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票号     
刘建文  黄海霞 《神州》2012,(10):12-13
票号是一种金融组织,也如现在的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在晚清至解放前,这种组织是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组织,总号设在北京,分号遍于全国各省市,庄票随处皆可汇付。因为当时执事者山西人居多,所以也称"山西票号",或"山西票庄"。  相似文献   

2.
川西名刹石经寺,位于龙泉山脉中段东麓之天成山上。庙宇建筑坐西向东,应顺山势由东向西逐层上升。庙区占地220余亩。庙宇建筑总面积6,684.01平方米。 石经寺规模宏大,环境幽美,长年游人云集,香客不断。1981年成都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 一、石经寺始建年代辨析 鉴于石经寺本身所存之历史档案已全部佚失,始创年代有多种说法。本文据散落于寺外的文字、碑刻、实物等材料中去寻踪觅  相似文献   

3.
《神州》2012,(10):24-27
票号是现代银行的前身。"票号"之名取意于经营汇票,因晋商创办经营,所以也叫"山西票号"。开办最早的票号则是日升昌票号。日升昌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总号设于山西平遥西大街,财东是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经理为细窑村雷履泰。其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在乾嘉年间已资财雄厚。清嘉庆末年,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清朝中叶,晋商曾创立票号,专营汇兑业务,在商业之间酌盈济虚,互通有无,盛极一时,掌握金融界之牛耳达半世纪之久,在我国金融史上堪为一件足资记述之大事。只惜时逝年远,身逢其事者已大都凋谢星散,文字资料亦因几经沧桑,更难寻找,我等虽参与此业历数10年,但已届其式微之时矣。兹谨就所知记述其一鳞半爪,实不足以云史,聊共研究斯业之参考而已。  相似文献   

5.
兴起及原因 (一)关于票号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 关于山西票号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远溯隋唐,近迄道光之说,前后相差1200多年,现把几种意见介绍如下: 1.隋末唐初说 英籍的上海传教士艾约瑟提出票号起源于隋末唐初。他认为:盐和铁是古代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山西商人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开始从事相关的长途贩运,并在长期交易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至唐朝发展为票号。1923年,马寅初先生撰文表示同意此说:“尝考吾国银行业发轫于山西。盖山西出产,以盐铁为大宗,获利甚厚……不可无特殊之机关以任运送保管之责,于是票庄新兴…  相似文献   

6.
票号即票庄、汇兑庄,主要是办理国内外汇兑和存放款业务,是为适应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前用起标运送现银的办法,费时误事,开支大,不安全;自嘉庆、道光年间,民间有了信局,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迫切要求以汇兑取代运现,遂诞生了票号.票号的起源有几种说法,通行的说法是:山西第一家票号由雷履泰于道光初年,把日升昌颜料铺改成票号,总号在平遥城西大街路南,分号在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十条南口;几年后出现蔚字五联号等,为平遥帮票号.道光七年(1827),祁县合盛元茶庄改成票号,继有大德通等,为祁县帮票号.同年,太谷志成信绸缎杂货庄改成票号,又有协成乾等,为太谷帮票号.票号存在约百年,前40年(道光、咸丰时期),是晋帮垄断时期;同治二年(1863),浙商胡光墉在上海设阜康票号,继有杨源丰等,为南帮票号;后60年(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初期),山西票号为主,南帮票号为辅时期.曲殿元在《中国金融与汇兑》(1930上海大东书局版)中说:“山西票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约百余年”.  相似文献   

7.
“经商之道 ,首在得人;振兴号务,端赖铺章。”这是旧时山西商人深谙不疑、恪守不悖的一条原则,也是晋商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晋商,探寻晋商兴盛衰竭的发展规律,以求继承其内在合理的因素,重振晋商雄风,应首先在“用人”方面做文章。 以才取人 任人唯贤 山西票号创设于清道光初年,至光绪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其开创、发展虽处在门弟观念、裙带关系十分看重的封建时代,但票号在“用人”上,却能力避时势,不分门户,不附裙带,“不徇情,不嫉贤”,做到任人唯贤,以才取人。这主要表现在票号财东对掌柜(经理)及其他人员的任用上。 山…  相似文献   

