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战以后,美国北部的工业资产阶级主宰了南部的经济改造,力图在南部推行经典资本主义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南部最终形成的却是作为其变体的租佃制.经典的雇佣劳动制在南部发生变异,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在于南部的资本极其匮乏.因此,内战以后美国南部租佃制的形成,是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在南部推行经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受到南部资本匮乏的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而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构成的多元化国家。虽然美国一贯标榜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平等、法律公平,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无论是内战以前的美国还是内战以后的美国都不是其所标榜的那样。多民族、多肤色是美洲大陆所有国家的共同特点,白人经济和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也是这些国家共同的特点。但是,种族隔阂加种族隔离却是美国的"专利"。(1)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是倍受歧视压迫的。本文从内战时期废奴的不彻底性入手,分析了黑人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并着重从历史根源、时代背景、黑人自身三大方面分析美国内战时期废奴不彻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金虎 《史学月刊》2007,2(8):72-78
美国内战期间,南部邦联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筹措资金。为达到此目的,南部邦联政府采取了征税和发行国库券与债券等措施。由于通过征税获得的财政收入微乎其微,南部邦联政府的财政资金便主要依靠发行国库券和债券。此举固然使得南部邦联政府短期获得一部分可支配资金,但由于南部邦联没有坚实雄厚的财政基础,又得不到外来有力的资金援助和支持,因此南部邦联财政政策并未实现既定目标,反而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加剧了南部邦联的民心涣散,最终加速了南部邦联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略论美国内战在经济上的代价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铁 《世界历史》2002,2(2):11-22
查尔斯和玛利·比尔德在他们的名著《美国文明的兴起》中把内战称为“第二次美国革命”。这不仅仅是因为内战解放了 40 0万黑奴和废除了奴隶制 ,而且是因为比尔德夫妇认为内战推动了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路易斯·海克后来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他认为内战中的政治权力转移替“工业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提供了完成其经济蓝图的机会。海克引述为证的战时措施包括关税、《银行法》、铁路土地赠与、《宅地法》、《莫里尔法》以及《契约劳工法》等等 ①。在比尔德和海克看来 ,内战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水岭或者说转折点。他们这…  相似文献   

5.
孟海泉 《世界历史》2003,61(1):16-22
农业阶梯理论以土地所有权的有无和程度为衡量标准 ,意在揭示人们从租佃农向自耕农的奋斗历程。本文在考察了内战以后美国南部种植园地区租佃农经济地位的变动状况之后得出结论 :南部不但不存在“农业阶梯” ,反而存在一种“反阶梯”趋势 ,这种趋势根源于南部自身的社会经济 ,而其根本推动力是大西洋经济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联邦海军在美国内战中担负着打击叛乱势力和防范外来干涉的双重任务。尤其是在内战初期陆上战局不利、存在明显外来干涉危险的形势下,联邦海军有效地发挥了其国防屏障作用和战略威慑功能,在遏制英国干涉图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把握住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以技术创新弥补整体实力的差距,是联邦海军反干涉战略得以成功的前提,战略的内核则体现为立足本国国情、实施积极防御和有限威慑的务实路线。  相似文献   

7.
罗超  高春常 《世界历史》2020,(2):140-159,I0007
书写内战史有助于美国人内战记忆的形成,记忆的调整又推动着内战叙事的演变。通过南部老兵与妇女的努力,“失去的事业”从一种地方记忆上升为民族记忆。从20世纪开始,这种南部记忆主导了美国史学界对内战史的书写。直到越战后期,学界才从社会文化与政治需要的角度剖析“失去的事业”记忆的兴起及其影响,其研究对象主要为群体记忆、英雄记忆,以战场旧址、军事公墓及其纪念碑为中心的有形记忆场。因服务于国家重聚与民族和解之需,存在多种面相的“联邦事业”记忆被美国人长时期遗忘。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突出黑人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学界开始重新评析这一强调联邦统一与解放黑人的内战记忆。总之,美国学界对内战记忆的探究总体遵循“失去的事业”与“联邦事业”这两种叙事路径,但其研究并未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从21世纪开始,内战记忆史的研究逐步走向了多元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内战时期,联邦政府对南方同盟采用连续航行、监控中立港口,捕获来往被封锁港口的中立国船只和扩大禁运品清单等封锁政策,这对北方取得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联邦的海上封锁政策却违背了其传统的海洋自由主张,文章对其原因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阅读《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的最大障碍,是美囤意识形态政治的那一套语汇和中国的往往名同而实异。比如,读到美国自由派的核心纲领是“医保、社保、扶贫和平等权”,  相似文献   

