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有重建损毁建筑之传统,或因表达文化传承之精神,或因地方记忆再现之需要。近代以来,由于对建筑遗产历史价值的强调,基于历史真实性的考虑,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将"重建"视为一种不可接受的遗产保护行为,明确反对建筑遗产的重建。然而,"重建"部分承载了地方文化记忆的建筑遗产,客观上具有复兴地方文明、延续文化记忆之意义。特别是随着人类文化视野的逐渐开阔,基于文化多样性及遗产文化价值再现的目的,"重建"已逐渐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讨论的热点,《奈良文件》的达成,表明遗产真实性应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予以思考。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下,重建部分已毁的标志性建筑对于民族文化之传承、城市精神之弘扬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物建筑是人类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历代传递下来的匠作技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信息,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物建筑遗物比任何历史献记载都直观真实,是历史实物教材,具有重要的化价值。物建筑结构体系的形成,来源于历代匠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的结果,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3.
技术价值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需要通过一定的特征要素呈现出来,从而被识别和感知。矿业遗产是工业遗产中蕴含技术价值最为显著的一类,其特征要素也更为丰富和突出,可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矿业遗产技术价值应围绕矿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展开,包括技术本身承载的或通过技术反映出来的价值。矿业遗产技术价值特征要素可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包括物质要素、技术及工艺流程、生产人员和管理体系、生产活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上述内容能够通过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操作链分析、科学技术史研究等途径挖掘。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依照上述四个方面剖析其技术价值特征要素,包括选址、井巷、竖炉、工具等;探矿、采矿、冶炼技术及工艺流程;人员结构、生产体系等;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等,进而可归纳出与技术价值的对应关系。案例研究为矿业遗产技术价值研究提供详细的分析路径,即挖掘技术价值特征要素,分析要素反映技术价值的特征,归纳并阐释技术价值。该研究体系可普遍适用于从古代延续至近现代的矿业遗产,有利于促进矿业遗产调查研究、价值评估等工作的开展,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奠定基础,对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学科的发展也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覃华 《文物天地》2021,(3):25-27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作为广大先民在漫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过程中创造出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建筑空间、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再到建筑装饰,无不承载着各地区各民族大量珍贵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社会、习俗、生活、生产、科学、艺术等信息资源,是镌刻并见证各地区各民族社会状况、自然条件、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活态"遗产[1],也是人类社会最基层的、动态的、立体的单位。  相似文献   

5.
柬埔寨吴哥石窟的文物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蕴含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足著名的世界史化遗产,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从结构工程的角度,介绍了吴哥石窟建筑结构形式.并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简述了吴哥石窟建筑破坏的类型,即结构破坏与材料破坏两种类型,在保护修复中,应针对不同的破坏肜式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曹兵武 《南方文物》2011,(2):89-92,75,77
曹兵武的《资料·信息·知识·思想——由专家考古学到公共考古学》一文,探讨的是从具体的考古资料到知识与思想的一般路径及其在考古学学科发展中的必要性。文中既涉及到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考古发掘、调查资料的处理包括保护,以及考古新闻报道、报告、论文、概述性著述和普及性著述等几种文本的地位和作用,也涉及到由资料到理论和思想相关信息与知识的展开与构建的过程,涉及到由私密或者专业的知识到公共的知识的交互反馈及相互促进作用,还涉及到公共考古学与考古资源的管理问题。总之,对于考古资料的多元视角,对考古过程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社会普遍关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建设的需要。考古学不仅仅发现物、发掘物、研究物,连最保守的考古学家也承认考古学可以由物见人,研究古代的技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一些问题甚至是关键性问题。当然,以巨大时空范围内的人类遗存及其文化为对象的考古学在新考古学范式下提出追寻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学法则的宏伟目标,曾经令一代学人为之振奋,尽管现在看来不仅是考古学,连整个的人文社会科学都距离这个目标仍然十分遥远,但是至今我仍然十分敬仰这种豪迈但却是建基于理性与科学之上的学科理想。我...  相似文献   

7.
教育遗产和工业遗产、宗教遗产等一样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遗产,它们不仅承载和见证了杭州历代教育发展的历程,而且包含着杭州地区传统建筑本身特有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蕴。保护好这些教育遗产,不仅可以延续杭州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可以提升杭州的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文章通过对杭州市教育遗产资源的全面梳理和调查研究,分析目前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进一步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出土的建筑材料特征明显,规格较高,是研究这一时期建筑材料和考古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资料。本文以北魏洛阳城出土的建筑瓦当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建筑瓦件,以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分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把握北魏洛阳城建筑瓦件的特点和异同,为城址的整体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2,(1):132-133,203,2
这里的读物之"物",特指古代物质文化遗存,更详细一点说,是一种承载了若干文化信息的物质遗存。所读之"物",有考古发现及传世之物,也有图像中的物和诗词歌赋中的物。理想的解读,是找到三者相通乃至契合处所折射出来的一点历史风貌或社会生活场景,只是未必皆得如愿而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10.
建筑遗产的真实性是种旨在确定遗产价值,对其各方面是否名副其实的判断。随着人们对建筑遗产价值构成的认识深化,也经历了"文献信息真实性""作者真实性""文化传统真实性"这三种真实性的认识扩展;但真实性的理论模型与内在逻辑始终是一样的,作者真实性始终是建筑遗产价值及其真实性的决定性因素,并反映在各种国际保护文件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陶器和其残片是考古发掘中最丰富的遗物,陶器研究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陶器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同步发展,是陶器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本期集中发表的与陶器研究相关论文和简报的评述,本文提出,要真正超越对制陶技术的复原,达到透物见人、透物见社会发展的目的,需要更多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更深思熟虑的田野工作,也需要更加“以人为本”、关注工匠个体特征的民族考古调查和实验考古实践。  相似文献   

