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10,(11):14-17
3月10日.俄罗斯,莫斯科河上漂浮的冰块和气球 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一名男子在阿托查火车站望着2004年马德里"3·11"恐怖袭击事件遇难者纪念碑。"3·11"恐怖袭击造成191人死亡、1800人受伤,被称为欧州最严重的恐怖袭击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1,(12):32-32
很多人说,原汁原味的12月年终,总是往北走更好,所以圣彼得堡,也是必须推荐的地方。这座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三角洲,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整座城市由40多个岛屿组成,市内水道纵横,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圣彼得堡的名胜古迹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3.
"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学上重要的形象类型。这是19世纪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精力充沛,才华横溢却一无所成;心怀远大抱负却流连于空虚生活。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于一身。优秀青年之所以堕落或被埋没,有一系列时代与社会原因及自身原因。然而,也并非所有性格矛盾的优秀贵族青年最终都成为"多余人"。这既是俄罗斯文学的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为社会生活现实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11,(9):160-160
喀山位于喀赞河与伏尔加河的交汇处,是俄罗斯少数民族自治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府,因其历史文化遗产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并列为俄罗斯仅有的三个"A"级历史文化城市。在鞑靼语中,"喀山"的意思就是"大锅",因当时这座城堡的形状如同一个倒扣着的大锅而得名。这里的大锅,也确实酝酿着不少美食,秋季水草丰美,牛羊也到了最肥美的时...  相似文献   

5.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远在2600多年前,这里即有姑师人活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率领下,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举义东归。1773年,清政府特赐水草肥美之地给他们,将他们安置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流域,从此,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成为土尔扈特人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张天琪 《神州》2011,(24):104-105
在历史悠久的俄罗斯文化中,伏特加酒文化是最让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伏特加酒有着悠久历史,古老独特的工艺,并对俄罗斯人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前苏联学者对一件古俄罗斯竖琴的保护及修复张孝绒1988年前苏联考古学家首次在匹兹科夫(Pskov)发掘出了3件乐器部件,它们被鉴定为十三世纪的竖琴琴头,当时在俄国将这种乐器称做"gudok"或"swyk"。通过对出土琴头的前期研究和理化测试,前苏...  相似文献   

8.
苏联成立后,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俄罗斯明的特性,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看来,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东方人,或中国人看来,俄罗斯人远在西天一边,黄发碧眼,似乎同所有的西洋人——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等,没有什么两样。从地域上看,俄罗斯同欧洲紧相毗连,俄罗斯的中心更在欧洲部分,它同欧洲的礼仪又相接近,因此,俄罗斯自然属于西方明。这似乎已成为一个常识问题。甚至在不是专门研究俄罗斯历史化的中国学人中,恐怕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至于对俄罗斯化有所研究的学,对这个问题或许会慎重一些,不少人会把俄罗斯明的主要成份定位在西欧明。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人通过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呈"T"字形的大铁路.这条铁路经历了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沧桑岁月、是近代中国屈辱、抗争的见证.同时也是这条铁路催生了一批以哈尔滨.满洲里和绥芬河站为代表的近代城市和重要的铁路通商口岸,并留存下了大批具有俄罗斯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历史建筑,吸引着无数爱好者为它倾倒.  相似文献   

11.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清朝末年,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边缘的额尔古纳河两岸,采金业悄然兴起。横贯东北北部的中东铁路开工。随着招募的大量内地民工,河北、山东的"逃荒"者也络绎不绝。生活在这里的还有采金、放牧的俄国人和十月革命后逃亡的白俄贵族。远在他乡的青年人与俄罗斯姑娘日久生情、相爱结合,繁衍出一个个华俄后裔的特殊家庭。中西合璧的生活传统至今不曾改变,并依然传承……  相似文献   

