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察,本系满语野菜小根蒜之意.今吉林省集安县新开河谷地和老岭山脉通和岭因遍布小根蒜,被满族先民称为马察河和马察山.明季,满族佟佳氏巴笃理宗支定居于此,后归附努尔哈赤政权,马察作为地名也由此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集安县是高句丽中期王都的故地,史迹极为丰富,其中著名的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的陵碑屹立在此地。作为中期的王都,据《三国史记》记载,从高句丽第十代山上王于209年将都城从桓仁迁到集安,当时的丸都以后,到第二十代长寿王427年将都城迁到平壤为止,有二百多年。属于这个时期或前后期的坟墓有一万多座。集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是明治十六年末(1883)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酒匈景信中尉带回日本的好太王陵碑的双沟加墨本。近年来,昭和47年(1972)李进熙认为碑文是经酒匈景和参谋本部有意窜改,在碑面上保留涂上石灰石而被窜改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国内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市区内,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中枢,后倚禹山,前临鸭绿江,雄踞通沟河畔,是当时人类非常理想的聚居之地。高句丽在其长达705年的统治期间曾先后以三地为部,国内城是其第二个都城。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 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后称丸  相似文献   

4.
王飞峰 《北方文物》2020,(1):59-70,78
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主要见于桓仁、集安和平壤地区,大型建筑依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官署建筑、祭祀建筑和佛寺建筑四类。根据其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可以将高句丽大型建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的发掘及大型建筑址的确认为我们提供了高句丽大型建筑可能存在的一种规制,即大型建筑位于经过修整的四个(或几个)台地之上,这也正是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及青石岭山城大型建筑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元3年,高句丽(前37年—公元668年)由卒本川的纥升骨城迁都到了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自此之后至公元427年,历四百二十四年的漫长岁月,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终在集安。今天的集安县保存有丰富的高句丽遗存,这一地区是高句丽考古最重要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吉林集安禹山JYM3319号墓是一座重要古墓。它以形制特殊、墓侧有人面刻石、出土过东晋瓷器,并出土二枚卷云纹铭文瓦当而深受人们关注。2003年,又发现一枚出自该墓的卷云纹铭文瓦当。本文连同前二枚瓦当一并考辨,完整识读瓦当铭文,为研究墓主人及其族属等问题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7.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北2.5公里处的高山上,雄踞于长白山余脉老岭山脉的峰峦之间。这里诸峰起伏错落,大致围成一个环形,最高处海拔652米。山城城墙依山势筑于峰岭之上,较高处外临峡谷绝壁,内拥缓坡平川。东、西、北三面地势较高,南面  相似文献   

8.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已经领导六年东北局部抗战的杨靖宇,为配合全面抗战指挥所属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春他率领抗联第1军进至辑安(今集安)县境后,即以破坏、攻袭敌人正在修筑的通辑线(通化至辑安)铁路工程为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通辑铁路破袭战是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9.
正位于今湛江市遂溪县的庐陵周公墓群是四座用青石雕刻建置的交椅形制石轿墓与石棺墓,历经已有700多年。由于历代有专人管理保护,至今十分完好。庐陵周公石墓群坐南向北,面宽40米,进深46米,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后枕气势起伏蜿蜒的龙节岭,前临调丰千亩良田,面对调川坡为案山,远眺斜离岭为护案山,东有笔架岭,西有螺岗岭,三岭遥相拱护;叠翠山坡层层环抱为左右砂,银溪自东向西迂迴绕明堂而流过,称金带水。自然空间开阔,气蕴聚藏,清淑内溢。堪與学家称之  相似文献   

10.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后,充分利用鸭绿江、浑江流域山川河谷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初步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进步的社会经济结构。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向人们揭示了高句丽都城近畿社会生产水平和各经济部门发展的情况。集安境内高句丽壁画中的一些画面,则直接或间接地  相似文献   

11.
正贵阳"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其名源于"贵山"是学界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却一直存有争议。一张清末贵阳城远景照,或能为我们解答一二。前人对贵阳这座城池有"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的描述,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这一点在学界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学界一直有争论。  相似文献   

