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足妙高山石窟抢险保护工程技术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高山石窟在长期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像岩体出现开裂错位、造像局部产生垮落、风化、渗漏水等多种病害,针对其存在的病害,对石窟进行抢险保护,主要开展脱落造像岩体复原粘接、龛窟岩体加固、局部渗漏水治理;同时,在保证文物区整体环境风貌的前提下,修建妙高山文物区保护围墙和管理用房,以利文物区管理。  相似文献   

2.
露天石质文物受到自然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保存初期可以抵制风化与侵蚀的发生,但是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露天石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到自然力的破坏,这种破坏是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协同发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生物对石质文物的侵蚀作用及生物侵蚀的防治等相关研究成果,从露天石质文物生物风化的角度,对造成侵蚀的生物群落、侵蚀机理及预防性保护等方面进行资料梳理,并尝试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保护需求,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佛寺砂岩砂浆类修复材料研究马涛,和玲,路得维克大佛寺岩石的风化比较严重,除由于湿度的变化和可溶盐移动结晶等破坏作用造成岩石表层软化、沙化外,石刻、岩壁的空鼓脱层、裂隙、甚至断裂也很发育。修复这些风化岩石,如填补剥落空隙,灌注龟裂,加固裂缝,修补断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岩石表层劣化角度,对绵阳北山院摩崖造像及刻经的病害特征进行研究。首先界定了岩石表层劣化的概念,调查分析了该摩崖造像及刻经岩石表层劣化类型及分布特点,然后对新鲜岩石和四种典型岩石表层劣化样品的主要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最后探讨了四种典型岩石表层劣化的成因。结果表明:表面粉状脱落、表面粒状脱落、表层片壳状剥离、表层片层状剥落四种典型岩石表层劣化的发生均受水的作用明显,主要为地下水渗流、水流冲蚀、水分蒸发等产生的水盐运移破坏和溶解、水解、水化等化学风化所致。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元明清佛教摩崖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在重庆市范围内尚存有元、明、清时期佛教摩崖造像200余处,其中元代造像4处,明代造像60余处,清代造像180余处。这些晚期造像主要分布在重庆大足、潼南、合川、江津、荣昌、南岸等25个区县(图一),是研究唐宋之后石刻造像的珍贵材料。很久以来,由于晚期造像一直不被研究者和文物保护部门重视,许多造像  相似文献   

6.
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其中,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凿于晚唐至南宋,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堪称我国晚期石窟的代表作品。 解放前,大足石刻一直处于荒山野草之中,无人看管,任人破坏。建国后,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先后多次拨款,进行维修,使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的环境和历史面貌基本上得到了保护,成了我省很有名的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旅游者无不神往。  相似文献   

7.
大佛寺、社皇庙、雷神洞摩崖龛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东南部的高升乡天佛村。2014年8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三处造像进行了考古调查。大佛寺造像现存5龛,龛内有柳本尊行炼像、华严三圣像。社皇庙造像仅见1龛,龛内为华严三圣像。雷神洞造像仅存1龛,龛内有华严三圣、雷音像。综合来看,三处造像在造型特征、造像组合、造像题材、雕刻技法上与四川地区南宋造像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其年代也应属南宋。三处摩崖龛像的完整刊布为系统研究华严三圣、柳本尊行炼图等题材的演变补充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石质文物破坏问题不仅在于人为破坏和表面污染,更多来自自然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例如,日晒雨淋、风沙吹蚀、地表水的冲刷、地震、地下水的侵蚀溶蚀。为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华岩摩崖石刻露天石质文物病害进行探查,采用无损探测的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和探地雷达方法,直接找水的地面核磁共振方法成功探测出摩崖石刻依附岩体地层含水分布状况。探地雷达方法探测出依附岩山体内岩溶、裂隙的发育状况。两种方法探测结果发现,石刻依附岩体内岩溶、裂隙发育,部分区域岩溶裂隙带已成为地下水汇聚场所或流通通道,对阳华岩摩崖石刻构成了极为严峻的侵蚀威胁。两种方法解释结果互为验证,研究结果为阳华岩摩崖石刻的病害治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涞滩石刻区分布的危岩体严重威胁着石窟造像和游人的安全,必须进行加固处理。用石刻摩崖危岩体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预应力锚杆新技术在摩崖造像危岩体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技术及整治效果。预应力锚杆可以有效地提高锚杆的极限抗拔力,减少锚杆数量,从而减少对石刻岩体表面的破坏。该项目被评为优质工程。该技术可以在全国地面物保护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牛角寨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北偏东35公里处的高家乡鹰头村。关于牛角寨摩崖造像,清同治版《县志》失载,仅对牛角寨的“大佛阁”、“观音堂”有所记述。1982年普查文物时发现“高家大佛”及造像64龛。后经1987年普查文物,1989年文物建档工作,分别将泥土所掩以及多龛合编龛号逐一查证,重新登记编号为:D1-101号,共计佛、道造像1519尊。牛角寨山岩陡峭,岩前坡地广阔,遍布上百块奇异石包,造像就分布在东岩壁(大佛阁) 和东(观音堂)、北(坛神岩) 岩前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力的影响下摩崖造像所产生的风化、剥蚀、开裂等种种病害,是与其岩石本体的理化性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进行摩崖造像保护工程的前期,做好对岩石的工程物理特性调研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根据摩崖造像的分布,经代表性选点、取样并测试.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摩崖造像的岩石本体均为砂岩,存在明显软化现象,试验数据有明显的规律性,且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好.其成果为今后保护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2.
蓬溪县在文物普查中,共发现唐至明清各历史时代的摩崖造像二十九处,填补了我县文物门类缺少摩崖造像的空白。现仅以新开寺刻有题记:“唐贞元元年(785年)”及“咸通元年(860年)”的两龛唐代摩崖造像,试述其造像特点。 新开寺,位于蓬溪县三凤区旌忠乡,新开村北约100米的黄桶坡脚。造像分布在长8米、高2.40米,距地表0.78米的青砂石石壁上。从左至右四龛,大小造像四十三尊。 一号龛:长方形平顶  相似文献   