12.
这里想叙述一下16—18世纪因俄罗斯人的进入,西伯利亚当地居民的住地出现的变化,以及俄罗斯人对西伯利亚当地居民采取的政策。现在,西伯利亚总人口约3000万,其中当地原住居民不过100万。俄罗斯人当初是侵入根本没有俄罗斯人的地区,但当地居民未能对入侵的俄罗斯人进行正式的抵抗。西伯利亚的土地相当辽阔,而当时居民数量相当稀少(总数约30万),并且没有什么组织。而俄罗斯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部较当地居民占压倒的优势。当地居民虽然有零星的反抗,但不过是分散的、局部的,立即被镇压了。与其说当地居民是因入侵的俄罗斯人的压迫而逃亡,不如说是改变了住地。那只是采取了消极的抵抗。但后来终于都逃脱不了做为毛皮税(雅萨克)的缴纳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人和波兰人拥有同一血脉,属于同一语族,拥有全斯拉夫种族的特性,却又如此不同,近乎对立,从鄙视到仇恨,也不排除莫名其妙的互相吸引,但始终互不信任。俄罗斯和波兰两个国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政治制度: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波兰贵族民主制度。俄罗斯人在专制制度和东正教会的熏陶下,养成了忠于沙皇、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波兰人在贵族民主制度和天主教会的培育下养成了酷爱民主自由与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和宽容开放的文化传统。普希金和密茨凯维奇是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民族的伟大诗人,他们个人间的相互钦佩和对立,折射出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斯拉夫民族间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将文明与野蛮,高贵与落后,美妙与落后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文化。俄罗斯人的时间和酒:俄罗斯的女性与文化艺术;俄罗斯特有的颠僧……作者的俄罗斯纪行系列,从遥望历史到亲历当下,从文化艺术到社会现状,讲述一个文化艺术交流学者眼中的俄罗斯,试图用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文字和镜头,解开心中的俄罗斯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15.
斯诺登似乎已经做好了在俄罗斯生活的打算。然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向俄罗斯或前苏联寻求避难的美国人过得并不快乐——他们不被信任,做着无聊的工作,不少人又想回到美国,可悲的是,还没等到祖国的接纳就客死他乡。斯诺登若是留在俄罗斯,结局恐怕不妙  相似文献   

16.
<正>凡是在新疆边城伊宁市生活过的老人,都知道有一个叫"阿特夏勒"街的地方。"阿特夏勒"是维吾尔语,用文言的方式翻译,有"六颗星"之意;用民间口语翻译,就是"六道巷子"的意思。18世纪中叶,"阿特夏勒"街就聚居着众多的俄罗斯人,形成了俄罗斯人在中国伊宁市的一方小天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这条街移居到国外的俄罗斯人不计其数。如今,这些俄罗斯人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只要一提起"阿特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奇特文化,让人感受到两个不同的俄罗斯:一个由政治和物质构成,一个由文化和精神构成。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被俄罗斯所吸引和迷住,就是受到了俄罗斯的文学、诗歌、音乐和艺术经久不衰的影Ⅱ向。俄罗斯纪行之二,带我们继续了解俄罗斯文化。  相似文献   

18.
2012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俄罗斯普通民众身上,我们会闻到多少世界文化遗产圣彼得堡的味道?6月8日,在中国北京,本刊记者聆听了一场关于俄罗斯人和圣彼得堡鲜活的味道故事,讲述者是中国同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王宪举先生。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民族对小木屋情有独钟。小木屋在俄罗斯被称为"古俄罗斯木结构建筑",它不仅是传统民居,也是俄罗斯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56年,尤里·多戈尔鲁基大公在莫斯科河畔建起了一座木头城堡——克里姆林宫,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直到19世纪初,莫斯科2/3的住宅仍然是小木屋。1812年,拿破仑占领莫斯科时,拼死抗争的俄罗斯人一把大火毁灭了自己的城市,最终也将法军赶走。今天,在俄罗斯中小城镇,特别是农村,古朴的小木屋依然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20.
马龙闪 《炎黄春秋》2014,(11):79-83
普京的俄罗斯怎样评价斯大林,其实,这个问题一向是明确的,但由于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一些人,向来抱着计划经济和斯大林的情结不肯放弃,并把自己的愿望误当作现实,就将俄罗斯学界一小部分人,具体地说就是错把共产主义左翼一派的观点,当成了普京官方和整个俄罗斯学界的看法,所以,十数年来,我国学界这部分人关于俄罗斯存在“重新肯定”“重新评价”斯大林思潮的声音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