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欲声 《攀登》2001,20(4):13-16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本从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传播、是无产阶级民主的捍卫以及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建党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2.
吴孟明 《炎黄春秋》2001,(10):35-35
2001年《炎黄春秋》第4期舒芜在《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读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一文中,对抗战时期陈独秀每月300元生活费来源问题引述了蒋梦麟在《新潮》中的一段话:“(陈独秀)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江津,生活一直由北京大学维持他,政府也要我们维持他。有一次我忽然接到他的一封信,说我们寄给他的津贴没有收到,是不是已经停止了?”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陈独秀晚年经济十分窘迫,但随着史料的发掘,发现陈独秀在重庆江津三年多时间里,应该是不差钱的。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他在晚年进行反思,在民主理论上有了重大转变。本文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内容和转变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吕游  江世鑫 《神州》2012,(8):13-14,16
陈独秀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第一人,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民主宪政思想终其一生,其晚年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深刻批判和总结。本文基于陈独秀晚年的六封书信和四篇短论,重新对其1937年到1942年的民主宪政观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6.
吕游  江世鑫 《神州》2012,(5):219-219
2000年后,陈独秀晚年民主宪政思想研究趋热,但晚年时期的界定则没有定论,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晚年民主宪政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7.
尹振环 《炎黄春秋》2007,(4):16-18,58
陈独秀晚年虽然不隶属于中共、托派,但他还是承认自己是马克思、恩格斯之信徒的,这一点很重要。虽然陈还没有明确提出“暴力社会主义”,但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陈独秀早在1936年就已经郑重提出这个问题,他用“孔甲”的笔名,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主义》,指出人们对于民主主义,自来有不少误解,他说:第一,民主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民主乃是人类社会化进步的一种动力,它不断推进社会向善、向前。无产阶级理应把完成民主的任务放在肩上,不可在夺取政权后摒弃民主。  相似文献   

8.
1938年8月至1942年5月,陈独秀在重庆江津度过了人生最后4年时光。他先在江津县城、施家大院等地小住。1939年5月,陈独秀与妻子潘兰珍蛰居江津县乡下偏僻的鹤山坪上的杨家石墙院,在这里,他“谈笑少鸿儒,往来多草根”。  相似文献   

9.
建国前,广西国民党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李任仁提出了自己丰富的民主思想和宪政主张。文章对建国前李任仁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并分析李氏民主思想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16,(3)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主义者、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毕生都在为追求民主而奋斗,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和个人的卓越见识,使他在晚年能够静心沉思,深刻总结和反思法兰西民主、英美民主与苏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理解民主真正的内涵,通过比较深思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究竟是怎样的民主,民主的前途和未来又将怎样发展。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21世纪中国的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建设的优越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纪虎 《安徽史学》2008,2(3):91-94
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陈独秀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他不仅做出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选择,而且对于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建设社会主义也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刻的探讨.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本文通过归纳和概括认为,其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科学思想的萌芽性;主要思想的预见性;非盲从性;不断的探索性;正确与错误的混合性.  相似文献   

12.
徐国利 《安徽史学》2005,(4):108-114
伦理革命是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和中心内容;陈独秀伦理思想的来源主要是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功利主义和进化伦理观;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在继承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对此作了发展.他的伦理革命观具有时代意义和贡献,然而,其思想体系又存在着许多逻辑上的悖论和混乱.  相似文献   

13.
汪菁华 《安徽史学》2005,1(6):93-96
国家主权意识构成了陈独秀前期国家思想的理论起点.由此,陈独秀阐明了有关现代国家理论,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及其黑暗现实进行批判,并积极探索了在中国实现宪政制度的具体途径,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光永 《安徽史学》2006,3(2):101-105
陈独秀晚年对前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过冷峻的思考.他的结论是:斯大林的个人独裁,斯大林对民主的粗暴践踏,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个人心术特别坏",而在于政体存在严重弊端--最高统治者手中的权力缺乏起码的制约;是独裁制造就了独裁者,而绝非相反.陈独秀晚年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思考,是独到的,具有前瞻性的.他明确地告诫人们: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的"民主政权",离真正的民主自由制度还差十万八千里;不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文明机制,不搭建权力分立、监督、制衡框架,不真正确立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言论自由等等具体的制度和程序,社会主义民主必然有其名而无其实,个人集权专断的悲剧便难免重演!陈独秀晚年的这些思考和见解,不仅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验证,在刚刚迈入门槛的21世纪,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对"大遗址"保护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实践的开展,近年来与"大遗址"保护相关的研究激增,成果日丰。主要集中在"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基本概念和理论探讨、文化和社会价值阐释、保护利用思路和实践总结,以及对典型遗址、重点案例的分析研究方面。在广泛搜寻、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就"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述评,提出"过程跟踪"对于推进大遗址保护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陈联俊 《安徽史学》2008,1(3):81-85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past 30 years can be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which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attended issues, observed objects, and investigated topics, and also emplo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problems,” utilize different materials, and resort to different formats for narration. To understand this “thirty-year” (post-1978) historiography, it is necessary to go back to the “seventeen-year” (1949–1966) research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examine and analyze these studies for trends of continuity and fractur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scholarship. On the other han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cautious about even an unconscious tendency of self-isolation, keep an open mind, and fully consider the numerous foreign elements “present in China” in the modern period, their consequences, and impact.  相似文献   

18.
19.
李旻泰 《安徽史学》2005,(1):111-117
本文旨在帮助中国学者了解韩国学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状况.韩国学者一般分三个时期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第一,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期;第二,新文化运动初期;第三,新文化运动展开期.他们根据每个时期不同的思想给予不同的评价.韩国学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每个时期的思想,使用了更详细的几个认识范畴:第一时期使用了反帝反封建运动、民族产业的发展与民众意识的成长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第二时期使用了进化论思想、民主主义与科学;第三时期使用了批判儒家思想、反对孔教运动和文学革命.一般而言,他们大多用儒教批判、孔教批判、偶像破坏论、进化论、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可以给中国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2004年7月25—29日,正是酷热难熬的盛夏时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和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历史悠久,景色雄浑,而又气候宜人的塞上名城银川市联合举行“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