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新宽 《世界历史》2020,(3):133-143
近年来西方社会史家提出用"中等阶层"这一术语取代过去常用的"中产阶级",来指代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中间阶层,虽然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在所有研究领域完全用"中等阶层"取代"中产阶级"不一定恰当,但在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和社会现象时,用"中等阶层"比"中产阶级"更符合当时社会转型的复杂史实。从当时人阶层区分标准的变迁和对中等阶层的描述出发,将生活方式作为定义中等阶层的标准,以生活方式界定中等阶层的群体构成,能够有效地消解部分学术争议。  相似文献   

2.
杨静 《安徽史学》2016,(5):100-10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东、南欧女性移民潮。然而,东、南欧女性移民在外形、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异于西、北欧老移民的特征,因而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敌视与排斥。女性移民进入就业领域更是严重违背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女性观念。为了解决女性移民所面临的困境并助其融入美国社会,美国中产阶级发起了以女性移民回归家庭为核心的改革,旨在让女性移民接受美国主流社会家庭理念和生活方式。然而,改革者并未深入了解女性移民的社会文化和现实需求,使得相关改革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并没有发挥其所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申明淑 《神州》2013,(34):38-38
何谓文化?余英时说:文化“即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精神生活方面的事,如思想、学术、宗教、艺术之类,而关键尤其在‘方式’两个字上。”(《论文化超越》)布鲁姆说:“文化是人的野蛮天性与他从自然状态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学会的一切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体。文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恢复了人类最初的完整性,在这个层次上,人的能力能够充分发展,在他的自然欲望和社会生活道德规范之间不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4.
陈兴雯 《神州》2012,(14):107-108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最后的10年至20世纪初,在中国的西域探险活动中,一连串惊人发现震动了世界。其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古城、英国考古学家奥里尔·斯坦因发现的尼雅遗址以及瑞典考古学家沃尔克·贝格曼发现的神秘莫测的小河墓地。而在这三个惊世的发现中,其中两位瑞典人的发现与一位罗布人向导密切相关,他就是名不见经传的“野鸭子”奥尔得克。  相似文献   

6.
张庆海 《世界历史》2002,1(2):41-47
在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其中重要成果之一即中产阶级的勃兴。而中产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激情地融入并推动着这场社会变革,法国中产阶级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显而独特,成为各国中产阶级竞相仿效的模范。法国医生作为中产阶级自由职业的一员,由于思想激进且积极参政而备受西方史家关注。  相似文献   

7.
切腹自杀是日本人的特殊自杀方式。在死亡模式中,自杀问题尤为学者关注,而日本人所追求的死亡方式,是理解日本历史及日本人性格的一把钥匙。大量史书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无疑也证实了这种死亡方式在日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正林河图是曾经听过我的课的中文系博士生,当时她完成的一篇书评是写《张门才女》的。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中国史学者曼素恩教授撰写的,叙述了张门多位才女的故事。2019年12月,林河图却送给我一本她的新著《笔墨清朝·大清才子图鉴》(广东旅游出版社,2019年),我不禁感叹她眼中的12位大清才子,个个鲜活生动,有别于多数学者笔下的描述。虽说是"别处"的人,分别生活于清初、盛清和清末,却又何尝不隐约地就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9.
严格地说,这不是一篇探讨民俗学基本理论的文章,而是作者用瑞典语写成的博士论文——一项从民族学、民俗学角度出发的关于瑞典照明史研究的综述。惟其如此,这篇文章对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才更有启发意义。没有详细的史料堆积(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瑞典人历史上经历的照明技术的改变并非他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但是作者关于选题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框架有详细的、轮廓清晰的描述。自然地理条件给瑞典带来的戏剧性的冬夏光照条件的差别,使作者能够相对容易地将照明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节奏和对时空感知的影响凸现并加以分析。通过对瑞典照明史的个案研究,作者在不同的层次上提出了可以观察和切入民俗生活与照明技术之间关系的角度,这些研究视角都可以为观察和分析中国历史上与当代的民俗文化现象提供很多启发。作者提出的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思考,如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技术进步的悖论、图片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等都在近年来成为文化研究以及技术史领域内经常被讨论的话题。现代化技术和技术产品的日新月异及其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介入和渗透,使得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成为民俗学者、文化史学者难以忽略和回避的问题。目前国际汉学界中从事类似研究的项目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中国日用技术的历史与人类学研究”(Alhagstechniken Chinas,Mareile Fhisch)、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现代物品:1870-1950年中国的物质文化和日常生活”(Things Modem:Material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in China(1870-1950),Frank Dik6ner)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女性中产阶级是19世纪末新旧中产阶级交替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以性别为标识的"白领职业"群体,其社会地位在二战后明显提升,并逐渐显现出如下特点:其一,在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与新中产阶级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二,职业趋向开始向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薪水和收入不菲的"白领职业"攀升,成为美国一个新起的、且相对具有职业竞争力的社会群体;其三,参政议政的政治兴趣颇为浓厚,与美国中产阶级传统上"冷漠"和"保守"的政治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赵德馨 《百年潮》2011,(4):58-63
清末重臣张之洞去世至今,已经过去一百余年。对他的评价,仍然是众说纷纭,戴在他身上的头衔形形色色。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张之洞这个人的主流而言(不是全面的),应该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我认为主要可概括为:清王朝的忠臣,经世致用的学者,温和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12.
多彩的大唐盛世出了若干位女诗人。其中两位名妓、两位道士被人誉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薛涛便是其一。薛涛在成都长大、生活直至去世,曾与白居易等大唐顶尖的诗人唱和对诗,她的交往圈子中亦不乏朝廷宰辅。从她“门前车马半诸侯”的传奇一生中,我们约略可以触摸到唐代妓女、才女的精神与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3.
1998年6月11日至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历史所及民族所的部分学者,及以克里斯特·奥曼为团长的七名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历史系学者在瑞典驻华使馆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乌普萨拉大学建于1477年,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早的一所大学。早在十七八世纪这所大学的学者就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国文化的著述,构成了那一时期瑞典对中国研究的主体。时下,历史进入20世纪末,两国社会科学界学者首次坐在一起进行学术研讨,这是中瑞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中瑞两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会议就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4.
小托 《南方人物周刊》2012,(33):104-104
全世界再找不出比美国佬更喜欢揶揄中产阶级这一族群的了,这么多年来,各种情景肥皂剧、各式好菜坞轻喜剧一起组建了关于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与文化的场景,那些生活在纽约陈旧建筑里、曼哈顿潮流公寓中、小小的罐装笑声里的室友、亲人、兄弟、  相似文献   

