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地图中的活动1.大一统清王朝的建立与清帝对舆图的重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虽政权更替,历有分合,但中华统一的国家却越来越巩固。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土得到了最后的奠定。今天我国现有的领土和海域,基本上是继承清代的版图,这可以说是清朝的一大历史功绩。清朝统治者对版图的管理十分重视。所谓“版”,就是记载人民户籍的档案。“图”是地图,是国家土地、山水的图记,所以历来版图被认为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要凭证。所谓“国家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  相似文献   

2.
《文史春秋》2004,(12):63-64
林森在国民党中可谓一个非常重要的“闲人”.极其显赫的“隐士”。身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世人却只知“蒋委员长”,而鲜知有他这个“国民政府主席”:曾联名反蒋受到通缉.以后却仍得到蒋介石的体谅和支持:曾组建“西山会议派”疯狂反共.故世时依旧受到中共的哀悼和赞誉。其为官处世之道,颇堪寻味。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解决民族分裂问题。民族主义有助于现代主权国家的建立,同样也提供了继续分裂现有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一个现代主权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取决于内部和外部的诸种因素;也取决于这一区域内的主导政治力量能否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迅速完成现代国家的构建任务,并在一个新的国家平台上解决自身的民族问题。现代主权国家是"民族的国家"而非简单的"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才是现代国家的实质性内核。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构建时间、国际环境、历史传承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强势国家往往具有左右其他国家民族问题走向的能力。因此,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主导权问题。  相似文献   

4.
所谓“共和政体”,系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由于早期罗马是实行这种政体的国家,故叫罗马共和国。按照传统的说法,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在这一年,贵族领导人民废除了“王政”,从此,每年由森都利亚大会选出两名执政官治理国家。执政官必须由贵族中选出,由于任期短,权力有限,两人又彼此牵制,实际上并非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正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纵横》1998,(9)
毛泽东对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说:“你有资格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西哈努克回答说:“我成不了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者”,“我是个笃信佛教的人。请您原谅我吧!”你想了解他们充满情趣的交往和谈话吗?请看《西哈努克与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历史上,有先当农民而后成为国家元首的,却很少有当了国家元首而后回家种田的.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就是中外历史上这些“很少”中的一员.在他的仕途中,曾有三次回家种田的经历,并且在退休后坚持务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华盛顿第一次回家种田是在1758年.当时,华盛顿在殖民地民兵队伍担任上校,前途十分被人看好,被誉为是“未来的将军”.然而,正当华盛顿青云直上的时候,他突然辞去了军籍.因为,他想当一名真正的军官,而不仅是殖民地民兵的军官.  相似文献   

7.
19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晚清民国政府构筑“国民国家”的时期。“国民国家”即“Nation-State”,又译为“民族国家”,至于其含义,评者赞同丸山真男的说法:一些以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文化传统的共同性作为基础的族群(或称之为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一体性具有明确的自觉,并且是针对外部来拥护自身文化的一体性,在此基础上,它把自身的存在提升到政治上的高度,并迫切要求形成国家共同体,即国民国家。①国民国家是一种有着明确的线状边界的政治共同体,这种代表“民族—国民”(the nation-people)的主权国家萌芽于17世纪…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首先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同时也属于政治的范畴。民族认同的政治表达有多种形式,主权国家、国籍、国语等只是民族认同之政治表达的外壳,具有普世性价值观的民主才是其核心。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实现民主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这就是民主的民族性,只有民族性的民主才是民族认同可接受性的政治表达。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是美国藉“民主化改造”之名用美国的种族政治手段推行的一种“新帝国范式”。  相似文献   

