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画是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宣纸是书写、绘画的主要材料。制成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皮和稻草。由于宣纸中含杂质较少,金属离子和酸性基团的含量也少,不易产生发色基团,所以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但是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孢子在宣纸上萌发、生长、形成菌落,并对天然植物纤维有较强的分解能力,使纤维素分子分解为小分子的葡萄糖,结果使纸张变脆、老化、强度降低,大大减少书画的寿命。有些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色素,使字画变色形成霉斑。所以防霉是保护好书画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亮 《文物春秋》2001,(4):48-49,68
馆藏竹质文物在保管当中,容易遭受霉菌和昆虫的侵袭。霉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和生物内,活动范围广。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超过20℃、湿度高于65%,加上通风不良,竹质文物藏品就容易生霉,形成菌落。由于霉菌孢子有不同形状和色素,所以菌落表面往往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有些菌丝还能分泌色素,扩散至文物内,引起竹质文物的变色,留下难以除去的霉斑。更为严重的是,在相应酶的作用下,霉菌会对竹质文物的纤维素进行分解,引起文物质地变坏。  相似文献   

3.
书画上“狐斑”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书画所用的宣纸上常常会出现黄褐色的斑点“狐斑”。为探讨“抓班”的成因,通过对这些斑点的紫外光检测,pH检测,糖、有机酸、氨基酸含量分析,AES、SEM—EDS金属元素分析,黄褐斑纸片的培养,SEM观察等表明,从宣纸样品上的“狐斑”区与非“狐斑”区在金属元素铁、铜的含量无明显差别;在“狐斑”区培养出黄褐色的菌丝和孢子,并且从菌的分离、接种、再培养出现了黄褐色水珠;有机酸、氨基酸含量在“狐斑”区的异常等等结果,有充分理由证明宣纸样品上的“狐斑”与菌有关。这些菌有多种形态,其中二种菌当属曲霉属、青霉属。长有“狐斑”的宣纸酸度增加,纸张纤维素酸性水解的危险增大,这对书画的保护非常不利。“狐斑”问题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画所用的宣纸上常常会出现黄褐色的斑点“狐斑”。为探讨“狐班”的成因,通过对这些班点的紫外光检测,PH检测,糖,有机酸,氨基酸含量分析,AES、SEM-EDS金属元素分析,黄褐斑纸片的培养,SEM观察等表明,从宣纸样品上的“狐斑”区与非“狐斑”区在金属元素铁,铜的含量无明显差别;在“狐斑”区培养出黄褐色的菌丝和孢子,并且从菌的分离,接种,再培养出现了黄褐色水珠,有机酸,氨基酸含量在“狐斑”区的异常等等结果;有充分理由证明宣纸样品上的“狐斑”与菌有关。这些菌有多种形态,其中二种菌当属曲霉属,青霉属,长有“狐斑”的宣纸酸度增加,纸张纤维素酸性水解的危险增大,这对书画的保护非常不利。“狐斑”问题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6,(5)
正2016年4月20日,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中国宣纸博物馆承办的"书画同春·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家作品展"在安徽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开幕。中国宣纸博物馆是保护和弘扬宣纸文化的重要基地该馆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除专门对宣纸工艺  相似文献   

6.
南通图书馆地处长江下游,东临东海,以温暖潮湿的海洋气候为主,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该馆现有藏书几十万册,其中部分为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国内第一座博物馆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前藏书和报刊,这些资料对研究南通民族工业发展及南通地方史研究有很高的价值,该馆还有部分解放后藏书和报纸.1989年该馆出现大面积霉害,其中大部分是毛霉属和曲霉属菌,菌丝白色,少部分为杂色曲霉.有些霉菌已产生孢子,若不及时采取措施,霉菌将促使纤维素分解和霉烂,严重时杂色霉菌还将分泌色素,污染字迹,造成书籍的污损.1989年,我们在该馆三楼古籍书库进行调查分析.为大面积去霉做准备工作.九月份,该馆室内温度高于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这一条件对霉菌生长有利,当时书库霉害情况如下:1)古籍书:霉菌主要长生在书的封面及四周,严重的书封面上菌落数在五百个左右.2)现代书:有漆布封面的书,漆布上霉菌生  相似文献   

