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蜀蚕丛纵目     
《华阳国志·蜀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此应如于省吾先生所说,是当地“圆眼”或“横目”的土著对外来的“纵目”(斜眼)人的一种称呼。蚕丛目纵,似与其以“蚕”为图腾化身有关。叶玉森先生认为甲骨文有“蚕”字(参见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13.3),见于《铁云藏龟》185.3,233.2(参见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4.4590);又见孙海波《甲骨文编》(13.2)但是学者对此字是  相似文献   

2.
元代王桢《农书》“农器图谱·蚕缫门”载,“蚕神,天驷也.天文辰为龙,蚕辰生,又与马同气”(图一).并在蚕神中列出马头娘.古人把蚕与龙和马联系在一起.当然出于唯心.但考证其由来,有其社会的根源.中国文献最早提到蚕与马的联系的,始于先秦、在《周礼》“夏官司马”中记载,“马质,掌质马,……禁原蚕者”,是说马质这个官,掌理公家买马的事,……同时,也负责禁止民间饲养夏秋蚕这一差使,为何马质的职责旁及养蚕,汉代学者郑玄解释说:“蚕与马同气,物莫能两大,禁原蚕者,为伤马欤”?刘安《淮南子》解释说,政府所以要禁止民间饲养夏秋蚕,是因为多养蚕要影响到桑树的生长发育,从而对明年春叶不利,但这事为何要由“马质”这一官来管,并没有作出解释.近来,我国台湾学者邹景衡认为古代桑叶是马的精饲料,如夏秋期桑叶被蚕吃去,将影响大量马的冬饲料供应,所以这事由马质这一官职来掌管.  相似文献   

3.
观蚕     
正第一次见到蚕时,总觉得蚕儿有点吓人。直到有一次触摸它,才觉得它们不但不吓人,还很温柔。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到了外祖母的蚕房,刚一进门一阵"咝咝"声传到了耳边。碰巧哥哥也在,于是我便问:"蚕儿在干吗呢,发出这样的声音?"哥哥不紧不慢地说:"它们在吃桑叶呢。"哥哥抓了一只小蚕,对我说:"你要抓一抓吗?但不能用力。"我胆颤心惊地接过了蚕,蚕在手心慢慢地蠕动着,一阵痒兮兮的感觉。我  相似文献   

4.
湖州蚕文化     
湖州蚕文化张吉林湖州(吴兴)为东南望郡,山水清远,素称丝绸之府。从浙江湖州钱山漾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在乙区第四层获得不少绢片、丝线和丝带,经科学测定可证实这一带先民利用蚕丝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这里流传的《十二月》歌说:“四月好养蚕”。四月俗称“...  相似文献   

5.
蚕乡的狂欢——江南蚕花庙会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官飞 《神州民俗》2009,(10):16-18
庙会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是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堪称是融合祭神、宗教、游乐、贸易、祈福、相亲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大舞台。本文记述了独特的江南民俗现象蚕文化庙会——蚕花庙会的民俗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6.
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现不符。应用三重证据法考证的结果显示其与"蟾蜍"有关。应是"蟾丛",而不是"蚕丛"。  相似文献   

7.
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极言古蜀国踪迹难寻,历史难以考察:且因自然阻隔,天生山水险要闭塞。与外界、与中原地区难以交往.互通信息,故显得神秘。李白是四川江油人,一代诗仙,天资聪颖,学问之厚,可谓时人无可企及。他发出这种慨叹,可见古蜀国的确迷茫。  相似文献   

8.
别有情趣的湘西“龙头蚕灯”○魏荣光新春佳节,湖南省溆浦县龙潭一带热闹非凡,处处都是灯的海洋。这里的彩灯,除各地常见的长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鲤鱼灯和船灯外,还有黄龙灯、姑娘灯、吆喝灯、故事灯和鹅膀子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在这些众多的民间彩灯中,人们...  相似文献   

9.
八五年九月廿三日,陕西省石泉县池河区前池乡潭家湾村农民潭福全向陕西省博物馆送交鎏金蚕一件(封二:4)。据讲这条鎏金蚕是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在石泉县前池河淘金时,在距沙土面约二米五深处挖出的。据说在周围还发现有五铢线。这条鎏金蚕实长5.6、腹围1.9、胸高  相似文献   

10.
台湾蚕业可说是滥觞于明郑,清康熙年间为台湾蚕业之发端,刘铭传时代则为台湾蚕业推动之开始,但是企业性之展开,则为日据以后的事。本所谓的蚕业基本上包含制种、养蚕以至于缫丝业的发展,后则属于纺织业的一部分。台湾因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使得蚕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据时期,当局将蚕丝业带上了企业经营。蚕区分布以台北区和新竹区为主,而后即以大湖为中心,而台湾的缫丝工业,始于1914年,最早的缫丝工厂是台湾蚕业株式会社,首先为脚踏缫丝,1921年前后是属于脚踏缫丝工厂期,之后才有机械缫丝。  相似文献   

