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自小接受美术熏陶,远赴法国学习绘画,却于自己在巴黎美术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艺术新星之时,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回到祖国;他,在战乱之中艰难辗转到达敦煌,忍受孤灯苦寒的寂寞,将大好年华都献给了大漠戈壁;他,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之中。  相似文献   

2.
敦煌飞天记     
在我生活的这座工业城市里,现在用“飞天”命名的东西多起来了:飞天杂志、飞天商场、飞天小姐……这使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次敦煌之行,正是那次敦煌之行,我有幸在莫高窟佛国世界的边缘上看到了飞天,感受到了敦煌飞天的魅力。那是1981年的初春。我陪同英国剑桥大学的麦克马伦博士去敦煌。他是要:“担取去”,要亲眼看看儒家文化对佛国世界的影响。因为他那时正计划写一部关于中国唐代儒学的书,所以少有  相似文献   

3.
段兼善从小就生活在莫高窟,深受父亲段杰先生的熏陶。在尔后的艺术生涯中他与敦煌的情结一直延续了几十年,至今仍丹青为伴,笔耕不缀,在浩如烟海的敦煌传统艺术里苦苦求索,对敦煌艺术的再创造有独到的见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举办的张大千敦煌壁画临摹展,点燃了他胸中追求敦煌艺术的圣火。初到敦煌的数十年里,他被敦煌壁画的精美绝伦而折服,他秉烛面壁,寒暑孤灯,临摹敦煌壁画达到380幅,被称作“敦煌痴人”。80年代,在他的领跑下,中国敦煌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保护新时代,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外国!”外国学者主宰敦煌学讲坛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世界上所有敦煌学者承认了:敦煌学回到了中国!他便是著名敦煌学者、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被中外敦煌学者尊称为“莫高圣僧”的段文杰先生。追随常…  相似文献   

5.
樊锦诗 《丝绸之路》2013,(20):11-12
2011年1月21日,是段文杰先生离开我们的日子。这一天,离1946年他初来敦煌,已经整整65个年头。在95载的生命历程中,在半个多世纪的敦煌生涯里,段老以他的聪明睿智、旺盛创造和执着追求,与敦煌研究院的同仁一道,潜心敦煌壁画临摹、保护、弘扬和敦煌学研究,开创和发展了敦煌文物事业。特别是他自20世纪80年代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职务以后,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开创了敦煌事业的新局面,带领全院职工把敦煌文物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作为段老的学生、助手和继任者,对此感受良多。  相似文献   

6.
一我和颜廷亮同志交往50多年,在学术研究上,他既充分尊重传统,又能吸收新的理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敦煌文学研究和近代文学研究,都有建树,都有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敦煌学就逐渐成为显学。作为敦煌学一支的敦煌文学的研究也重新提到历史日程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著名敦煌学家、敦煌艺术研究机构的创始人常书鸿先生的生平事迹,高度评价了他扎根敦煌,不怕困难,积极组织敦煌人共创伟大业绩的种种贡献,论述了他在敦煌艺术研究领域所做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8.
常书鸿先生40年代只身前往敦煌 ,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 ,并开展了临摹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终于迎来了敦煌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事业 ,他吞下了妻离子散的苦果 ,心血沥沥 ,饱尝艰辛。他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 ,保护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全国解放初期 ,中央即决定在北京举办“敦煌艺术展览” ,周总理亲临参观指导并对他进行了亲切表彰勉励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为敦煌文物研究所颁发了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先生亲笔书写的奖状。  相似文献   

9.
冯玉雷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走近敦煌学,敦煌学界多了一位同道,当然令人欣慰。他长期坐冷板凳,在敦煌学术与文学创作之间默默探索,陆续完成《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小说和敦煌题材影视作品《失踪的女神》《飞天》,成果颇丰。据了解,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中,如此自甘自愿下笨功夫,把敦煌学文献、学术成果消化,然后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并不多见。敦煌学博大精深,既是学术宝库,又是文学富矿,应该有更多作家进行文学艺术化转化。敦煌学界、文学界有了冯玉雷的小说创作,便多了一份鲜活生动。随着人们对"一带一路"经济文化的认识加深,文学界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文物、文献及历史文化遗存中蕴含的文学元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慕浮华,心甘情愿走上比较清苦的学者型创作路子。  相似文献   