13.
位于四川中江县苍山镇的大旺摩崖石刻造像,是一处重要的唐代摩崖造像。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对露出地面的20龛造像进行了编号、测绘,并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临朐县豹子崮摩崖造像、石佛堂磐石造像、外头崮摩崖造像。分别代表了唐、宋、金三个时期的造像风格,这些造像对研究唐代及宋、金佛教造像艺术,宗教信仰题材等,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千佛寺石窟因物理、生物风化和水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而损坏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并防止损害的进一步发展,应从改善环境、治理生物病害、岸体加固和水害防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石刻的风化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石质文物遍布各地,品种繁多。从石器时代的石质器具,到历代的石窟寺、石塔、石桥、摩崖造像、崖画、石阙、石圭、碑碣、经幢、石棚,古建筑内的蟠龙、石柱、石灯、石栏杆、石殿,陵墓周围的镇兽、石像、石牌坊以及墓葬中的石椁、石缸、墓志等,构成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质文物处于自然环境的风化营力之中,普遍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原因的风化剥蚀。许多省市发现,近一二十年来,风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保护石质文物,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要。这里主要就露天石刻的风化和保护问  相似文献   

17.
洛哇傍卡摩崖造像是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内发现一处重要的文物点,地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交通要道之上,是一处有造像及藏文题记共存的摩崖石刻作品,其主要内容有佛像、佛塔及藏文题记。本文通过造像、佛塔及古藏文题记特征的比对,初步认为其年代为公元9~11世纪。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佛塔以及与佛教"戒律"相关的古藏文题记共存的现象,是目前所知的西藏境内摩崖造像中罕见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2010年至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大型贴金彩绘摩崖石刻造像潼南大佛的保护修复工程。本次工程不仅利用了多种分析检测及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的历史及病害信息进行了详细调研,还对造像妆銮和传统修复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古代髹漆贴金工艺的装饰与保护功效,以及历代传统修复所用材料及工艺的优势。并在本次工程中将调研结果与现代科学修复理念、技术有效结合,取得了较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乐山大佛的研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详细勘察乐山大佛的基础上,对乐山大佛的历史、现状和造像岩石的地层、岩性、水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指出长期危害乐山大佛的主要风化因素,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1987年4至8月,我们对全市的文物分布进行了田野普查。在金城乡发现了丹山碧水摩崖造像。丹山碧水,位于宜宾市中心西南75公里,靠岷江边的金城乡邓良村,东连关刀溪,南临岷江,西接宜宾县黄伞乡,北靠河嘴寨子,此处赤岩壁立,高约百米。造像分布在距地表高约1.2-8米,东至西宽约60米的岩壁上。造像共13龛,从左至右编为1-13号龛,主要造像69躯,龛坐北朝南,保存尚完整。现将各龛造像分别叙述如下: 1号龛,距地表高约8米处,龛呈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