10.
让禁飞区决议案过关,也是制约了西方国家派遣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换句话说,有缺陷的国际共识,总比没有国际共识、大国恣意妄为来得强  相似文献   

11.
邵声 《史学集刊》2013,(5):120-126
在美国史学界,美国内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研究成果至为丰富。但是,对于战争中的"死亡"问题,人们却鲜有关注,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近作《受难之邦:死亡与美国内战》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书的目的是从"死亡"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内战的意义和含义。该书从"死亡"的物理表现、人性心理、文化内涵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个人和国家"间的关系如何在战争中经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思考"战争与人性"、"宗教和世俗"等问题,提升内战研究的人文情怀。在新文化史风靡学界的时代,史家通过新题材写出新文章并不罕见,但从"死亡"这个冷僻的角度,研究内战这个饱和的领域,且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不多见,反映了美国内战史学的新水准和趋向。  相似文献   

12.
提到20世纪40年代的美蒋关系时,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美国怂恿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殊不知,解放战争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还曾极力阻止蒋介石打内战。  相似文献   

13.
<正>提到20世纪40年代的美蒋关系时,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美国怂恿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殊不知,解放战争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还曾极力阻止蒋介石打内战。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中国东北成为美苏两国与中国国共双方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地区,并最终形成了以美国和国民党为一方,以共产党和苏联为另一方的对峙格局,导致了中国内战在东北的爆发,东北也成为美苏关系在东亚转冷的起点。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而国民党则逐渐丧失了美国的支持,这在外因上决定了中国内战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假如你正坐在出租车上,刚好遇到一个不爱听交通台或评书的司机,正频繁调频。这时他调到了新闻频道,你听到一个男中音在发表他对利比亚局势的看法。司机的手还没从按钮上挪开,顺势又转到了国际频道。你又听到一个男中音在发表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忽然之间你意识到,这是同一个男中音!  相似文献   

16.
奚庆庆  张生 《民国档案》2012,(1):127-133
国共内战前后,英国对中共态度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抗战中后期到内战全面爆发,英国对中共持欣赏、同情态度;内战全面爆发后到1948年进入战略决战,英国配合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1948年后直至内战结束,英国抛弃国民政府,努力与中共和好合作.内战局势最终朝着有利于中共方向发展,英美特殊关系及苏联对华政策,确保持续拥有香港的愿望等,这些是内战前后英国对中共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内战前后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与此间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保持一致.尽管如此,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即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尽管朝鲜一再进行战争叫嚣,国际社会却认为不过是又一次“狼来了”的瞎嚷嚷而已  相似文献   

18.
周钢 《世界历史》2007,71(2):47-55
美国内战后至20世纪初的西部牧区开发,虽然使曾被称为“美国大荒漠”的大平原兴起为一个疆域辽阔的“牧畜王国”,但牧区繁荣是靠掠夺性开发促成的。这种残暴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牧区超载放牧,形成牛羊相残、农牧争地的混乱局面,甚至引发流血冲突和“牧区战争”。掠夺性开发酿成悲剧后果:它破坏了大平原的自然风貌;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导致草原沙化和沙尘暴频仍;白人拓居者对大平原的主人——印第安人施行种族灭绝政策,建立的是缺乏和谐、受垄断资本控制的白人富有者主宰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乔新生 《世界》2006,(4):23-23
美印两国签署核合作协议,换取了眼前利益,但是,美国的小算盘将会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美国人或许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会改变自己的既定政策,与国际社会一道,真诚地解决核武器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