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的社会服务性质的机构,它的职责是对区域内的劳动力资源进行管理,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业务,提供失业保险管理和就业保障服务。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在促进农业人口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等方面成效显著,这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档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青海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在城镇化过程中 ,一个点线、线面结合的城镇网络已具雏形 ,以城带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整体  协同的城镇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伴随着劳动就业渠道有所拓宽 ,在保持就业局势稳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青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三线”企业多 ,下岗职工比例高 ,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 ,劳动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发展城镇经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不断拓展就业空间 ,努力开创全省经济更快发展 ,社会充分就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以待业青年为主的就业安置问题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中央政策被不断调整,逐步走向改革。北京市积极贯彻中央精神,从调查研究入手,逐步理顺生产关系,释放社会活力,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发展,促使劳动就业观念和制度开始转变,较为稳妥地解决了城市待业青年的安置就业问题。同时,还调整、优化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邹洪军  张丹 《神州》2012,(21):213+215
高校就业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金融危机、高校大规模扩招、产业技术结构与学科专业不协调、培养质量和教育质量下降、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就业观念落后和市场摩擦因素等造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大学生应当及时更新就业理念,转变思路,积极把握就业机会;高校注重教育、培养理念和机制的改革;政府部门出台更加完善的就业和创业政策以及完善、规范的劳动力市场都将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曹洪宗 《神州》2013,(17):258-258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它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但同时也给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等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全球老龄化正日益加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象更为严峻,盐城市的老龄化形象也不容乐观。本文将以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等就业问题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它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但同时也给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等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全球老龄化正日益加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象更为严峻,盐城市的老龄化形象也不容乐观。本文将以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等就业问题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亚莉 《神州》2013,(8):239-239
近几年来,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各地GDP速度递增,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劳资冲突和劳动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所有制形式和用工方式的多样化,在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各个角度分析把握,以化解矛盾,推进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一、从法律角度讲,要正视实践中的法律侵权问题。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是一个普遍性、长期性的现象。在  相似文献   

8.
师成秀  赵和忠  王延成 《中国土族》2007,(4):I0004-I0004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就业服务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着重抓了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和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等工作。该局在全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工作,通过专业学校委培、社会办学、企业培训、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办班等多种形式,2004年至2007年,共培训学员3.1万人(次)。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可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国家安置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减轻国家负担;有利于国家增加积累;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机制转换和发展。这是不容质疑的。我省民族自治地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构成为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发展的现状、趋势和走向怎样?今年2、3月间,笔者到我省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峭岩6个…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流动性特征,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风险多元化、复杂化,社会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风险,深刻解析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风险存在的深层原因,以深入探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中失业、下岗人数日益增多,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既需要政府财政、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以及社区、人才市场等部门的服务,来解决就业压力,确保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的经济有几个重要问题急待解决,其中最迫切的也许就是就业。由于有大批劳动力不能就业,不但浪费了劳动资源,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尤其是造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了钱就无法生活,而对大多数人而言就业是惟一能够赚钱的方法;所以失业将把人逼入绝境,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谁能吸收劳动力?目前主要不是国营企业,他们不但解决不了就业,还产生大量下岗人员。现在能够大量吸收就业的就是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由4000多万个个体户和在私营企业中从业的3000多万人所组成,在其中就业的人超过了全部国有单位(企业加政府)的就业。每个个体户所需  相似文献   

13.
城镇劳动就业与中国改革的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就业不仅是现代社会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改革的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城镇劳动就业就是如此。中国政府通过改革的方式顺利解决了当时严峻的就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创造了稳定的环境。这一实践增进了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人们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理解,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一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许海英  宋芳 《神州》2011,(1):99-99
女职工再就业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影响“女职工再就业难”的因素很多,诸如女职工的自身素质,就业愿望,择业观念,劳动力市场机制,用人单位及中间机构等问题。要解决好女职工再就业问题,需要转变女职工的再就业观念,抓好再就业培训,健全劳务市场,整顿劳务中间机构,继续推进全社会的“再就业工程”。  相似文献   

15.
彭荣胜  覃成林 《人文地理》2007,22(3):42-46,17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证明该假设是成立的。以此为依据,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地区应通过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攀登》1999,(6)
一、在总量上,存在着基本既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基本既定的新增就业需求与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二、在结构上,存在着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就业岗位不相称的矛盾。三、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环境相对宽松与特困地区不堪重负之间的矛盾。四、在吸纳渠道上,存在公有制单位吸纳能力下降和非公有制单位潜力得不到发挥的矛盾。五、在解决途径上,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与就业市场化政策导向之间的矛盾。六、在劳动力供给队伍内部,存在着城镇新生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经济结构调整中企业下岗职工、政府机关和…  相似文献   

17.
王立国 《神州》2013,(21):267-267
《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特别指出,中国青年人口的规模大,青年的就业问题严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适应社会、正确择业是中职生的就业的一个基准点。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涉及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涉及到学校教育改革及其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从学生,学校,社会多角度的寻找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借鉴有关专家和学者的理论,探索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战后50年各国政府对华侨华人实施的移民入境、国籍归化、经济、教、社会等政策,各有特色;东南亚国家比较严厉,美、加、澳、新等移民国家相对宽松,其他国家则宽严不一。不少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需要,对华侨华人政策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调整,有关政策虽然仍因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时出现反复,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日趋宽松,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城市劳动就业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呈现不同的特点。50年代以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为主,重点是对众多的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进行救助。随着失业救济工作的全面展开,党和政府制定了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总方针,多管齐下解决不同人群的就业问题。进入60年代后,解决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工作的重点,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统筹安排,城乡并举,而以上山下乡为主的工作方针,一方面阻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另一方面安排失业工人主要是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劳动,同时广开就业门路。这两个时期的城市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赵春雨  苏勤  徐波 《人文地理》2011,26(6):107-113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流动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是目前研究的传统思路。从行为地理学视角,以就业感知行为、就业决策行为、就业行为、就业体验行为为基本内容,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江苏、山东、安徽的三个样本村为典型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和统计分析后,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类型主要有本地农业就业型、本地非农就业型、外地流动就业型三种类型,分析了各就业类型的空间行为特征: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对预期就业的环境感知都不强,感知强度与距离和生活环境关联密切;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空间类型劳动力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普遍存在兼业现象,且从事的行业、部门也在不断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满意度以本地非农就业型为最高,其它两类满意度都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