12.
在鸭绿江和浑江流域的集安和桓仁地区,分布着壁画坟。集安地区确认有一万数千座古坟,壁画坟则为21座。如按古坟群和墓区分别列举,则如下述。  相似文献   

13.
赵俊杰 《华夏考古》2015,(2):127-131,152
本文通过对两座积石石室壁画墓时代的探讨,将集安地区高句丽积石墓的下限年代推定为6世纪前叶早段,并认为积石墓外部的基坛形态被高等级封土墓所继承。  相似文献   

14.
1977年吉林省集安县(现集安市)出土赵国阳安君青铜短剑,正面铭文“十(七)年相邦阳安君邦右库工师吏厩朝冶吏疱敦剂”20个字,背面铭文“大攻尹□□”5字。关于剑铭中的“阳安君”,简报称:“查找古籍赵国无‘阳安君’的记载。”黄盛璋先生《跋集安新出土阳安君剑》一文中也说不见记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尽分析了吉林省集安长川一号大型高句丽封上壁画墓的壁画布局及内容,用佛教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了它的文化内涵及年代,论证该墓年代约在公元400~430年之际,很可能是迁都平壤(427年)前之作。从而得知,它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佛教壁画之一,仅略晚于甘肃炳灵寺169窟壁画,而早于敦煌早期壁画(北凉晚期)。  相似文献   

16.
岭山寺塔(延安宝塔)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塔之一。长期以来,关于岭山寺塔的建筑年代众说纷纭,其中大多数专家认为,该塔为明代建筑。1996年国务院确定岭山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山寺塔,宋,陕西省延安市,归人延安革命遗址”,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确认该塔为宋代建筑。  相似文献   

17.
吉林集安头道南台子南遗址和北屯孤山遗址发现于2007年,均位于集安市西北部。头道南台子南遗址发现石制品47件,包括石核、石片、石锤、石斧、刮削器等。孤山遗址发现石制品29件,包括石核、石斧、石刀、石锤、刮削器、尖状器等。原料均以凝灰岩为主,还有角岩、石英、砂岩、板岩等。石制品的原生层位全部被破坏,皆为采集。石制品在继承集安地区石制品传统基础上又有所突破。根据石制品特点分析,遗址的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18.
集安下解放第31号墓是高句丽壁画墓,壁画残存不多。墓葬结构与以往发现的高句丽壁画墓有所不同。它属于带短甬道的双室墓,但前室矮小,构筑的用材均是加工整齐的石灰岩石条。本文将集安的高句丽壁画墓重新划分为四期,并推定了它们的大体年代。此墓被列入第三期,年代相当于5~6世纪初的后段。  相似文献   

19.
一代名人、被号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的鲁迅先生,早年曾校勘过《岭表录异》一书。 《岭表录异》,现在已成为广东地方文献丛书之一种,为唐昭宗代(公元889~904年)任职广州司马的刘恂,任满上京,以扰攘退居南海而作。所记为南国珍奇的草、木、鱼、虫、鸟、兽和风土人情,地域广及今之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其中以记广东为多。  相似文献   

20.
大沙河发源于深圳市西北的阳台山,由北向南注入深圳湾,其上游由多条河流及低山丘陵分割为西丽水库和长岭皮河谷两个地理单元。此区域内密集分布着48处先秦时期遗址,分别属于咸头岭文化时期、屋背岭文化时期、西周时期及东周时期。屋背岭文化的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3000年,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以小规模散点式分布的方式散布于河谷冲积台地或其周围的山腰边坡,分为屋背岭类型和村头类型。屋背岭类型陶器以罐、釜、豆为主,流行圜底器、凹底器和圈足器,纹饰常见几何印纹及其组合纹,以凹底罐、圜底釜、斜腹圈足碗、高柄浅腹豆、大口尊等为代表性器物。尽管屋背岭远处华南,但从一些器物中,仍然可见其与内地甚至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