15.
《炎黄春秋》2008,(7):14-25
开放公开是正确方针,万万不可摇摆 温家宝总理总结汶川地震救灾的基本经验,讲了八个字:以人为本,开放公开。我认为,这是两条根本性经验。5月24日,温总理在灾区接受中外记者的联合访问,有记者问:公开透明开放的方针会不会变化?温总理说不会变,既然是好方针,为什么会变呢?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很郑重,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16.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包括丰厚的物质生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民主政治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环境优美的生态生活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等。科学的伦理观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道德养料和价值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伦理观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最新成果,其所涵括的经济伦理观、政治伦理观、文化伦理观、社会伦理观、生态伦理观及家庭伦理观等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伦理智慧、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讲到西安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免不了提到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必须要牺牲西安的那些古建筑吗?我们怎么保护它并利用它?西安发展的同时,我们如何保持西安的个性?我们这期邀请两位城市规划专家来跟我们讨论西安城市规划的现况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两级向三级的转变。像所有传统社会一样,中世纪早期后半段(9-11世纪)属于两级(骑士和劳动者)的社会结构。12-15世纪欧洲社会结构从两级向三级转变,在乡绅和低收入者之间产生了以商人、专业人士、富裕工匠和富裕农民为主体的中产阶级。中世纪中晚期中产阶级的年收入大约在2英镑以上,但他们中已有许多人的收入超过5英镑这一小乡绅的最低收入标准,大商人和律师的收入超过骑士甚至贵族。中世纪中晚期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先后发生根本性变化,小麦面包、动物蛋白和麦酒构成食物消费的主体,因而中产阶级与低收入者的食品消费结构差别不大。然而,与低收入者相比,中产阶级却拥有更多的土地和住宅等不动产,以及生产资料和生活耐用品,因而他们的收入中非食物消费占有更大比例。  相似文献   

19.
向小园  陶钧 《中华遗产》2010,(5):118-125
张爱玲曾十分喜爱公寓楼的“逃世”功能,除此之外,与老式里弄相比。新的居住形式,给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穿上了一件燕尾服,使他们在心理上进入了“士绅”阶层。上海的公寓楼已经成为如今中国居民住宅的典范样式,那么早期公寓楼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20.
张继妍 《神州》2012,(25):152-152
作为一个学习的人、思考的人和求索的人必须具备的是研究的能力。能够在课堂中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的老师,其功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生活积淀、潜心研究的成果。他们用一种学者的姿态,印证着:只有先做的了学者,才能做的了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