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鲁迅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相似文献   

2.
鲁迅故居和“闰土”之后○孙传基绍兴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她曾赢得了“东方威尼斯”的称誉。我曾有幸到鲁迅的故居瞻仰。鲁迅故居及鲁迅纪念馆都坐落在绍兴城内。鲁迅故居是一幢木结构旧式民房,故居后面有百草园,东面是三味书屋,塔子桥头“阿Q...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2,(12):82-83
最美名人故里鲁迅故里绍兴鲁迅故里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从风情园到咸享酒店,它永远是鲁迅笔下那个写不完道不尽的故乡。它像鲁迅作品那样耐读,又像绍兴老酒那样香醇。最美名人故里毛氏祖居地江山毛氏祖居地它是浙、赣、湘毛氏后裔的起源地。葱茏的山岭、古老的建筑、青亮的砖瓦,  相似文献   

4.
事件从今年6月1日起,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故里)免费开放,开放范围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馆、鲁迅笔下风情园、土谷祠等。从过去门票每人80元,到现在的"0"元门票,景区的做法自然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鲁迅的照片里,没见过拖着大辫子的鲁迅。照片上,年轻时的鲁迅已是寸发新式青年了。中年后照片上的鲁迅,一副浓眉,"隶"字形胡须,横眉冷对,因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拖着大辫子的鲁迅。但生在大清朝的子民,一生下来就必须拖着一条辫子成长,鲁迅也不能例外。鲁迅拖着辫子进了三味书屋,拖着辫子进了水兵学堂,拖着辫子走出路矿学堂,又拖着大辫子到东洋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6.
闲来老回忆起少时学过的许多美文佳句。印象最深的还是鲁迅笔下的景色和人物,景色意境深刻,人物个性突出。景物描写中最难忘的是初中一年级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情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  相似文献   

7.
秦湖 《钟山风雨》2013,(4):39-39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保存着一枚白色木质图章,上面刻有"生病"两个方体字。因为这枚图章没有边款标记,所以,之前大家都不清楚它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后来,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书中透露了这枚图章的秘密。原来,1936年6月份的时候,鲁迅的病情突然开始加重,连基本的起床、坐立都很困难,一直都坚持的日记也不能写了。而在这之前,鲁迅  相似文献   

8.
素未谋面,心却相通。"最懂中国"的鲁迅,认可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为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寄托着人类的光荣和幸福的未来"。革命领袖毛泽东,赞赏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和牺牲精神,不仅在不同场合号召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学习鲁迅的精神,让这位"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而且自己将鲁迅文集,从延安的土窑洞一直带到了北京的中南海,时常翻阅,不断思量……  相似文献   

9.
吕春 《文史精华》2011,(11):42-45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笔者在研究、查询大量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时,发现鲁迅一生打过两次官司,透过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使我们更加增添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逝世,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都带来极大损失,之后,出版《鲁迅全集》便成了同仁共同的愿望。1938年7月,国内第一部《鲁迅全集》终于问世。但鲜为人知的是最早的“鲁迅全集”却是国外出版的。  相似文献   

11.
正时光常常在扑朔迷离中湮没了事物的许多真相。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病在上海逝世。此事引起了两极反应,热爱鲁迅的人悲痛万分,认为民族失掉了一座精神的灯塔,青年丧失了一个人格的导师;憎恨鲁迅的人弹冠相庆,觉得从此少了一个能看透自己灵魂并给予冷嘲热讽的对手。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2016,(2)
正毛泽东读鲁迅作品,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他那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鲁迅最初的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便发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对周作人撰文介绍的日本"新村运动"感兴趣,毛泽东还专门跑到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里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晚年谈到此事,还遗憾地说:  相似文献   

13.
梅志 《纵横》2012,(3):10-13
胡风是中国左翼文化阵营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鲁迅的学生,曾经受到鲁迅的充分肯定。耿直、易于招怨,但“是可以接近的”,这便是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七七事变之后,胡风在上海创办了《七月》周刊。他说,《七月》不是少数人占领的杂志,相反地,它倒是尽量地团结而且号召倾向上能够共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萧军是鲁迅的学生,晚年时的萧军还专门刻了一方印章,日:“鲁门小弟子.”这其中的因由,既有鲁迅为高扬民族御侮大旗的成名作、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作品《八月的乡村》所作的序,与为反击狄克(张春桥)攻击《八月的乡村》所作《三月的租界》的檄文;更有1936年10月19日晨鲁迅逝世时,他跪倒在鲁迅床前石破天惊的号啕大哭,与鲁迅逝世周月忌日,在鲁迅墓前将刚出版的刊有鲁迅照片与纪念文章的《中流》《作家》《译文》等杂志当作祭品焚化等感人场景,以及面对狄克同伙马吉蜂讥讽他为鲁迅的孝子贤孙,他与其决斗摔跤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文坛掌故……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自传》中说:他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时,曾经“兼作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任教授是在到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以后的事情。以鲁迅的学术造诣、教学能力和社会声望而论,是远远超过了当时众多所谓教授的专家学者的,为什么鲁迅在北京的高等院校里任教却只是讲师呢?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17,(9)
正即延安保育院小学。1937年,徐特立创建供给制的干部子弟小学班,称鲁迅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班。1938年初,小学班改称延安干部子弟小学,又与延安完小合并,改称鲁迅小学。1938年9月8日,合并进边区中学,成为边中小学部,疏散到安塞吊儿沟。1938年11月小学部迁入保育院,名为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简称"保小"。1940年,"保  相似文献   

17.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1000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 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与鲁迅乃是一个人的两面。”至于“两人的晚年相差如此之远,就在于周作人是寻味人间,而鲁迅则是生活于人间,有着更大的人生爱。”纵观他的一生,或可借用黑格尔评价浮土德的那句话:他无法抹去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一位朋友,最近从日本寄来一封信,内中写道:近日闲时,翻看周作人的作品,他的字自然流畅,但缺少鲁迅那样的风骨。他属于长寿,作品也可谓丰厚,他的全集是厚厚的12册,比鲁迅多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两的比较非常明显。有时看着书架上排列的书,心里就想笑:这个购书的日本人也太不够意思了,周作人和胡兰成的书是精装的,而鲁迅的书是平装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独特的丰碑,他如炬的目光关注着那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透视着那些在黑夜里昏昏而睡者的灵魂;他是一个孤独的夜行者,他举着猩红的叛逆大旗,一骑绝尘……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仅仅是由于他是所谓文坛盟主、左翼领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位荷戟独彷徨于无物之阵的横站的士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