8.
9.
《神州》2012,(10):28-29
山西票号兴盛的启示:在传统法律文化上,票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带有公司法和金融法性质的内部和外部管理制度,对今天的金融业很有启发。票号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兼具有今日的合伙及公司的特点,而其管理规章又带有金融法规的特色。票号的外部经营制度存放款、汇兑、贴现业务为后来银行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神州》2012,(10):20-23
山西票号被称为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英语中山西票号被称为"ShangxiBank"。然而,今天人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它们辉煌的业绩,而是它们给现代银行所带来的启示。那么,山西票号在文化传统、经营原则、组织机构、商业伦理、风险防范和金融创新上给现代金融业带来怎样可贵的启示?对于经营危机和信用危机双重打击下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票号,亦称“票庄”、“汇兑庄”,因由山西人首创,又有“山西票号”、”山西银行”的称号。它的主要业务是办理国内商业汇兑。产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近百年,是清朝曾喧赫一时的封建金融机构。影响极大。这里就山西票号产生的历史背景,略谈浅见。票号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常见的几种是: 第一,李自成从山西退兵时,在晋中、晋南遗留下许多金银,山西农夫得银致富,故创票号。第二,顾炎武、傅山动员山西富翁,组织票号,替他们建立规章,作为反抗清朝的金融机构。第三,山西盛产盐铁,在唐代山西用盐铁与外省交换频繁,进而产生票号。第四,票号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结果。以上诸说不无道理,但也有不妥。如第四种说法。从票号产生的时间看,当时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从票号的经营用人来看,票号具有一整套封建的规章制度。如果说,票号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那么,为什么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后,票号却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消声匿迹了呢?  相似文献   

13.
一、票号起源及发展 票号亦称“票庄”。因其主要业务为汇兑,又称“汇兑庄”,因多为山西人经营,故又称“西帮”,而外国人则称之为“山西银行”。  相似文献   

14.
山西票号的经营管理,是中国金融史上非常成功的经营管理。其经营管理同它的身股制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本文拟就山西票号的身股制度与经营管理的关系作些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身股调动了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激励机制。19世纪20年代,山西票号所推行的以人力顶股制度,名曰“身股”,俗称“顶生意”,就同这种激励机制非常相似。身股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之所以能够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因为身股制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身股在产权结构方面具有巨大…  相似文献   

15.
票号是晚清道光初民间自发创办的金融机构。它起源于异地汇兑,为不同地区间资金调拨服务。山西票号分支机构遍及全国,经济实力也很强。按票号所在晋中地域来划分主要有平遥帮、太谷帮与祁县帮。早期的山西票号主要活动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因汇兑部分“京协饷”‘骊得以在财力和地域上的大拓展。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山西票号的日异昌、蔚泰厚和日新中三家。已在各地设立了众多分号,江苏苏州则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山西票号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兴起,在19世纪中后期繁荣发展,20世纪初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与清政府一损俱损的关系,无法与现代银行进行竞争和动荡的社会形势是票号衰落的外因,其自身经营制度的弊端和缺乏与时俱进的眼光是其衰落的内因。  相似文献   

17.
山西票号,是一种专营汇兑的金融组织,只是由于晋商首创,并长期垄断着这项经营,遂被冠以山西之称,名闻天下。这里的问题是:在当时商帮林立,巨商众多的情况下,何以晋商能够首创票号,并长期担当着票号经营的主要力量?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论一二,以就正于方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历史上,埠际汇兑早有需求,金属货币的难于携带,必然要求一种便捷的资金转移方式。而汇兑实例也早有出现。例如,唐代时期的“飞钱”,就具有埠际汇兑的性质。到明清时期,更有大的商家,利用广设分号的条件,为需求者提供汇兑服务,使商家和旅人能“以空囊而赍实资也,长…  相似文献   

18.
山西票号(又称票庄)是清代后期民国初期的旧式金融机构,曾协助清代财政,一度起过代理清政府国库的作用,山西票庄遍全国。历史上山西票号因信用好,对发出的银票、钱票负责收回,并对汇票严格管理,一经兑现即行销毁,所以今天山西票庄的票据、纸币能遗留下来的较少。...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12,(10):14-17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开始时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山西票号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国外白银流入的刺激,商品货  相似文献   

20.
儒林戏,是一个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剧种。明代末年,曾多年从政于四川、南京、江西、广西等后又任礼部尚书的曹学佺,因遭奸臣魏忠贤迫害,被宗藩削职退隐故里福州西郊洪塘乡。他在闲居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戏班,因系文人儒士创始,故取名儒林班。他经常邀请福州城里著名的艺伎前往曹府演唱。《福建通志》载道:“构筑石仓园,设池馆林木之胜,且蛾绿粉黛,出入肩随,歌童狎客,晨夕满座,自以为乐,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