10.
赵声良 《丝绸之路》2013,(20):28-29
段文杰先生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一方面在于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另一方面是对敦煌艺术作了深入研究,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论著。看段先生的壁画临品,可以体会到他对敦煌壁画的深入研究;读段先生的学术论文,又可以感受到他长期临摹敦煌壁画的深厚功底。段文杰先生在长期临摹壁画的基础上,从事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从美学和美术史的角度剖析了敦煌艺术的主要成就,给人们揭示出了相对完整的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同时,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背景下,分析了敦煌石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巨大成就。段文杰先生对敦煌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为我们今天的敦煌艺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学思是大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弟弟,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走出"大帅府"参加革命,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协助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他,放弃去美国定居的机会,率东北干部队奔赴晋察冀浴血抗日;他,在中共接收伪奉天省公署,成立辽宁省人民政府时出任省主席,与民主联军一起粉碎了蒋介石发动内战,抢占东北的阴谋;他,新中国建立后参与人民海军建设。张学思的人生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2.
斯坦因在安西的活动李春元1907年4月下旬,斯坦因率领的探险队沿汉长城烽燧调查,至敦煌准备给养欲继续东行。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外国商人那里得知莫高窟发现大量古代石室写本文书、经卷、艺术品。这时斯氏便感到,如能获得这些古物,便可一举成名。于是,他主动放弃...  相似文献   

13.
敦煌石窟是一座辉煌盛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它保存着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时期古代美术家风格不同、技艺精湛的壁画和彩塑。现代不少美术家对洞窟中的精美作品进行临摹和研究,并借用古代艺术的技法从事创作。最早进行这项研究的是张大千先生。他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而且用敦煌壁画的技法画过一些藏族少女和古装仕女。后来他旅居美洲时,创作了许多泼彩山水画,与传统的水墨山水大相径庭。这无疑与他早年在敦煌石窟中与绚丽的重彩壁画相伴有一定的关系。他画了不少荷花,无论是挺拔秀丽的茎干,还是舒卷自如的荷叶,所呈现出来的韵味,显然受到敦煌壁画流畅线描的影响。另一位较早吸收敦煌艺术技巧进行创作的画家是我国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敦煌艺术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在国画大师张大干的传奇人生中,有一段去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使他后半生的艺术风格发生转变,成为他人生途程中的华彩篇章。但不为人知的是。张大干敦煌之行的成功和他所临得的大量作品,是在不可缺少的青海热贡艺术之乡的僧人喇嘛的帮助下完成的。因此,他与4位喇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 一段人间佳话。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四年深秋的一天,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盛会,隆重庆祝常书鸿教授八十大寿、从事美术工作六十年、献身敦煌艺术研究四十年。在会上,国务委员方毅同志做了热情洋溢的即席讲话,他说:“常书鸿同志为敦煌艺术研究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常书鸿,就没有敦煌艺术研究,也很难有莫高窟的今天。我们实在应该为他举行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6.
常书鸿先生40年代只身前往敦煌,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并开展了临摹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终于迎来了敦煌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事业,他吞下了妻离子散的苦果,心血沥沥,饱尝艰辛。他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保护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全国解放初期,中央即决定在北京举办“敦煌艺术展览”,周总理亲临参观指导并对他进行了亲切表彰勉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为敦煌文物研究所颁发了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先生亲笔书写的奖状。  相似文献   

17.
1946年至1948年,张舜徽先生任教于国立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在西北任教的两年多时间,是他学术研究生命中的重要时段。教学、读书之余,他凭借地理之便,积极搜求西北文献和敦煌学文献,最终利用敦煌古写本《说苑·反质》残卷,撰成了《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一文。《校勘记》是张先生敦煌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不仅对研究《说苑·反质》有所补益,对后世研究敦煌学文献、开展文献学理论探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敦煌李茂锦王斌银抚今思昔,追忆17年前小平同志视察敦煌时的情景,觉得那难忘的一幕就在眼前,使我们更加缅怀他对敦煌的一片深情厚意。一、看看敦煌,了了多年的愿望风沙可以湮没往事,但抹不去美好的记忆。敦煌人民不会忘记,1981年8月,正是丝路古城秋...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1941年至1943年主持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临摹和研究,一共在敦煌生活了两年零七个月,临摹敦煌壁画大小共276件,并多次在国内和国外展出这些临摹壁画,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对宣传敦煌艺术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魏礼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与翻译家,出版的译著及书籍三十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是一位兴趣广泛且多产的学者。魏礼的汉学成就无论在翻译与研究领域,与敦煌学都颇有渊源。从1917年初次接触敦煌绢画到他离世,终其一生魏礼都对敦煌学给予相当的关注。他对敦煌绢画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