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冬,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秦王寨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发现1件战国时期铜鍪,现藏宜阳县文化馆。这件铜鍪铭刻有容量和器重,颇为罕见。铜鍪为侈口,束颈,圆腹,圜底,颈肩之间附有一綯纹竖环耳,耳下肩部饰凸弦纹一周。口径9.4、腹径13.5、高12.2厘米,重0.66公斤。腹下有烟炱痕迹(图一)。在颈下至肩部竖刻铭文3行8字,为:“府,二斤十一两,(?)(半)斗”。铭文笔画纤细,部分磨泐不清(图二、三)。“府”字形体较大,具有秦国文字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六年八月,湖北省襄阳地区随县西四十华里的安居公社车岗九队,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单鋬尊(图1)铸有铭文,现介绍如下。此尊体略呈椭园形,敞口,长颈,腹下部稍鼓,(?)底圈足。腹部有一兽首鋬,鋬下有小珥。鋬的两旁各有四个“(?)”形纹。腹部饰凸弦纹间隔稍远。圈足内敛,近腹小饰凸弦纹一道。腹内底部铸有铭文,二行八字:“鄂侯弟(?)季作旅彝”(图2)。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季卣铭文相同。(见《文物》1964年第七期马承源的文章。)尊高19.5,口径  相似文献   

3.
李学勤先生在《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中发表了有关战国量制铭文的新意见[1],很重要。其中涉及一件与论述相关的上海博物馆所藏垣上官鼎 ,也是近期研究战国量制的文章所关注的一件有铭容器。此器除铭文拓本外 ,器形等其他相关资料均未发表。现就此器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垣上官鼎为上海博物馆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从冶炼厂抢救入藏的。失盖 ,通高19、双耳宽28 5、口径18 1、腹径24厘米。腹中部饰粗弦纹一周。重5568 5克(图一)。器下腹部一侧有一块8 5×6厘米的铸补痕迹(图四)。腹部有两处刻铭 ,均于弦纹上方。器腹一面铭文为 :“坦上官庚(…  相似文献   

4.
陈丽 《文物》1999,(11)
河北师范大学文物室从50年代初开始征集文物,现将其中几件青铜器介绍如下。爵 1件。流较长,流根部置对称菌状柱,三角形尾亦较长。深腹,圜底,腹壁较直,兽首形鋬。三足,下部外撇。腹中部饰饕餮纹一周。一侧的柱至腹壁上铸有铭文:“白作父癸”(图四:1)。通高21.2厘米,重0.92公斤(图一)。该器为商末周初遗物。鼎 1件。敛口,平沿外折,口沿立双耳,腹微鼓,圜底,三柱形足。口沿下饰夔纹,间以圆涡纹,腹部饰勾连纹。鼎内壁有铭文“戈己”  相似文献   

5.
湖北随州市发现秦国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6月,我馆在随州城东北角、距市中心约1.5公里的环城砖瓦厂(图一),收集到铜鍪和铜扁壶各1件。据调查,这两件器物为当地同一墓葬所出,惜墓葬已遭彻底破坏,不知原来葬式、葬具以及其它随葬品。现将二器介绍如下。铜鍪 1件。敞口,圆唇,束颈,圆鼓腹,圜底近平、两侧附一大一小两个环形耳。肩饰一道凸弦纹。口径13、高15.5厘米(图版贰:2;图二)。  相似文献   

6.
牛首尊 传世品。大敞口,长颈内收,宽折肩,圆弧腹,圜底,高圈足。通高39.8、口径34.8、肩径31.2、圈足高7.6、圈足直径20、器壁厚约0.5厘米。颈部饰3周平行凸弦纹。肩部等距离排列3个突出于器表的半立体浮雕式牛首,每两个牛首之间为一幅以卷云状扉棱为中心的小兽面纹,肩部上下各饰一周圆圈纹。腹上部饰一周目云纹,腹中部为3组尾巴上卷的大兽面纹,底纹中有立刀形羽纹。圆足上部饰两周平行凸弦纹和3个大十字形镂孔,其下为3组尾巴上卷的小兽面纹。肩部、腹部和圈足上的兽面纹上下相对,三牛首与圈足三镂孔上下对应(图一)。  相似文献   