11.
麦蚕     
正"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这首竹枝词,描述了旧时立夏日习俗:秤人、食草头摊粞、吃麦蚕。其目的都是为了预防疰夏病。春夏之交的立夏日,是夏季的开始,所以预防疰夏的活动大多放在立夏这一天。古人认为,从这天起人们将经受酷热的考验,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孩童可能会得一种名叫疰夏的疾病。《清嘉录》记:"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疰夏。"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体乏无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当时的医术难以从根本上治疗这种疾病,于是各地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预防疰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烟台是我国柞蚕生产的发源地,茧丝绸行业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在唐朝,烟台已成为我国水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随着丝绸产品出口量的增多,蚕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清末民初烟台蚕业三人进行介绍,以期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清末民初烟台蚕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引领下,我园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资源,建构专用活动室“小蚕娃布超市”。一、问题背景——专用活动室的现实审思从园外资源“紫晶花面料超市”到建构园内专用活动室“小蚕娃布料超市”,幼儿根据“愿望—选址—规划—筹备—布置—落成”的路径,全程参与“超市”创设。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资源链接和交互,  相似文献   

14.
中国著名现代作家茅盾在其名著《春蚕》中 ,以其家乡浙江桐乡为背景 ,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蚕茧虽丰收 ,而生活却陷于困顿的悲惨境遇的描写 ,揭示了旧中国农村三十年代深刻的社会危机。而在这一支交织着农民的希望、忧虑、欢乐和痛苦的乐章背后 ,不时地透露出独具特色的蚕乡风俗。俗话说“百里不同风 ,十里不同俗”。桐乡地处温带 ,河流纵横 ,土地肥沃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蚕桑生产成为这一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来源 ,“蚕是农家宝 ,一年开销靠” ,就如《春蚕》中所说 :“只要蚕花熟 ,就好了 !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  相似文献   

15.
温州国安寺石塔所藏文物中,有一件《蚕母》风俗版画,作者认为是宋代木刻套色版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国。《蚕母》版国的发现,把我国套色版画的历史提早了近2个世纪。  相似文献   

16.
从考古资料看蚕丛氏蜀人的南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丛氏蜀人的历史,在有关蜀国古史的文献记载中多有涉及。由于兴起于岷江上游的蚕丛氏蜀人其一支在传说中的唐虞以前由岷山山区内向川西平原发展并在川西平原创建了蜀国,其本部则留在岷江上游创造了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因此不少治蜀史的专家学者对蚕丛氏蜀人的早期历史亦多有论述。然对于蚕丛氏蜀人历史上的几次南迁,则  相似文献   

17.
S.5639《蚕延愿文》是以"蚕农称意"为祈愿目的斋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文中列出的10位蚕神进行考察,从中探究敦煌佛教信仰民俗化的发生模式,即敦煌佛教信仰的民俗化是以佛教思维方法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宋《蚕织图》卷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蚕织图》卷,绢本,线描,淡彩。长513、高27.5厘米。所绘内容,是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生产过程。长卷由二十四个场面组成:腊月浴蚕;清明日暖种;摘叶、体喂;谷雨前第一眠;第二眠;第三眠;暖蚕;大眠;忙采叶;眠起喂大叶;拾巧上山;箔簇装山;(火劦)茧;下茧、约茧;剥茧;秤茧、盐茧瓮藏;生缫;蚕蛾出种;谢神供丝;络垛、纺绩;经靷、(?)子;挽花;做纬、织作;下机、入箱。背景用长屋贯穿。每段画面下有楷书小字,注明画面内容。根据跋语和历史文献考证,这个长卷是南宋高宗时期,翰林图画院依据楼(王寿)所进《耕织图》摹画的《织图》。小字注是宋高宗吴皇后所书。据《鄞县志》楼(王寿)传记载:"楼(王寿)除於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成都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据赵扦记载,成都一年中每个月都有专门的市场:“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①设立的这些专门化市场,有利于货物的集中和交易。对于商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到后来,这些市场的功能开始多样化,除商业贸易外。还逐渐成为旅游场所。  相似文献   

20.
李白《蜀道难》有“蚕从与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是说古蜀国的国王蚕丛与鱼凫时代久远,与北方的秦地没有交往关系。那么,与南方有无交往关系呢?李白没有说。《蜀王本纪》说“蜀之先蚕名蚕丛、柏灌、鱼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