9.
王庆 《湖南文史》2012,(5):66-66
西方人敬畏数字的历史可追溯到中世纪。“13”,“星期五”这两个数字是西方人的最忌。不但老百姓敬畏这几个数字,甚至连某些国家元首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段红云 《史学集刊》2023,(1):107-119+131
受传统“天下观”“夷夏观”“服事观”影响,清代中越藩属关系在政治上讲求以“字小事大”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具有重“礼”不重“驭”的特征;经济上讲求以“厚往薄来”为准则的朝贡贸易,具有重“义”不重“利”的特征;文化上讲求以“德化四夷”为目标的文化辐射,具有重“文”不重“武”的特征;军事上讲求以“不治夷狄”为追求的军事威慑,具有重“统”不重“治”的特征。到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中越传统藩属关系在与西方列强主导的条约体系的交锋中逐渐瓦解,中越分别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走上了寻求民族独立、构建近现代主权国家的道路。中越边界由传统的习惯线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边界线转变,中越关系也从传统的藩属关系向近现代国家间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11.
回忆安南     
潘基文被选定,意味着现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准备结束自己10年的“世界总统”生涯。其实,早在1个月前,安南就已启动了在联合国的“谢幕程序”。在9月12日举行的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 191个国家的外交官和部分国家元首,见证了这位秘书长的谢幕演出——这是安南最后一次出现在联合国大会上。于是,很多媒体说,现在已经到了为安南作总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世界政府”的观念乃出自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世界联盟”和“世界政府”最终会形成。世界主义的倡导者主张对武力进行国际管制,组织“主权国家联盟”,共同维护和平,消除战争,这是先哲的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祖国”是历史的概念,共产主义实即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  相似文献   

13.
福尔克的世界秩序研究并非是纯学术性质的研究活动,而是完全为20世纪后半期美国对外政策宣传服务的。他所极力宣扬的“人道治理”思想就是为了否定主权国家和现存国际秩序,倡导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基础并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从主要内容到实现途径都无不反映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本文是1997年7月于匈牙利布达佩期召开的第35届国际亚洲和北非学大会的交流论文,并引起美俄与会学者的关注。“历史的教训就在于不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肖伯纳一、日本的修宪与违宪今年是《日本国宪法》实施50周年。50年来,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着修宪与护宪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宪法第9条,即“永远放弃战争”的条款。问题比较复杂。修宪有修宪的理由。自1952年结束占领状态后,日本已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至少名义上是如此。既然是主权国家,就应该有武装自卫权,不能依赖外国的军事保护。然而至今美国在日本的横须贺、…  相似文献   

15.
国庆节是一国家最重要的纪念日。世界各国国庆节名称并不相同。日本叫“天长节”,波兰称“复兴节”,新西兰叫“威坦誓日”,还有的叫独立日、解放日、自由日、民主日、国旗日、宪法日等。世界各国确定国庆日期的依据也不相同。有30多个国家同我国一样,以建国日为国庆节。以国家元首生日为国庆节:如瑞典、丹麦批利时、泰国、荷兰、尼泊尔等国。日本则以天皇诞生日为国庆节。以武装起义日为国庆节:罗马尼亚以共产党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尼斯库反动政权、转入反法西斯战争的1944年8月30日为国庆节。苏联以1917年的十月革命日为国庆节。以重…  相似文献   

16.
是祸水东引吗?——二论欧洲的绥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祸水东引说源长流久,迄今,仍构成为苏联史学的基调。其典型论点是:“与两个资本主义集团之间的战争日趋酝酿成熟的同时,它们组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也增强了”;“英、法反动集团认为,借助它定能摧毁苏联,使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取得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解决”;“这种政策的最高峰就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它殷勤地让希特勒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主权国家,鼓励侵略者向东方推进”,促使“德、意和英、法建立反苏联盟。”  相似文献   

17.
马勇 《广西文史》2007,(2):74-78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隆重举行。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共商中非友好合作大计,谱写了中非友好交往新的壮丽篇章。胡锦涛主席在北京峰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重洋,但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他说:“50年来,中非人民紧密团结,  相似文献   

18.
1959年4月18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被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隔6年,三届人大召开,他又连任国家主席,直至1969年11月12日,他在河南开封含冤逝世。10年岁月,10年风雨,共和国经历了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的命途多舛的岁月,他正是在如此艰难而困惑的年代中,履行共和国国家元首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开埠通商是指近代社会某一国家或地区通过建立海关以开展国际间的经贸往来。在通常情况下,主权国家与另一些主权国家之间,在平等互利互惠为基础上的互通有无,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但近代中国的开埠通商,是一个饱含屈辱的事件,它是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的侵略与掠夺...  相似文献   

20.
张启雄 《历史研究》2007,(1):88-114
清末民初中暹因争夺华侨而引发建交谈判。交涉中,在国家元首称号上,暹方强求中方将暹罗国王“King”译为暹罗皇帝“Emperor”,为中国所拒,建交谈判因之破裂。其根本原因在于暹罗原为中国属藩,在接受国际法后,开始废弃中华世界秩序原理,在国家定位上改采主权对等、国籍上改采属地主义的国际法。因追求中暹平等地位,以致造成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尤以“名分秩序论”之文化价值冲突为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