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红点滴     
秦怡 《神州》2007,(12)
接到了让我扮演电影《青春之歌》中林红这个角色的通知,感到很意外。在拍摄《林则徐》外景地,我在两天的时间内读完了小说《青春之歌》。当时感到非常激动,小说中的人物引起了我的创作欲望,并且有了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想象。很久以来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愿望:要创造一个革命者的形象。然而我并没有想到由我来担任林红这个角色。虽然我对林红这个人物抱着  相似文献   

2.
我演林道静     
谢芳 《神州》2007,(12)
我开始扮演林道静接受任务时心里很紧张。当时几乎全国各地都关心着《青春之歌》的拍摄,有许多热心的观众还拟出全部演员名单寄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这说明小说在群众中影响之深,也说明读者要求把《青春之歌》小说搬上银幕的强烈愿望。尤其作为向国庆献礼的剧目,要求水平就更高。而主要角色的成败是会直接关系到一都影片的质量的。可是我能行吗?当时不仅我自己怀疑,就是有些同志也  相似文献   

3.
刘知侠创作的《铁道游击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较早的长篇小说,1954年1月最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立刻风靡全国,深受读者们喜爱,被誉为与《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齐名的"红色经典"小说。据统计,《铁道游击队》  相似文献   

4.
马波 《百年潮》2005,(5):35-41
关于小说《青春之歌》的争论北京电子管厂的工人郭开对《青春之歌》有意见,提出了十分尖锐却是不正确的批评。怎么办?讨论呗!《中国青年》为此开辟专栏,发表郭开以及支持郭开意见的文章,同时也发表反对郭开意见的文章。当然,后者占绝大多数。郭开不服,在《文艺报》再次发表文章,坚持己见,于是,更多的人投入讨论。自然,肯定《青春之歌》的人仍然占绝大多数。不过有关方面并没有企图“压服”郭开,在准备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仍然邀请郭开参加座谈会,听取他的意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正确方针,但是,常常得不到认真的贯彻。本期相关文章记述的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是一个好例子。它表明,对于文艺、科学领域的是非,只应该采取讨论的方法、争鸣的方法,而不应该采取粗暴的方法、不让人讲话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相似文献   

6.
老鬼 《文史博览》2005,(11):4-11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相似文献   

7.
《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的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捧读《欧阳海之歌》时,我才10岁。回忆读这部长篇小说的情景时,我还隐隐约约地记得,我的确被小说感动了好一阵子。记得我当年写下的一篇《欧阳海之歌》的读后感,还得到了三年级语文老师的一致好评呢。  相似文献   

8.
康泰 《神州》2007,(12)
3月的一天,崔嵬同志和我在上海一间温暖的屋子里谈起我们将要一起合作拍摄《青春之歌》的事情。我连夜一口气读完了剧本,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起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我的角色——卢嘉川,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我对他还不够了解,但是我愿意尽我一切努力完成我的新创作,将来能比较准确地把我的角色介绍给广大电影观众。  相似文献   

9.
正杨宪益先生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他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颇有影响。此外还英译了《离骚》、《儒林外史》、《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鲁迅文集》、《边城》、《王贵与李香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云初记》、《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从古到今的诸多中国文学作品。戴乃迭去世后,杨先生从原来居住的友谊宾馆搬到  相似文献   

10.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经典影片至今魅力犹存。它诞生之时,正值“左”倾文艺思潮流行,影片在开拍前后均曾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而引起争议、遭到批判;又由于原著的特殊背景,在剧本改编、由谁拍摄、演员选定等方面都曾一波三折,最终影片在老一代电影人的努力下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得以公映并获得巨大成功。其中详情请看《纷争中诞生的电影<青春之歌>》一文。  相似文献   

11.
列孚 《南方人物周刊》2012,(10):102-103
记不起是哪一年了,谢芳随某电影代表团访港,我和她有过惟一一次近距离接触。那时的她已年过半百,可是在我眼里,她仍然是《青春之歌》(1959)里的林道静(24岁),  相似文献   