7.
针对文物保存中的霉菌病害问题,测试了三种植物成分柠檬醛、肉桂醛和香茅醛在室温条件下的自然挥发对文物中几种常见的橘青霉、黑曲霉、球毛壳三种霉菌的防霉活性,研究了三种成分对实验宣纸的色差、强度影响和对三种丙烯的颜色的色料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气相防霉效果,但对文物材质的影响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有效且安全的纸质文物用抑菌剂,选用ZnO纳米颗粒进行研究。通过TEM和XRD表征其形貌特征和晶体结构,通过酸碱性测试、静置观察对比实验和抑菌活性测试来评价ZnO纳米颗粒的抑菌性能和安全性。所选材料尺寸20-50 nm左右,具有六方相晶体结构且结晶良好。添加纳米ZnO颗粒可以改善浆糊的酸碱性,确保古书画的装裱环节中不加重酸化程度,甚至可以中和宣纸酸性。静置观察实验表明,添加纳米ZnO颗粒可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抑制浆糊中霉菌的生长,而且浆糊的颜色外观与空白浆糊基本一致。色差测试说明添加纳米ZnO颗粒不会改变浆糊和宣纸的颜色。抑菌活性测试表明,添加纳米ZnO颗粒可有效抑制浆糊中霉菌的生长,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总之,ZnO纳米颗粒抑菌剂可以控制浆糊的酸化,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且不影响宣纸和浆糊颜色,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明矾是我国传统书画修复装裱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材料,但明矾水解析出酸,会促使纸张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研究对比了明矾和水解后具有高阳离子电荷的6种沉淀剂对宣纸施胶前后的pH值、疏水性、色差、力学性能变化和对国画颜料的固色效果,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测试宣纸施胶后的化学键合状况(包括沉淀剂与胶料、纤维),结合高场~(27)Al核磁共振波谱(~(27)Al-NMR)测试了纸张施胶中铝盐沉淀剂的水解聚合形态,及其与胶料混合后对宣纸表面化学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聚合氯化铝(PAC)施胶宣纸pH值可达到7以上,作为沉淀剂的施胶液处理后的宣纸具有一定的疏水性,湿热老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耐折度和抗张强度,色差变化小,对颜料固色效果好。SEM分析表明,白色PAC可使胶料分布较均匀,能在一定程度上包覆、填充宣纸纤维和孔隙。~(27)Al-NMR、ATR-FTIR及固化性能分析表明,PAC多核铝[AlO_4Al_(12)(OH)_(24)(H_2O)_(12)]~(7+)(Al_(13))含量相对较高,对明胶也具有促干剂作用,可和胶料产生键合,形成网状络合物,适合替代明矾作为施胶沉淀剂。  相似文献   

