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赫鲁晓夫自1953年9月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到1964年10月“自愿退休”为止,共执政11年。这个时期是苏联厉史上一个复杂的时期,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至今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就整个来看,应该肯定的方面多于否定的方面. (一)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提出各国有权按照各自不同情况选择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教育改革始于1958年。它是整个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1958年苏共中央举行9月全会,讨论和审核了《关于1959—1965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即“七年计划”)。1959年1月27日苏共举行第21次非常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七年计划”的报告,宣称从现在起苏联开始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七年计划”既是在苏联建成共产主义,又是按人口计算的产品“赶超”美国的关键部署。为了实现  相似文献   

3.
何梓林 《百年潮》2004,(8):19-23
修改赫鲁晓夫70寿辰的贺电 1964年4月3日,苏联方面公开发表了苏共中央二月会议决议和苏斯洛夫在全会上的反华报告,<真理报>还配发了一篇反华社论.苏共中央二月全会的决议声称:"苏共中央认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共产主义运动和维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纯洁性的根本利益,要求从思想上揭露中共领导的反列宁主义的立场和坚决反击他们的分裂行动."  相似文献   

4.
马贵凡 《百年潮》2003,(1):71-76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最后一天上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乎世人意料地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当时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报告?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对斯大林问题持什么态度?报告是怎么起草的?报告人是如何确定的?对于这些问题,俄罗斯学者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随着赫鲁晓夫回忆录、米高扬回忆录的出版,以及俄罗斯现代文献保管中心(即现在的俄罗斯国家现代历史档案馆)和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档案的解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迄今他们已在《近现代史》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披露了秘密报告出台的内幕。  相似文献   

5.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后,赫鲁晓夫于同年9月3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上任二十多天后,赫鲁晓夫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于他本人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性,决心改变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中国以大党大国自居的态度,决定趁新中国成立4周年大庆之机,亲自率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北京期间,除去参加国庆活动外,双方领导人还进行了多次广泛的会谈,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祝彦 《文史天地》2004,(4):10-15
1956年2月24日午夜23时30分,苏共“二十大”会议结束之际,在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精心安排下,大会突然通知已经休会的代表还要举行一次会议。代表们被要求火速赶回会场,连夜聆听赫鲁晓夫的报告。赫鲁晓夫在这个秘密会议上做了批判斯大林的《关于个  相似文献   

7.
赫鲁晓夫的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1894年出生于一个矿工之家的,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历任苏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斯大林逝世后,曾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64年被迫“辞职”。赫鲁晓夫举止比较粗鲁,脾气暴躁,在外交场合常常莽撞失礼。但他头脑反应比较灵敏,善于思考,点子不少。他当政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曾先后访问苏联,赫鲁晓夫也曾三次访问中国。此间,他和邓小平有过多次接触。特别是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两人有过面对面…  相似文献   

8.
1957年6月,原苏共中央主席团里的元老派发起了一场反对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突然袭击,要求撤销赫氏的一切领导职务。在旷日持久的激烈的争论中,主席团不少成员站到元老派一边,形成了多数。但赫氏和支持赫氏的主席团成员坚决反抗,力主主席团无权罢免第一书记,要求立即召开中央全会。元老派极力抵制召开全会。在由国防部和克格勃连夜派飞机接到莫斯科的中央委员的强烈要求下,元老派被迫同意召开了中央全会,赫氏化险为夷,转败为胜,打败了元老派,  相似文献   

