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有关华侨华人的典籍笔记和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安山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2):41-47
本文是对明清以来中国学者关于华侨华人研究情况的述评。作者认为 ,虽然这些著述主要以描述和记载为主 ,但由于这些著作均对本人的亲身经历或调查记录 ,其史料价值远远高于研究价值。作者对梁启超在华侨华人研究方面的开创性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并对梁氏 1 90 4年提出的“华侨殖民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华人移居美国始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移居美国的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后,移居美国的华人数量迅速增加。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华人社会以粤侨为主的状况,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丹江口库区移民与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又是我国环境脆弱贫困地带之一。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库区移民的过程,移民对经济开发的贡献,库区经济开发的层次和经济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指出移民的经济开发既有导致环境恶化的一面,又可优化环境。从而为库区移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5.
陆伟芳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9(2):48-53
直到20世纪中叶,在英华人数量并不很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威尔士的华人移民倍受歧视,尤其是新闻媒体在报导华人时有一种妖魔化倾向,华人成为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英国人夹杂着种族偏见的一种心理渲泄对象.本文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此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7.
黄素芳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1(2):66-74
选择17至19世纪中叶暹罗对外贸易中的华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不同阶段,对其在暹罗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了描述,对暹罗华人在暹罗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探讨。由此得出结论,华人在暹罗对外贸易中,利用其自身优势,逐渐成为主要参与者和经营者。他们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发展了自己的商业,积累了财富,同时满足了暹罗王室对海外贸易的需求,享受到国王赐与的特权,为其在暹罗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华侨华人与俄联邦的移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 伴随着中俄改革的大潮, 大批中国人涌向了俄罗斯, 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华侨华人群体, 他们为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求本溯源, 客观地去认识自17世纪中叶以来华侨华人在俄苏的历史, 揭示、反思新一代华侨华人在俄国的生存发展状态和社会历史背景及他们在俄罗斯各国移民中的地位, 分析不同阶层的俄罗斯人对华侨华人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及俄罗斯联邦政府十多年来移民机构、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针对中国人的政策变化, 以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华侨华人如何在俄罗斯这片热土上更好地发展, 从而为促进中俄两国人民的睦邻友好、加快两国的经济建设步伐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依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分别介绍了国际移民的规模、流向和主要的来源地及目的地,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际移民的发展特点作了详细阐述,并对"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国际移民的大背景下,国际移民在中国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中国并非移民输出大国,"中国移民威胁论"等都是没有依据的渲染和猜测。中国重视并积极参与移民领域的国际合作,将与各国及国际组织一起努力,共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正常人口流动,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1.
玉时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17(3):61-68
本文对明清时期的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迁徙进行了探讨。认为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以及刀耕火种游耕生产方式、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瑶族被迫从湖南及湘粤桂边界大规模向西南边疆及东南亚一带迁徙,并由此而引起瑶族人口和其文化中心的转移,形成新的文化特征,瑶族亦由此而成为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中国明清两代输往葡萄牙外销瓷的史实。作者在论证中结合了西方有关的档案文献及目前存世的考古发掘与官私收藏的外销瓷实物,并重点介绍了早期存在于葡萄牙的外销瓷和纹章瓷。文章指出广彩在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澳门是整个贸易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最后总结出外销瓷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如今存世不多的葡萄牙人在华定制的“纹章瓷”是中葡关系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3.
司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
本文试将时间地理学中的“时间轴”概念植入到文化地理的研究中 ,以体现在不同的时间周期中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以“天”为周期的考察方法体现出来 :明清时期汉人移民大量进入黔中、黔西南地区以后 ,黔地土著苗民在原有的“岁时”民俗上进而获得了“天时”的观念 ,对每天的日常生活有了较有规律的安排和分工 相似文献
14.
15.
从明嘉靖时期开始,欧洲的葡萄牙就向中国定购纹章瓷,不过,直到明末,纹章瓷并未真正兴起,因为明代纹章瓷主要是青花纹章瓷,而欧洲纹章是彩色形式,青花并不能完美地表达纹章的内涵。从清康熙时期开始,釉上彩形式的纹章瓷代替青花成为纹章瓷的主流,从而迎来了外销欧洲纹章瓷的高峰。许多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公司团体等纷纷派遣或委托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前来中国定购。 相似文献
16.
17.
冯贤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4):139-151
江南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水乡泽国 ,传统研究中所认为的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在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是共同无差别的。但是应该注意 ,区域内地理环境所存在的细微差异 ,都会导致民众生活形态的很大不同。本文以乡镇为集中讨论的对象 ,指出江南传统的大宗生产基本已形成了“蚕桑区”、“稻作区”和“稻棉区”的分异 ;而且大田劳作、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外出经商、岁时节俗、民间信仰 ,既有着共同点 ,更有着诸多迥异之处 ,原因都与太湖周边平原低乡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具体而言 ,有从西部山地延续下来的低丘 ,也有东部以“冈身”为界线的“东乡”、“西乡”的分域 ,更有滨海沙地独特的生活环境 ;在这些差异本属细小的区域内 ,乡村民众的生活形态却因此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考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平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2):29-32
本文对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的鉴别标准作了辨析,对每部作品的作者、成书时间、所写事件结束时间及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作了考订,以期能更准确地反映时事小说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概述东汉时期羌族内迁的基础上,结合史书记载和简牍材料,具体分析了羌族内迁的动因及其影响。认为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是羌族与汉族长期人口流动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互动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地羌族的"汉化"与凉州境内汉族的"羌化",是农耕与游牧这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经济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不断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典当和高利贷是中国历史上既古老又常见的经济现象 ,而以之为对象的学术研究起步却甚晚 ,真正蔚成规模则是近二十年间的事情。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刘秋根教授 ,正是这二十年间涌现出来的众多学者中极富成就的一位。数年前 ,他曾以《中国典当制度史》一书赢得了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现在 ,他的另一部专著———《明清高利贷资本》 ,作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的一种 ,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共约 2 7万字 ,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论部分论述了高利贷资本的概念、历史作用及其向近代借贷资本的转化等理论问题。正文共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