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600。综合分析,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相似文献
2.
试论马桥文化与中原夏商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商时期位于东南太湖地区的马桥文化,同中原夏商文化在文化内涵上存在着许多相关性,但在更深层次的思想、制度乃至政治关系上,马桥文化则还未纳入中原夏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内。尽管如此,夏商时期的马桥文化正处于太湖地区从良渚时期较为封闭的对外关系、到吴越文化时期全方位同外界进行交流的中间结点上,因此在太湖地区早期古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马桥文化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夏商考古学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历史是每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 ,绵延流传 ,从未中断 ,世所罕见。无论是战乱、暴政或外族入侵及水旱灾疫 ,都未能阻止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历史的长河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造就了民族的伦理道德 ,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数千年来 ,我们的祖国虽然经过多次分裂 ,继之而来的是又一次的大统一。但中国历史还缺少夏商周以前和夏商周大部分的确切年代 ,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 ,只能依照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 1年 ,再往上… 相似文献
4.
5.
从夏商文化在夏商之际地域分布的变化看,夏商分界当在南关外型商文化第一、二组之间。二里头四期晚段文化是最晚阶段的夏文化,其绝对年代没有进入早商。 相似文献
6.
7.
二里岗文化属早商文化系统、漳河类型属先商文化系统、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系统、夏文化与商文化属两个文化系统的研究成果,是邹衡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建立的夏商考古学研究体系。《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与邹衡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借鉴关系。 相似文献
8.
再析《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的研究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 (简称《分界》)一文的主要执笔者和第一责任人 ,高炜先生对拙作《析〈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的研究脉络》(简称《析》)一文提出商榷。笔者欢迎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讨论和批评。惟《分界》刊登以前 ,未见高炜等先生放弃原来观点的文章发表 ,《分界》行文中又未加任何注释 ,足可见《分界》“研究脉络模糊不清”。关于《分界》所谓的“夏文化”和“商文化”研究已经“不是考古学研究”、《分界》多数作者“是夏商文化同源论者”的评判 ,同样是有事实依据的。笔者认为 :在学术研究中 ,应当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文化渗透与交流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夏商西周文化之西方、北方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综合研究,发现夏商西周文化对其西方、北方地区的文化渗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层级性。时期不同,对不同方位的文化扩张和渗透力度也不一样;距离不同,文化渗透的内容、方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夏商时期中原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因素的分析,论述了二者的关系,认为中原文化自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时对南方大力扩张,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发展到顶峰,在殷墟文化一期阶段后退缩。作者提出,中原力量的南进与中原青铜器铸造量在峰值上完全不一致,为众多学者所强调的商人南进掠铜论的观点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早期夏文化──从夏商周王朝更迭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谈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商、周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大规模的族际战争行为实现的,在考古学文化上产生突变是正常现象。夏王朝的建立是本部落联盟内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不可能在考古学文化上出现中断。认为夏王朝的建立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诞生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在龙山文化时代,江淮地区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江淮土著遗存以及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对宁镇地区产生了影响。夏时期,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南下成为影响宁镇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催生了本地土著文化因素,同时还传承了部分良渚文化传统,构成了点将台文化的主体。此外,点将台文化中还保留了龙山文化时代的部分遗存,从而表现出了宁镇地区夏时期复杂的考古学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3.
Hundreds of fine bronzes of Shang Dynasty were unearthed at the lower-reaches of Xiang River. There are two opinions on those bronzes, which have features both of local feature and Shang‘s feature, one is called nmixedn bronzes, another “local” bronzes. Based on the modeling method, patterns, ware series, buried characters of the bronze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t the lower-reaches of Xiang River, the autho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exception of “local” bronzes can reflect the true history moreaccurately than that of “mixed” bronzes. 相似文献
14.
偃师商城小城建筑年代为南关外期偏晚,这一年代非早商而属先商晚期即夏末。该城是商汤灭夏之时兴建的军事营垒,非早商都城。 相似文献
15.
江南地区具有多方融合、长于吸纳的开放的文化特征,在元代北方民族进入江苏后.在江南地区出现了综合性的习俗,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一些学者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两两间存在时间缺环的三类遗存;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还无法支持将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推定为早期巴文化这一说法。本文同时还探讨了一些与早期巴文化研究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南文化的区域界定及诗性精神的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界对江南文化在区域、界定上过分强调地理学的意义,忽视人的主体性中“内在尺度”的作用,造成江南元叙事中的人文精神的流失和区域范围的狭隘。江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族独特的诗性精神,其维度有二:一是自由审美的维度,既不同于北国政治伦理之美,也有别于江南其他区域文化的浪漫之美;二是宗教的维度,其生产于本土巫风和外来佛教的双重基因。 相似文献
18.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存在四个以名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即以华山为中心的华山文化圈,以嵩山为中心的嵩山文化圈,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山文化圈和以泰山为中心的泰山文化圈,它们同时并存又相互影响,相对独立又渐趋融合,在华夏集团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