10.
书画装裱与宣纸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具一格的魅力。由于书画装裱的历史远比宣纸的久远,探索书画装裱与宣纸的关系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想揭开装裱材料与书画装裱技艺发展之间潜在的逻辑联系。为了厘清这一联系,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技术关联和文化观念三个角度对书画装裱和宣纸的关系进行剖析,以期能够透过媒材的力量去诠释中国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宣纸是我国传统书画装裱重要的修复用纸,近年来由于生产工艺的改变造成宣纸性能的改变。为了解不同宣纸书画装裱的适用性,对02红星棉料单宣、08红星棉料单宣、14红星棉料单宣、13汪六吉棉料单宣、红星特净和红星古艺宣六种宣纸的基本性能、尺寸稳定性、柔软度和耐久性等进行评测。分析结果表明:几种常用书画文物修复宣纸pH值符合文物保护用纸中碱性的要求;棉料单宣中以02红星尺寸稳定性、柔软度及耐久性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古艺宣纸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能是所选纸样中最好的,柔软性低于棉料单宣,但比同样材料的特净皮单宣柔软度好。综合考虑修复纸的应用性能和耐久性,需要进一步开发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古艺宣的原料种类,以满足书画文物保护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揭展是书画重新装裱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装裱过程中所用的浆糊往往与画心、命纸很难分离,导致揭展过程复杂,且容易造成古书画的损毁。传统的水闷润揭展法对于难揭展的纸质画心极易揭晃。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芽胞杆菌发酵产生的含有淀粉酶的胞外液制备生物揭展剂,并通过作用于宣纸老化材料验证了揭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的发酵液去除菌体并透析后获得的生物揭展剂揭展效果较好。利用扫描电镜和拉力强度检测分析了生物揭展剂对书画文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生物揭展剂能够降低剥离力和纤维指数,与用水闷润相比,增加了宣纸样品在闷润后的抗拉强度,且对宣纸微观结构无明显影响;观察生物揭展后100天的样品并没有霉菌生成,表明该生物揭展剂具有很好的揭展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对成套明代水陆画进行揭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宣纸的技术渊源看“宣纸”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泾县宣纸是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用纸蜚声海内外。由于对宣纸概念的理解不同,学术界对宣纸的起源问题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探讨宣纸的技术渊源,在此基础上阐明宣纸概念的内涵及由来。  相似文献   

14.
宣纸是我国的文房四宝之一,产于皖南泾县。泾县有多处生产宣纸,但最早生产的是小岭。勤劳的小岭人民充分利用了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汲取前人的经验,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宣纸”。宣纸的制造,与小岭曹氏分不开。据传,在曹氏到达小岭定居前,小岭己有金、门、许、方、汪等姓人氏居住,但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宝鸡麟游慈善寺、吉林集安高句丽将军坟、澳门郑家大屋、重庆大足石刻四处露天砖石类文物,对其表面的菌种群落进行了分离、鉴定、抑菌并封护.分离菌种采用混合孢子悬液稀释法.丝状真菌的群体形态即菌落的特征,是鉴别它们的一项重要依据,采用点培养和载玻片培养联合观察鉴定法[1].1.菌类的分离与鉴定分离出的菌种以青霉菌(霉菌)、曲霉菌(霉菌);酵母菌(真菌)、木霉菌(真菌)为主,其中以各种青霉菌、酵母菌最多.四处石材处于不同温度带和气候带,环境差异极大,故鉴定出菌种差别很大(见表一),这一差异可能与所处环境有关,也可能与石材表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汪青云 《江淮文史》2016,(6):156-160
正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研制所创造出来的手工艺术产品。在中国宣纸发展史上,泾县"汪六吉"牌宣纸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质地被尊为"纸中之王"、"东方稀有艺术瑰宝"。林散之大师赞道:"汪六吉宣纸质地精良,寿逾千年。"当代书画家钱松岩在《砚边点滴》中写道: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安徽史学》2005,(5):128-128
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的<中国宣纸史>一书,是安徽财经大学曹天生教授的一部新著.该著是作者在<中国宣纸>第二版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搜集材料写成的.该著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宣纸历史的专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四军与中国宣纸曹天生宣纸,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它以质地上乘、宜书宜画,并以耐久性、润墨性、吸附性俱佳而著称于世,为历代书画家所搜求、使用和珍藏的纸中精品,享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之美誉。郭沫若先生生前曾挥毫盛赞:“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可以作为宣纸发展的分水岭,在概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翻查古代文献和学者的讨论,结合制纸工艺发展特点,发现真正与现代意义最为接近地宣纸出现较晚,宣纸的产地一直在泾县地区。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书画的材料早期一般是帛和绢,后来较多地用宣纸,不论是帛和绢,还是手工宣纸,质地都比较纤薄柔软,很容易破损。宣纸由于较帛和绢厚硬,更容易折皱。为了便于观赏收藏,必须加固加厚。于是古人开始在书画心背面托裱数层麻纸布帛等材料,称之为"裱褙"。为了使裱件华美雅致,又在画心四周镶上绫、绢等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