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湟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西北边区的战略要地,明代尤重河湟防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殊的历史与宗教背景,河湟地区的寺院得到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扶持,催生了大量防御特色鲜明的寺庙堡寨。寺庙堡寨的建筑年代多在明代,这与明统治者对河湟寺庙的政策性重视有关。寺庙堡寨是堡寨聚落在河湟地区的一个特殊子系类型,具有堡寨与寺庙两种建筑特征。其布局一般与汉传佛寺相似,同时拥有城门、城墙、壕沟、瓮城、马面等防御系统,部分寺堡还附有居民区及外围防御设施。寺庙堡寨既是宗教场所,又是明代卫所制度下的军事堡寨,在聚落功能、防御空间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皆与其他类型堡寨有所不同,是堡寨聚落群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书讯     
正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李严、张玉坤、解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定价:58元。本书从宏观至微观依次探讨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防御性特征、层次与规模、系统内部构成因素四方面内容,叙述明长城军事聚落兴筑较为集中的三个阶段,探寻九边重镇军事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现场踏勘和史料印证,剖析军事聚落选址"因地形用险置塞"的防御性特征和军堡自身的内、外两层防御功能。军事聚落在都  相似文献   

3.
这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建筑,叫“甘丹拉孜”,亦称拉加里颇章。它是拉加里王宫现存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东北面,主要有王宫、拉康、仓库、广场和马厩等一系列建筑单元构成。此建筑群北临河谷,东侧是一条人工壕壑,整个建筑群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30米,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无疑,在该建筑群中,悬崖上的拉加里王宫最引人注目。半个多世纪前,拉加里王朝彻底消失,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最后一代贵族与庶民,如今能寻找到的已经不多了。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缓冲区的界定与管理主要涵盖历史功能、景观特征、风险防范与发展引导等角度。世界遗产海龙屯的保护管理实践表明,外围山体、水系、场地、空间、聚落等环境要素在军事防御、交通、山地景观、环境特征等方面与海龙屯具有重要关联;特定区域的城乡建设、旅游等发展需求可能对遗产的整体保护与管理工作造成潜在影响。这些要素的分布是缓冲区划定及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策略与保护管理需求的差异相关,缓冲区分类可更具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管控及发展引导。缓冲区的设置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手段,也是深入认知遗产价值与要素的一种方式。清晰的缓冲区及其管理要素辨析可为遗产监测和长期保护管理提供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主要分布在冀、蒙、辽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对于其用途,有不同认识。本文在较全面梳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发现的基础上,探讨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类型及其用途。总起来说,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聚落单位来看,包含有服务于该城的祭祀遗存,但不能掩盖其强烈军事防御功能的本质。如果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呈带状分布的全部石城就构建起了护卫中心区域的外围整体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松山区三座店石城布局、规模和城墙建筑的分析,认为该城的军事防御价值并不高。结合石城与周边分布的其他石城址的布局关系,以及与史前本地区双生聚落的文化传承,作者提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双生聚落是一种确定无疑存在的现象,与文中讨论的聚落的非军事性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海龙囤遗址是一处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宋明时期土司山城遗址.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遗址地势险要,环囤有墙.尚存关隘9道."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囤顶最大的两组建筑群.2012年4月~201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在此进行了以"新王宫"为重心的海龙囤史上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探明"新王宫"是一组带有衙署性质的明代建筑群。发掘成果荣鹰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刊选登发掘领队李飞的三篇发掘手记——一个个性化的视角解读海龙囤.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常态化的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成为凝聚聚落人群的核心手段。公元前2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开启了早期城市化道路,迈开了走向早期国家的步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不仅成为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吴哥王朝创造了伟大的吴哥文明,并在今天暹粒市北郊的吴哥建筑群中得以保留。本文对吴哥的历史、吴哥王朝的信仰、建筑形制、石雕艺术等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吴哥建筑群独特的宗教艺术内涵和石筑建筑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曹莹 《文物天地》2023,(12):9-12