9.
1958年9月5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会,决定在1959年1月召开苏共第二十一次非常代表大会,审议1959年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消息传来,在中国国内引起不少疑问:1956年苏共二十大通过的1956年至1960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才执行了三年,为什么要提前召开代表大会审定七年计划?中国驻苏使馆反映,据苏方朋友称,“六五”计划执行情况不佳,与其到期完不成,不如搞一个新的长期规划,把“六五”计划的最后两年包括在内,好向党内外有个交代。也有朋友分析,中国的“大跃进”、毛泽东关于中国有可能比苏联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对不甘心成为“落在后头的共产主义者”的赫鲁晓夫刺激极大,他搞的七年计划实际上是苏联版的“大跃进”。随后苏联报刊陆续发表了一些宣传苏联加快共产主义建设的文章。1958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七年计划草案并公开发表供全民讨论。计划草案中巨大的数字、宏伟的承诺,使人议论纷纷。对苏联的“洋跃进”,知情的中国朋友大都乐观其成。  相似文献   

10.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根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资料)闻一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签署了一份文件,文件内容如下:“致苏共中央。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共中央监察委员、同志们!鉴于年已古稀并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我请求苏共中...  相似文献   

11.
一、“大跃进”和大招工 1957年11月,时值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受苏共中央的邀请,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活动,同时参加64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1月6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不但大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竞赛的问题,而且还明确地  相似文献   

12.
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一个国外共产党代表不能到会的“秘密报告”。这是一份标志着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足以影  相似文献   

13.
1965年2月11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之后此人担任苏联克格勃主席)一行,这是毛泽东自赫鲁晓夫1959年10月访问中国以来,与苏联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也是最后一次。此后,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毛泽东再也没有会见过苏共领导。  相似文献   

14.
首次交锋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同年9月赫鲁晓夫被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9月赫鲁晓夫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参加我国国庆五周年庆祝活动。赫鲁晓夫此时地位并不稳固,为寻求中国的支持,答应将旅顺口海军基地交还给中国等条件。赫鲁晓夫又问毛泽东":你们对我方还有什么要求吗?"毛泽东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赫鲁晓夫一听,急忙以无礼的口气拒绝道:"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个核保护伞就行了,无须大家都来搞它。"  相似文献   

15.
骆亦粟 《百年潮》2007,(10):39-45
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访问东南亚及南亚国家期间,先是收到国内关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邀请他访苏的电报,接着又接到中共中央要他访问波兰的急电,内称:波兰大使来谈,他们的国会选举时间是1957年1月20日,迫在眉睫,而波兰统一工人党(以下简称波党)有得不到多数的危险,希望中国给予帮助。  相似文献   

16.
苏联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它对苏联社会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苏联有一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这种急于过渡的思想在战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赫鲁晓夫提出的“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理论,把苏联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冒进倾向发展到顶峰。赫鲁晓夫在1961年曾向全世界明确宣布苏联将于1980年基本实现共产主义。20多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赫鲁晓夫的预言已成为神话。今天,重新探讨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从中吸取教训,对我们今后更准确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洪堡 《文史博览》2006,(9):52-53
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一个国外共产党代表不能到会的“秘密报告”。这是一份标志着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足以影响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因而震惊全球的报告。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为搞到这份报告,绞尽脑汁,各显神通,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一生中八次到苏联,其中七次都是与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打交道。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两党逐渐产生分歧,进而在60年代演变为空前规模的大论战,并最终导致两党关系的中断和两国关系的严重倒退。为加强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邓小平往返于中苏两国,以其聪明的才智,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苏论战中,邓小平作为中方主帅之一,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1958年2月26日,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这是继开垦生熟荒地、将集体农庄扩大合并为国营农场以及到处栽种玉米等一系列措施之后,赫鲁晓夫在农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决择上所作出的一次艰难的选择。 集体农庄制度是斯大林留下的一份严重的政治遗产。超高速工业化政策产生了集体农庄制度。然而,这一制度从其一开始就没有给斯大林带来过平静和荣誉。先是求助于长达近15年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至今三年。三年来,他极力推行全面改革,虽然时间不长,步履维艰,却也使苏联这个强大而又多年停滞不前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新的生机。“新思维”这个伴随改革而出现的新词语,是1986年1月15日他在关于建立全面国际安全体系的建议中首次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