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意  莞尔  Paul 《旅游》2004,(3):90-93
“我为什么要来呢?吃苦受罪地跑这螺髻山的冰天雪地来干什么?”为什么?事实上我也模糊极了。“要风景没风景地自讨苦吃。”于是又想起musa的话:走的路多了,风景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和什么样的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事。大概生命里总是有着这样的冲动,不问目的四下飘游,却又总是被一分又一分的情感缠绵住落回原地,才有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出发与回程。  相似文献   

2.
我不是从萨拉热窝来的一个年轻人到理发店去理发。爱开玩笑的理发师问他:“你从哪儿来呀,年轻人?”“从萨拉热窝来。”年轻人回答。“啊,我真高兴看见萨拉热窝人,有件事情向你打听一下,我听说萨拉热窝的男人都是硬汉子,他们刮胡子的时候从来不用热水和肥皂,是真的吗?”年轻人多么希望做一个硬汉子啊,他说:“当然是真的,如果不信,你在我脸上  相似文献   

3.
伊秉绶,字墨卿,号汀洲。说起他,非艺术圈子内的多数不知其何所人也,然而提到“伊面”和“扬州炒饭”,我想,知道并且尝过的人一定不少。然而,这两样美食与伊秉绶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走近北联池     
历史冠以北联池“祈雨之所”、“祭祀之地”后,任何一个现代人的目光都无法躲开它。走近北联池,就会走近自然,走近神话,走近历史。“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走在去六盘山的路上,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  相似文献   

5.
林甘泉提出了事实判断、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历史认识“三个层次”说。他本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亦可依此“三个层次”说进行探析。他强调“事实判断”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功力之分而没有阶级性”;“认识判断”体现出不同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分歧,明确表示“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同是唯物史观的学者在“价值判断”上也会有意见分歧,“总是有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求真务实则成为林甘泉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三个层次”说是建构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郭利 《南京史志》2013,(12):8-8,10
在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我就听周围的亲友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仅极难沟通,更处处与家长作对,让人不胜烦恼。就在我思索着怎么面对孩子的成长时,儿子已经上了初二,个头。下子蹿了起来,脸上也长满了青春痘,青春期不可抑制地来了。我只好仓促应战,与青春期的孩子“过招”。在这个过程中,我与之“斗智斗勇”,不断修正我的教育方式,终于让青春期不再烦恼。  相似文献   

7.
读了本期的文章,我的一个突出的感觉是:生活,是一座富矿,一座包含着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储量极丰而又不断生成、任何人都可从中采掘的富矿。常常有学生说:“我的生活很单调,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哪有什么可写?”实际上,只要是“生活”,任何一个物件,任何一个瞬间,都与”人”有关,都与“事”相连,都有“情”渗透。不要说家里的一支蜡烛、一杯咖啡。学校里的一场球赛、一次评奖,家人、学生的一次生日聚会等是这样,就是路上的一块“垫脚石”,也折射出无比高尚的人格。试看《垫脚石》一文,“我”两天走在有积水的路上,突然觉得“脚下那一股冰凉之感没有了”,又突然觉得自己变高了,耳朵碰到本不该碰到的树枝了,困惑之际,又突然大吃一惊:“哎哟,天哪!”在一个拐角,“我差点踩到了一只手”!作者的目光由下面的手“缓缓移动到了一位中年妇女的脸上”,作者被一位两  相似文献   

8.
我受编辑部之托,前去访问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万毅同志。当我说明来意后,他谦虚地说:“我没什么好写的。我虽然打过仗,可也有败仗。就是打胜了,也牺牲不少同志,想起他们来就难过。我  相似文献   

9.
正往事是一首歌,在时光的隧道里浅吟低唱。当"林花谢了春红",当岁月悄悄沉淀,总有一些记忆,在心灵深处,偶尔想起,便让人泪流满面。——题记山头是成片成片的竹林,一阵风吹过,便传来一阵阵穿林打叶之声,让人心旷神怡;山下是突兀奇异的怪石,一湾潺潺的溪流从山头一直流到山下。山间鸟鸣成趣,野花灿烂成花海。在清澈的溪流边,你和我初次相识。你比我大两岁,扎着一个马尾,清秀的脸上有一双灵动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一字轩是我兰山寓所中的一方乐土。寓所湫隘,一间所谓工作室,我要读书,妻子要备课,孩子要写作业,常常不免发生矛盾。我在困境中想起了“穷则思变”的伟大哲理,于是便动手把那长条形的阳台改造成了一个专供我读书的斗室。其室状如“一”字,上不沾天,下不着地,面对兰山,阳光允足,居于其中飘飘然有临仙之感。每当夜深人静,马路上的汽车停止了奔驰,商贩们正在作着黄金梦,雄壮粗犷的皋兰山也沉睡了。我在沉睡着的兰山阴影的拥抱中立刻静了下来,随手打开了桌上的书……这时我往往感到兴奋,兴奋的不只是我读出了书的滋味,而且也同时感受到了这“一”字形小屋的奥秘。好象有一位美学家说过:“一”是大自然的光辉。你想,坐在大自然的光辉里读书,乐何如之! 于是,我便给这个阳台改造成的长条形斗室起了很“雅”的名字:一字轩。  相似文献   