古建筑是最直观的物质遗存,固原城内现存残留地面建筑大多出自元明清时期,以宗教、祭祀性建筑为主,防御守卫建筑为辅。通过归整梳理,初步分析、探索了固原城遗留地面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历史空间、人文情感及文化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赣闽粤湘四省交界的赣南地区历来盗寇频发,明代弘治八年设置南赣巡抚,在此背景下,赣南乡村修筑了大量仿县城形制的"土城"以防守自卫。这些"土城"主要分布于粤赣交通路线上的赣江上游章江一带,其在修建与命名上需官方认可或批准,并逐渐成为集军事防御、生活居住、信仰祭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似城聚落"。当地宗族"聚族自保"与"聚族而居",族群"保""居"与"土城"建置成为这一地域乡邑空间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景观基因理念,借助聚落形态学的方法,遵循地学中的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等原则,可以从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参照性环境因子、客家装饰、建筑脸面、建筑色彩、墙头造型等方面识别出客家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特征,这与客家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客家精神、传统观念、历史文化交融、社会氛围等地学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西辽河流域史前聚落遗址多位于河流北侧、西北侧背风向阳、面向河流的坡岗或山坡上;从兴隆洼文化开始,史前聚落的数量和密度逐步增长,聚落规模逐渐扩大,聚落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居住址、祭祀址和环壕显示了聚落功能的变化趋势。西辽河流域史前聚落选址及聚落诸多方面的历时性变化与多种因素相关联,其中自然环境及其变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5尼泊尔地震对加德满都谷地的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探究谷地文化遗产震害整体分布特征,对谷地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的震害状况开展实地调查,划分了三类文化遗产震害等级标准,形成了六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震害图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处杜巴广场震后保存基本完好的文化遗产建筑占各自总数的39.5%、53.3%、50%,斯瓦扬布纳特寺、昌谷纳拉扬寺和博达哈大佛塔主体保存基本完好,附属建筑不同程度地破坏。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处杜巴广场地层的松软沉积层放大地震效应使建筑严重破坏,斯瓦扬布纳特寺、昌谷纳拉扬寺震害主要受地形特征影响。考察成果为我国同类遗产建筑的抗震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碉楼建筑代表了古代藏族建筑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丹巴古碉群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数量最多、密度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碉楼建筑群之一,是我国高原山地民族创造精神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碉楼建筑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化、地域化特点,美学价值极高,而且与高山峡谷、树林草甸、村寨寺庙、农田牧场共同构成了藏族高原聚落的立体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6.
苗疆边墙防御体系位于湘西苗疆地区,是我国南方山区体量最大、设施最健全的明清防御系统,是苗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军事文化、治边文化的共生体。苗疆边墙防御体系的兴建跨越明、清两朝,历经从单一的城镇防御空间、单个防御聚落到整体防御体系的构建过程。在防御设施总体空间布局、防御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同时对居住环境和区域内的山水资源进行了整体的营造,在有限的山地地区构建了宜战、宜居、宜耕的特殊人居环境图景,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屯田戍边""因地之形,用地之利"的军事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山地人居思想。整个防御体系在时间、空间、精神维度方面具有多重价值。为了强调和保护其作为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要关注各遗产点的整体、协同保护这种空间维度的价值保护,还应该兼顾时间和精神维度的保护;挖掘场地特有的历史价值,空间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重塑和提升;同时注重可持续地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17.
满族从白山黑水不断南迁进而建立清王朝,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所向披靡的八旗劲旅,还有基于共同文化、信仰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爱新觉罗家族延续三百年的萨满祭祀,以及满蒙联姻的国策,使得清宫信仰呈现出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并重的局面,清代宫廷建筑也因此留下了深厚的宗教印记。相比北京紫禁城的佛堂林立,清宫信仰在盛京宫殿更多地体现于建筑形制和装饰结构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城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属于军事考古学的范畴,它的研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中层理论、场域理论和历史想象,其研究方法是以考古类型学与聚落考古为基础,采取多学科交叉,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及重视"长时段"的分析研究;它的研究问题涵盖历史分期、遗存的选择、防御模式与时空差异及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这对于促进军事考古学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军事文化遗产的开发以及对当今国防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仰韶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显现,各个聚落群相继产生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高等级墓葬和特定的礼器,孕育于原始宗教的礼制继承了其特质并发展。此时的祭祀已经颇具规模,有大型的公共场地、特定的祭祀形式和祭祀对象,神职人员已经成为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都已经产生分化,尤其是出现了象征身份的专门化用器,已经具有礼器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以伦理代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古代建筑特别是宫殿建筑集中体现了伦理文化的礼制性和等级森严。从宋代的《营造法式》到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充分阐述的就是这些反映各级建筑尺度标准、建筑布局、建筑样式的内容。而对于建筑本身,一方面,代表国家的宫殿建筑和祭祀性礼制建筑,拥有庞大的建筑群和相应的功能布局;另一方面,对于各建筑细节,如屋顶、外檐、内檐装修以及须弥座、栏杆等都有相应的严格规定。所以说,作为建筑文化最优秀的杰作,宫殿建筑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精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