12.
陈全方 《文博》1989,(1):44-50
陕西古建筑的特点建筑是人类在自然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过程中不继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历史的科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化成就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陕西的古代建筑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状况而发展的。考古发掘和多年来的文物普查证明,分布在陕西的古代建筑,至少有三千处之多。许多仍安然无恙地埋在地下。地面上的古代建筑,虽然有的作为庙宇,成为祭神  相似文献   

13.
建筑遗产保护和管理过程中诸多的复杂遗产信息涉及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多样化的来源与组织形式。但是面对全面记录归档这些建筑遗产数据的需求,当前常用的建筑遗产信息管理方式却容易使这些多源异构数据变得分散且孤立。源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本体技术可以提供良好的知识组织和表示能力,近来逐渐被用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知识建模。本体在建构时整理领域内的知识,总结抽象出领域内公认的概念与约束,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本文从建筑遗产数据的存储管理、标准化共享与知识挖掘三个面向出发,梳理并讨论了现有的建筑遗产本体研究中本体的应用模式:针对存储管理,通过本体的关联能力为多源异构数据提供互操作性;针对信息共享,通过本体给出通用概念与关系的明确定义,以实现共享;针对知识挖掘,基于本体提供规则表达与知识推理的能力,实现建筑遗产知识复用。在讨论了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本体技术的应用模式与不足后,本文提出了建立通用建筑遗产保护本体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展望了本体技术在资源重组和价值阐释上为建筑遗产保护带来的智能化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宋昊 《文物天地》2023,(12):61-65
中国古代社会崇尚礼仪,并以礼仪制度来约束臣民,区分社会阶级,权利、规范伦理道德、衣食住行无一不被礼制所约束,建筑自然是礼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文献与现代考古研究,墓葬、门阙、宫室等建筑都属于礼器(礼制建筑)。在近年汉代考古工作中,汉代建筑上的四神图像极多,且常见于墓葬、门阙、宫室等礼制建筑上,通过研究可知,四神图像应是作用于礼制建筑。  相似文献   

15.
《大众考古》2020,(2):18-18
我们现在也许应该认真思考今后中国考古学如何加强理论建设,如何在我们的考古资料特点和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参照相关学科的成果,发展出自己的历史理论这一严肃问题了。——赵辉工业遗产的价值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正式认可,但工业遗址和它们的管理者仍然面临着挑战,如运维工业遗产的高成本性、社群与工业历史的脱节造成社群与工业遗产的交流困难。  相似文献   

16.
对建筑类的文化遗产而言,必须将"城市一建筑一景观"三者统筹起来,充分融合考古、建筑领域和空问技术领域的优势,推进学科之问的融合发展。从学科体系看,当前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尚缺乏总体性布局;在实践层面,遗产保护未梳理出较为系统全面的技术流程,致使保护规划的名目种类良莠不齐。遗产保护需要建立新的方法和思维,需要深入到遗产内部及周围环境,甚至更大的区域环境,建立遗产保护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关注遗产带来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效应,整合遗产与自然、遗产与人、遗产与城市之间相互的关系和纽带,使其均衡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模 《沧桑》2015,(2):104-109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其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文件的梳理,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历史性纪念物的修复保护到城市景观和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建筑遗产的保护到历史地区、历史园林、历史城镇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考古遗产的保护到乡土建筑遗产、产业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到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反映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虽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主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国际理念,对我国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计算机考古概念的认识,是考古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首要任务之一。 考古本身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的手段更多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它的对象又主要是属于社会科学,在我国,考古与历史科学有更深的亲缘关系.由于考古的对象是人类活动的遗存,距离当今社会遥远,它既有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又不同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基于考古本身的特征,考古的计算机表示必须适合这些特征,因而它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于一般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在此,笔者拟将所有以考古为目的的计算机应用概括为“计算机考古”,作为与一般情形下应用的区别。 考古工作的对象虽然是古代遗存,但它最注重的并不是遗存的好坏、多寡和经济价值,而是这些遗存中所包涵的古代信息。“信息”被定义为:事物运动状态在各种层次上的表现,以及对这些不同表现的陈述。据此,我们可以对考古工作的信息特征作如下描述: 1、遗存中所包涵的古代信息来源于古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它虽包括遗物、遗迹现象等一切物质性的东西,但却不是这些物质本身,它包含着古代意识形态、认识水平、文化习俗等精神领域内的东西,又不局限于精神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庙作为古代社会文化的经典符号,是承载核心价值观的代表性建筑类型。文庙建筑往往运用伦理化的语言方式及全息化的空间设计,通过空间伦理展现社会伦理,充分体现传统的教育理想。文章探讨了文庙的存在与社会心理、文化生态的关系,以及它丰富的社会普及性教化方式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以古城阆中文庙及其整体城市空间关系为例,对古代文庙的内在蕴涵、功能意义与整体设计从社会学层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春凤 《文物世界》2012,(6):61-62,39
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山西,彰显其内涵的古代塔建筑随处可见。永祚寺双塔作为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对其特点、建筑结构及其价值进行研究,对了解太原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