11.
情感时尚     
眼下中学校园里,男女同学之间,感情好的越来越多,感情深的越来越酷,有人说这是时尚。可这才毕业一个多月,经高考闯关考试后,听说已有几对翻了。又有人说:这也是时尚。我不由想起本月中旬看央视三台倪萍“聊天”的那一幕。那夜,我失眠了。一组镜头总是挥之不去。倪萍问:“小杨,你幸福吗?”“你想要孩子吗?”“你后悔吗?”可小杨的回答总是慢声轻语的简单判断。忽然倪萍不说话了,问不下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环保     
我有时很怕见到一类人,他们扎扎实实属于一个圈子,比如诗歌圈、校友圈或者媒体圈。一旦和他们交谈,我就显得格外弱智。如果有仪器可以对这类人说的话进行成分分析,你会发现它至少40%由人名构成,而我的惶恐纯粹是因为我不认识或不记得这些名字,试想英语听力中遇到40%的生词,那就等于成了聋子。“张三是我哥们儿,你不认识张三?”,“那天和李四吃饭,就是那个李四……”,“王五有次说,陈六这人……就是做过什么什么的那个陈六,你怎么连他都没听说过!”  相似文献   

13.
“你不是第一个说我不适合这个圈子的人。”白百何说。刚赶完杂志拍摄,浓妆依旧,身着T恤长裙,趁着记者提问悄悄在桌子底下踢掉平跟鞋,抱膝而坐。  相似文献   

14.
3年前,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见到一群群的黑乌鸦。直到今天,那些黑乌鸦们竟没有逃出我的记忆。想起黑乌鸦,就想起了塔克拉玛干,想起了沙漠石油钻井队,想起了石油钻井队的人。这使我相信了黑乌鸦和塔克拉玛干之间有一种缘份。那时的我在塔克拉玛干北沿、塔里木河南沿的一个石油钻井队采访。一天接一天的沙暴,使我明白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还有一个名字叫"死亡之海"。那几天只要踏出井队板房,在5米之内除了能够看到风沙,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那沙不是黄的,而是黑的。但是沙暴再狠,也制止不住隐隐约约的机器声向我耳朵里钻。当沙暴组织起最…  相似文献   

15.
当今之世,市场大潮汹涌澎湃,在有些人的眼里,仿佛是一夜之间,数千年的传统堤坝轰然坍塌。伴随着国有资产的巨量流失,暴发户们一个个拔地而起,趾高气扬。有论者以为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已就此完成,而社会也大有承认其既得利益,“下不为例”之势。无怪乎恪守传统的道德之士瞠目而结舌,大呼“上当”那么,他们上了谁的当呢﹖他们以为上了圣人的当。圣人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亚圣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理圣云: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宁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于贫贱,义不…  相似文献   

16.
吴江 《炎黄春秋》2000,(6):14-17
周作人和胡适不能相提并论。两人虽同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名人,但两人的地位、作用、声望悬殊,经历差别更大,主要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周作人叛国附敌,为虎作伥,而胡适则无论如何乃抗日阵营中人。两人对民族国家有忠奸之分,有爱国卖国之分,为人有正邪之分,岂能同日而语!我提起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写了论胡适的文章(载《炎黄春秋》2000年第3期)之后,  相似文献   

17.
问:我虽然才14岁,脸上却长满了“小痘痘”。我叫父母买了各种各样的药物,但效果甚微。脸上的“痘子”成了我最大的心病,不知有什么妙法可以帮我? 答:进入青春期后,人的皮脂腺分泌特别旺盛,油脂与灰尘、脱落的上皮碎片等混在一起,滞留在皮肤上阻塞了毛囊和皮脂腺开口,加重了皮脂分泌不畅。如果这些面部污垢不能及时清除,很快就会酸化、腐败,滋生细菌及毛囊虫等寄生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20,(1):I0001-I0001
有一个人说:“我生命中的坎儿是那次在马尔内战役中,当时我的胸部负了伤。”另一个人说:“我生命中的坎儿是在横滨遇上大海啸,当时幸亏我躲到一家油漆店的屋檐下才奇迹般地得以生还。”又一个人说:“我生命中的坎儿曾经在我极为孤独的时候出现。”  相似文献   

19.
读大学时,有一次和一位老教授闲谈,无意间提起了他的儿子,老教授的脸上马上放出了自豪的神采,他儿子现在正在国外读博士,年纪轻轻就已出版了几本学术专著。我们问他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他说:“我从不去严厉地管教或责罚,每当想要他做好或学好什么事,我自己就先把那件事做好。那些年我学会了琴棋书画,只是想孩子能学得更好。儿子考上清华以后,一次无意间翻看他中学时的日记,竟发现他一直是把我当成竞争对手的,想来真是令人感慨啊!”许多年后当我也为人父时,面对儿子的不上进,懊恼之余,忽然就想起了老教授当年的话,于是我没打儿子,也没骂他,只是…  相似文献   

20.
《世界》2012,(4):2-2
阿拉斯加是个男人的形象。我一直这么认为。 他,脸上深深刻画了岁月与风雪侵蚀的道道皱纹,却没完没了地带着豪迈与无畏飞行在冰川雪山之巅。那世界尽头般偏远的安卡雷奇机场日复一日繁忙着。被冰川覆盖、荒原漫漫的阿拉斯加道路崎岖,想完成一次空间的跨越,大多时候也只能靠“飞”。阿拉斯加人也的确是美国“最能飞”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