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挑战     
作为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人之常情。问题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关爱和呵护孩子。例如在一些夏令营活动中,我们中国孩子的家长中,出现了种种溺爱、庇护孩子的现象。譬如在孩子负重拉练过程中,不自禁地有意减轻孩子负重,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负重物甩上自己的汽车带走……舍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  相似文献   

2.
正每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都想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可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的,家长要了解清楚的,可是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犯哪些错误呢?你家孩子的教育爸爸参与了吗?教育常常体现在细微之处。有时候家长一句无心的话,一个无意的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一、未及时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小明从幼儿园回来后,兴冲冲地把自己的画给爸爸看,期待得到爸爸的表扬。但是爸  相似文献   

3.
家长是孩子的第二位教师。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家长会不知不觉地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定的权威。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同学的影响,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了自己对事情的不同看法,因此,在家长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时,孩子很可能会说“不”。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对待呢?  相似文献   

4.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就是许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指名道姓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这些榜样,可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是亲友家,或者是同事家、邻居家的孩子,或者是大众传媒中报道过的孩子。他们确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家长教育自己孩子,可能说以下一些——“看看人家多强,看看你,赶上人家一半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经常接到一些家长的电话,有的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消费过大,有的反映不知该怎样引导孩子过多的物质消费。于是,笔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和老师,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钱花在了“人情消费”上。  相似文献   

6.
孩子犯了错误,做家长的便头痛起来—该怎样教育他(她)呢?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做错事,就大发雷霆,发脾气,虽然也能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但是效果并不是最好的。尤其是你“热”过头了,孩子就会不服,找出许多理由来顶撞你,根本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所以,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留有余地,给时间让他(她)自己去反省。“冷”“热”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对于年纪较小、犯了错误自己却不知道的孩子,家长可先进行“热外理”再“冷处理”。例如: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懂  相似文献   

7.
常听到不少人说:“现在的事真怪了!为了孩子的成长,老师急病了,家长急疯了,唯独孩子自己不着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们注意到,也有的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比较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洗漱的同时,捎带手还能把全家的早饭做了;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于是,我们经常注意向这些家长请教,时间长了,发现这些家长共同的优点,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将他们的宝贵经验做一些分析,可以初步概括为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的10个方法,以供更多的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参考。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婴儿最初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  相似文献   

8.
一、帮助孩子设立一条底线许多家长似乎无法面对孩子的任性、顽皮。有的家长出于"爱"心,听之任之地任凭孩子"闹翻天",哪怕做了很出格的事情也只是一笑了之。更有甚者,明明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反而拿着孩子的"错误"当优点,大力渲染,极力让孩子模仿。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  相似文献   

9.
家教探秘     
时下,说家教已成为一个新兴职业毫不为过,不仅大学生们时常在路边举起“家教”的招牌,一些在职或已退休的教师也开始提供家教服务,连职介中心都开始把介绍家教当作自己的一项服务内容。对成千上万的家长们来说,为孩子请家教似乎成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必由之路。但是,家长们对家教究竟了解多少?为了帮助家长们较全面地认识家教,我们特发此篇,同时亦希望读者朋友能提出您对家教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不少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于老实,因为过于老实的孩子容易吃亏,但又希望他们拥有老实孩子的那种高洁品行,那应该如何教育呢!这时,有些家长往往干脆就教育孩子做个纯粹的老实人,不让孩于沾染一丝“社会浊气”;也有一些家长有意识教导孩子学成人的“成熟”,宁愿孩子“聪明点”,也不教育孩子做容易吃亏的老实人;还有些家长让孩子吃一“亏”长一智,让孩子在吃点小亏中做个高尚的老实人。到底哪种教育是正确的呢!以下三个案例就是最好的解答"镜头一:老实的小轩小轩今年已经上一年级了,在他的成长中,世界仿佛童话般和谐无瑕,一切都是简单、安…  相似文献   

11.
许多做父母的觉得孩子与自己不能交心,不知道孩子都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的甚至感到孩子好像陌生了,以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从着手,家庭教育成了父母的一种负担和难事。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孩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家长要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来正确处理。但共性还是有的,下面几个方面就是每个父母都要注意的。一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让孩子为父母的知识渊博而自豪,并佩服你、崇拜你,这样,一方面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家长的威信,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养成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我的孩子小的时候很爱听故事,我就经常讲给他听,有一次他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的故事?我告诉他这都是从书上读来的,你只要好好学习,以后也能自己看好多好多有趣的书。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孩子在学习时“坐不住”,自己大伤脑筋。“玩起来很来劲,甚至能忘记吃饭,可提起学习就感到厌烦。尽管孩子没少受皮肉之苦,但学习还是老样子。”时下,家长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不爱学习。为什么孩子玩起来全神贯注,甚至如痴如醉,而一捧起书本就发楞呢?  相似文献   

13.
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家长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一旦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家长不要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相似文献   

14.
在有些家庭,孩子听父母的话,能自觉地将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父母对他们似乎不需要操多少心。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亲子关系密切,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比较高的威信,孩子喜欢家长,自然,家长的话就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容易转化为孩子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5.
<正>一、选题缘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孩子在家里一点也不听话,但老师说什么都听”“我家孩子在家里话很多,但在幼儿园却胆小得很,不敢说话”“我家孩子在幼儿园自己穿衣、叠被子,在家里吃饭都需要人喂”……工作中,通过与多位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发现一些幼儿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完全不同,他们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压抑了自己的本性,自我约束和压力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也给家长和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时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相似文献   

16.
家长半日活动的开放,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已成为一种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家长、孩子、老师共聚一堂,说我想说、做我想做、展我所能的一个绚丽舞台,在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们让家长领略幼儿教学的精彩与精湛,感受幼儿教师的快乐与不易,了解孩子在园的实际生活、学习状况,评估自己孩子在群体中的发展地位,用各自独有的判断水平去正确评估老师、自己和孩子。  相似文献   

17.
你会玩吗?     
正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玩耍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冲突的,可是在国外,许多幼儿园不仅鼓励孩子去玩,甚至还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玩,在这样的机制下培育起来的孩子不仅摆脱了课本知识的框架束缚,还极大地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国外幼儿园丰富多样的"玩法"吧。一位德国小朋友在读幼儿园期间能学会多少东西?调查显示,3年的时间他们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8.
在家庭生活中,当家长面对孩子出言不逊时,总会感到心烦意乱,往往因为孩子所说的话准确地击中了家长的心思。孩子们的话能伤到家长的最痛处绝非偶然。面对孩子的出言不逊,多数家长的反应要么是恼火,要么是回击。事实上,这时家长最应当做的是先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孩子的话为何让自己如此恼火。即使想不出答案,若能及时从与孩子的激烈言语论战中抽身出来,避免使情况变得更糟也是很重要的。以下的几条建议可作为家长解决此类情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最痛心的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在同龄孩子中表现出“不优秀”,而这“不优秀”通常会体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不优秀,只有调整方法,力争使每一个孩子不掉队。作为家长,你面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时时让你体验挫败的孩子,你应该做的也许只是下面几方面的内容。面对“事实”,调整心态。面对孩子的“不优秀”,我们总能看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家长的挫败感就越强。主要原因可能来自几个方面:“不优秀”的学生家长群体中,  相似文献   

20.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世代中国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当成用来光宗耀祖的一种工具。这话很有针对性。当今由于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到了极点。有些经历过“文革”的家长,想把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从孩子身上找回来,这种心态下便产生了攀比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幼便是“神童”,超过其他同龄小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