7.
山东桓台发现“祖戊”爵觚李日桂(济南市博物馆)1980年桓台县村民捐献给我馆铜器一觚一爵,据说二器出自桓台史家村。铜觚,器壁厚薄均匀光滑,侈口粗腹,腹腰饰饕餮纹,腰上有弦纹二周,腰下有弦纹三周。觚高22.1、圈足深5.8厘米,圈足内壁铸有铭文3行18...  相似文献   

8.
“富春大夫”甑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春大夫”甑跋王辉西安市文物中心藏一铜甑,器直口、深腹下收,平底,高圈足,底有平行透孔。腹两侧有铺首含环,上腹有两道凸棱弦纹,圈足上有凸棱一道。口径26、高11.7厘米。腹外有铭文两处,其中一条比另一条多4字。这件铜甑,已由王长启先生著文刊市(铭见...  相似文献   

9.
《文物》2020,(1)
正2019年,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了一件传世战国铜鼎,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为"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此鼎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介绍如下,并对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考述。鼎子口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有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圜底,三兽蹄形短足较粗壮。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各有一凸起的乳丁。腹部饰凸弦纹一周。整器呈扁球体状,制作工整,器形浑厚,器身、器盖大部分区域分布浅绿色锈,间有红色锈斑。盖、器外部可见多处垫片,腹下和足部有明显范铸痕迹。口径13、腹径18、通高16.1厘米,重2775克,容水1810毫升(封底;图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我馆征集的文物中有6件带戳记的陶器,除1件出土于宜君县云梦乡园树村外,其余5件均出土于铜川市郊区城关地区。现简报如下: 灰陶罐敞口,平沿,长颈,平底,亚字带腹;肩、上腹各饰一匝宽凹弦纹,腹有“频字”戳记。通高18.2、口径10.2、底径9.3厘米(图一:1,拓片一:1)。灰陶甑敞口,卷平沿,沿下内收成弇,斜直腹,最大腹径在弇下,小平底,底有五个梅花形透气孔,孔径0.5厘米;弇下、上腹鼓出部饰一匝粗凹弦纹,内底边有“频  相似文献   

11.
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有几件元代铜权,现择其中6件铜权介绍如下。 1.“中统元年”权。权为实心铸铁。铸造规整,梯形环状钮,球形体,喇叭形底座,其上有四周突起弦纹。权通高9.8,底径4.4厘米,重725克。权身正面刻有楷书阴文“中统元年”四字,背刻“官”字(图一:1)。“中统元年”铭即指1260年,铭文“官”字或可以说明该权为“官”铸,是由官府统一铸制的。  相似文献   

12.
明蜂窝纹铭文铜豆(图1),通高16.2、盘径14.9、底径12.2厘米,重2300克,1985年入藏巨野县文物管理所保管,至今由巨野县博物馆珍藏。整器方唇外折,器盘扁圆,豆盘较深,粗柄,平底,底沿外折,柄、底中空,器盘外、柄部饰锦纹,足部边缘饰回纹。柄一侧有“大明成化丁未三月吉日,山东兖州府知府赵兰造”20字楷体铭文。成化丁未年为成化二十三年,即1487年。  相似文献   

13.
1971年4月,在邹县化肥厂基建工程中出土了一批商代铜器,有觚、爵,觯、戈、削、弓形器等六件,共存的尚有陶器十件(见《文物》1973年5期第3页)。继化肥厂出土这批铜器之后,1973年5月小西韦大队生产队平整土地时又发现了商代铜器爵、觯各一件,出土地点距化肥厂很近,只有一河之隔。铜爵(图一)通高20、腹深9、足高8.5厘米,腹部饰三道弦纹,鋬内有铭文三字(图四)。第一字右上角笔划中断了一点。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河东岸中窑村住宅楼的基建中,清理一座西周墓,编号为C3M575。该墓位于中窑村北,西距(?)河约500米(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为竖穴土坑墓,长约3、宽约1.8米,墓底距现地表深4.2米,方向355°,墓内填土为花土,经夯打。人骨头朝北,严重朽乱,葬式不明。从葬具朽痕看,为单棺,长约2.4、宽约1.3米。随葬器物置于棺内,多在墓主头后两侧(图二)。二随葬器物随葬器物共11件,其中铜器7件,陶器1件,玉器2件,海贝1件。铜爵1件(C3M575:3)。器体稍长,圜底。流较宽,下有一对对称的乳钉纹,流与器口之间有两个伞状柱,柱顶刻有云纹。尖尾。兽首鋬,鋬两侧有两对对称的乳钉纹,与鋬相对的另一侧也有一兽首(图七:3、4)。器壁靠近鋬下部有一周凸棱,器底有三个刀形足。鋬内的器壁上有铭文“□父丙”(图七:1)。流至尾长18.6、腹深11、高24.3厘米(图三、八:1)。铜觯1件(C3M575:2)。椭圆形,敞口,束颈,垂腹,腹壁稍斜直,高圈足,圈足上有两个对称的乳钉纹。内底有铭文“父戊□”(图七:2),并有一修补的疤痕(图五)。口长径8.3、短径6.7、底长径7.3、短径5.8、高13.2厘米(图四、八:2)。铜戈1件(C3M575:4)。援残。胡无穿,有銎,銎呈椭圆管状,其上有4个方孔,上下有阑,内末上角呈钝角,下有一缺角。残长11.6厘  相似文献   

