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折腾"原则是陈云与李先念在改革开放之初率先提出来的。李先念还就"不折腾"的类别、意义、重点时段与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不折腾"原则的提出,直接推动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出台,促使国民经济进行重大调整进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公认。去年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这30年作了全面、深刻的总结。而在勖勉国人时,他却不免忧思地告诫我们说,必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马国川 《江淮文史》2013,(3):109-122
广东率先发声如果有人问,谁是我不曾谋面但却最难忘的当代领导人时,那就毫无疑问了。我愿意放弃一切,只为了和这位身材矮小,爱玩桥牌,不停抽烟,随意使用痰盂,还爱吃牛角面包的人聊闲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过去30年。那次会议巩固了邓小平的领导地位,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的改革使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故障”的根源是“权力分配不公” 社会系统也跟人的身体一样,你注意到痛就可能忽略痒。多年以来,人们痛心于腐败,社会情绪集中在对腐败的愤恨和焦虑上,而公务员的服务水平,虽然跟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一个人都会有真切感受,嗄而没人提了。如果有人写一篇批评公务员麻木不仁、不负责任的文章,可能因为“没有回应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而上不了台面。  相似文献   

5.
田芳芳 《沧桑》2010,(6):41-42
我国《行政诉讼法》虽已颁布并对其基本原则也有规定,但学术界一直对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所包含的内容有争议。本文以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合理地确定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以促进我国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诉讼法》虽已颁布并对其基本原则也有规定,但学术界一直对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所包含的内容有争议。本文以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合理地确定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以促进我国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张华 《黑龙江史志》2014,(14):71-71
档案修复的基本原则,是档案工作者在档案修复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保持档案原貌原则、最小程度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等。档案修复基本原则的形成和运用,对档案修复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档案修复实践的丰富,档案修复的对象、材料和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档案修复基本原则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金蔚 《神州》2013,(14):161-162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规定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章中,具有宪章性意义。随着时代发展和司法改革深入,基本原则在不断完善中凸显出缺陷,具体表现为标准不统一、体系不科学等。本文在依托民事诉讼法历史发展研究成果基础上,准确界定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标准和内容,重构基本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0.
覃婷 《风景名胜》2020,(2):0128-0128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林下种植,这种方式也可以为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文章首先阐述了林下种植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后分析了如何发展林下经济,从制定科学化的林下种植模式、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扩大发展规模等方面保障林下种植的发展,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玉敏 《攀登》2008,27(5):16-20
对中国社会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认识应置于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视野中。无论是对改革开放历程的总结,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都必须基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过程。唯有从这三个方面且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认识,方可实现对改革开放历史作用的深刻判断。  相似文献   

12.
雷云 《攀登》2008,27(5):7-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是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理论前提。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论基础,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依据,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的理论武器。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排除“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的60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大体分为前后两个30年。如何认识这两个30年的关系,不仅决定着对新中国60年的整体评价,而且影响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两个30年之间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的国际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要准备。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党在基本理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工作、国际战略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实现了对前30年的巨大超越。后30年是对前30年的完善和发展,两个30年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离开其中任何一个30年,这条道路都不可能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80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具体方针、政策、要求、办法,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成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正在迅速崛起。人们争相探究中国成功的奥秘,做出种种判断。中国人民则从切身经验中体认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走过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第一个提出,要找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内乱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阶段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的成功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走出来的。从认识论、方法论来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错误中学习;在打压中自强;在反倾向斗争中前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6.
左吉祥 《攀登》2009,28(1):33-37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忧患意识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第二次跨越是江泽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忧患意识,第三次跨越是胡锦涛要求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忧患意识的发展历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忧患意识的传承经验,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贾孟喜 《攀登》2009,28(3):6-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科学的认识方法论是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即: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将思维基点放在特殊性上;根据经验和变化了的现实,而不是根据书本认识社会主义;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理论上经历了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初步形成到逐步明确,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工作安排上,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一直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越来越为党和国家所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具体内容的边缘性和模糊性,客观上要求突破总体布局原有的框架。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新特征的理论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曾白凌  淦家辉 《攀登》2010,(2):111-115
网络匿名表达需要法律规制,而法律在对网络匿名表达进行规制时,应当遵循社会公共利益原则,限制网络匿名表达权要严格遵守既定程序的原则,政府要制定必要的救助原则,以防止行政权力对网络匿名表达限制过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