12.
张春是明朝太仆寺少卿,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1631)受命率兵赴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前线祖大寿军中为监军兵备道,与后金交战,兵溃被俘,誓死不降,被皇太极安置在沈阳三官庙内。他始终坚持节操,含辛茹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曾作《不二歌》以明志,使许多人为之感奋,被誉为苏武、文天祥式的人物。五年前,笔者曾就沈阳故宫建馆六十周年院庆之机,考察他被羁留期间的事迹,撰《皇太极留养张春史事考论》及《三官庙与清初史实》两文,以求教于方家。在谈到《不二歌》时,曾据清初《扶荔堂文集》载《宁前兵备张公传》称“所作有《不二歌》,随自削稿,不传”,表示惋惜。1990年秋李兴盛同志告诉我,《关中丛书》中载有《不二歌集》。果然,一查即得。欣喜之情自不必说。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浅学的我庆幸学友之助。展读《不二歌集》,许多问题得以澄清和纠正,研究得以深入,因撰此文。  相似文献   

13.
我没读过红楼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担心被讥笑为没有文化。但是我确实认认真真地读完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春之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和《小二黑结婚》更是反反复复读过数遍,这说明我并不完全是个文盲。实际上我并不是没有努力过。家里至今还放着两套《红楼梦》,我也至少尝试了两次想要读完,但最多只进行到贾宝玉的春宵一梦。这让我很有挫折感。  相似文献   

14.
在杨沫同志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第42章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夜半更深,一位老人为了掩护爱国学生许宁躲过宪兵的搜捕,毅然决定把这个学生藏进他女儿的被窝。在宪兵明晃晃的刺刀面前,这位老人和他年仅十七八岁的姑娘,甘冒坐牢的危险,毫不动摇,保护了爱国学生。有的同志一定会以为这是个虚构的情节。实际上,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而且是我亲身经历的。想起这件事,我总会以无限敬仰的心情,怀念那位老人和那位姑娘。  相似文献   

15.
萧也牧建议改名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有口皆碑的是"三红一创"和"山青保林"八部,前四部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后四部则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我们不难发现,在毛泽东提倡文艺"为工农兵而创作和利用"的年代,这八部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末,作为向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新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武汉诞生了。从此,《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传遍了祖国四面八方,排演此剧的湖北省歌剧团也随之蜚声海内外。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这些《洪湖赤卫队》剧组的同志(笔者时为剧中男主角刘闯的扮满者)也因此受到当时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对《洪湖赤卫队》的喜爱之情。 湖北省委决定《洪湖赤卫队》赴京演出 1959年夏秋之交,湖北省歌剧团排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开始演出时并没有得到观众的好评,相反,还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正当大家感到…  相似文献   

17.
再识王洛宾     
再识王洛宾文/董克信图/闻伟对于王洛宾,我是先唱其歌,后闻其声,再识其人。记得半个世纪以前,我在陪都重庆。那里,青少年中最流行的歌曲,便是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50年过去了,我已从少年步入老年。旧时唱过的歌曲,...  相似文献   

18.
良师益友情意深──忆俞林同志点滴李炎锠我重读《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是为了重温一下现代文学创作的道路。读着,读着,我停住了。我凝注着两篇小说发呆──《老赵下乡》、《家和日子旺》,我是望着这两篇小说的作者姓名发呆。这两篇描写1943年边区斗争生活的小说...  相似文献   

19.
《南京史志》2014,(2):2-2
由水木年华成员卢庚戌首次执导的青春怀旧电影《怒放之青春再见》2014年1月10日与影迷见面,为贺岁档增添了欢乐和感动,《怒放》对青春的怀旧情怀渲染得恰到好处,片中的音乐则是一大亮点,20年后,潘粤明、秦吴等饰演的中年大叔再度拿起吉他,唱起“为梦而生……我不愿无所谓的存在过”的时候,台下观众直接“泪奔”。  相似文献   

20.
我省的民族文学刊物《山茶》,于八七年第三期推出了由王震亚同志记录整理的普米族英雄人物故事《冲格萨》。这部中篇传奇故事以内容宏大,情节精彩引起了许多读者和学者的兴趣。作为生长在当地的普米族青年,我对这部故事也有所知,读罢全文,颇有感触。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普米族历来被视为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用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但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却非常丰富,这些作品中有传说故事、神话故事、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然而,普米族有份量较重的大型英雄人物故事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