15.
1972年,在襄樊市境内收集两件重要的青铜器。一件为铜罍,出土于随州市,具体地点不明。此器胎壁厚实,器形瘦高。为小口,颈较长、宽肩、腹微鼓、下腹内收、圈足、圈足外侈。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兽形耳,并衔环。下腹近底部还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颈部饰两道细凸纹纹,肩部有六个圆饼饰,饼饰上刻圆圈纹和卷云纹。肩、腹之间有一道凹槽。腹和圈足均素面。口径18、腹径34.2、底径19、通高42.5厘米(图:1)。  相似文献   

16.
最近,河南新郑市博物馆在藏品建档中发现3件战国带铭文青铜器。其中铜鼎1件,铜戈2件,现介绍如下:l.铜鼎(图一);日藏。高16厘米,口径15厘米,重2M0克。鼎盖与鼎身合成一个扁圆体。子母口。鼎盖鼓起呈覆盘状,上有三“凸”形钮,组成等边三角形且与三足对称。鼎盖中央部位铸铭“始是官”三字。(图四:l)鼎肩附一对长方环形耳,两耳微曲外移.圆腹较深.小平底.下部右尊自一铜鼎蹄形三矮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铭文“越是”疑为地名,无考。“官”字在战国铜量器铭文中常见,如“上官”、“下官”、“私官”等。2.铜戈(图M)197…  相似文献   

17.
娄君盂小考     
浙江省博物馆曾藏有春秋时期的娄君盂一件(旧称要君盂),系孙诒让后人捐赠。器失盖,口沿部分略残,束颈鼓腹,小圜底,器身满饰两组乳丁蟠虺纹,兽首环耳铸于肩突部(图一)。腹内壁铸有铭文六行共二十六字其中重文二(图二):  相似文献   

18.
1967年5月,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从新城铺村征集铜鼎和带铭文铜觚各一件。1972年4月,又从距新城铺村四公里的冯家庄征集带铭文铜爵一件。现将此三件青铜器简介如下。觚喇叭口,腹微鼓,高圈足。腹部上下各有凸弦纹两道,腹下弦纹两侧各作一十字形槽。腹部饰两组以双夔合成的饕餮纹,衬以细云雷纹。圈足饰四组夔龙纹,夔龙舞  相似文献   

19.
1969年和1981年,咸阳市博物馆先后收集到两件铜器,现介绍如下。馆陶家铜连鼎 1981年收集。此器由四个造型相同的鼎连结而成。四鼎大小一致,分别有盖(其中两盖已失),盖上有三个环纽,盖可以倒置。鼎均为敛口、子母唇、鼓腹、圜底,各有两环形耳,外侧各有一蹄形足。腹部皆有凸弦纹一道(图一)。其中一鼎腹部有铭文一行共二十字:"铜连鼎四合,容各三斗,并重九十三斤,馆陶家霸田。"(图二)其中一鼎通高22、口径21.5、腹径27.5厘  相似文献   

20.
刘家林 《江汉考古》2007,(1):100-100
1970年湖北省鄂城钢铁厂6302工地5号墓出土。高14.8、口径10.6、底径10.3厘米。喇叭口,圆唇,外口沿下有一道浅凹弦纹,短颈,肩部有二道凹弦纹,圆鼓腹略扁,肩腹交接处有二周凹弦纹,腹部相间堆贴三个飞凤纹和三个人骑狮子纹,喇叭状大圈足,足根平,有多个支烧痕,足根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