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中加小麦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0年中国首次从加拿大进口粮食度荒,并由此改变此前的粮食自给自足现状。中 加小麦贸易不仅可以巩固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改革,也可使中国重返加拿大与西方市场,使外贸渠 道多样化,同时还促进了中加建交、打破美国的封锁孤立政策。  相似文献   

2.
李节传 《世界历史》2004,(1):101-110
开始于 1 96 0年的中加小麦贸易起因于三年困难时期 ,最初并未做长期打算 ,仅为能度过饥荒 ,但不久却变为长期贸易。这是周恩来提出的“以贸易为触角 ,先开展贸易关系 ,进一步发展外交关系”的思想的运用。以小麦贸易促进两国恢复正常贸易 ,并进而促进了政治关系的缓和 ,最终实现建交。在中加小麦贸易的过程中 ,周恩来还利用小麦贸易以及中加关系的改善来促进缓和中美关系 ,特别是利用小麦贸易中与加拿大前农业部长阿尔文·汉密尔顿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 ,请他来调解中美关系 ,不仅促进了中美贸易的恢复 ,也促使中国重返西方贸易市场。因此 ,中加粮食贸易对中国无论是政治或经济意义都很重大。  相似文献   

3.
1961年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大规模进口粮食,改变了过去主要靠出口农副产品换取工业设备、先进技术的进出口商品格局。同时,由于进口粮食主要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突破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自此,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转向西方,贸易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间易货贸易减少,开始普遍使用国际一般贸易规则,尤其是发展了"以进养出"的新型贸易方式。1961年的粮食进口给对外贸易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对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 2 0 0 1年 5月 1日起 ,全国各省区同时停止办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和《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手续。至此 ,伴随全国人民走过近 50年风雨历程的“粮食关系”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光荣“退休”。粮食关系是我国自 1 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管理体制以来的产物 ,它的退出标志着统购统销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许多人来说 ,并不很了解粮食统购统销体制近 50年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更无法全面了解历朝历代在新疆的粮食工作的具体情况。近日出版的《新疆通志…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与苏联自1950年建立经济贸易关系以来已经整整40年了,40年来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之后又出现了光明的前景。本文拟对这40年的中苏经济贸易关系做一简略的回顾与粗浅的分析,同时对今后中苏经济贸易的发展前景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即与苏联建立了经济贸易联系。1950年4月19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这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它为两国的经贸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从此中苏经贸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徐振伟 《史学集刊》2022,(1):133-144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对中国发生的粮食紧缺问题,作为美国冷战盟友的加拿大开始采取自主行动,主动与中国开展粮食贸易。此时美国仍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加拿大的行为无疑与美国的冷战遏制战略相冲突,美国与加拿大的博弈由此开启。美加双方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加拿大希望扩大粮食销售市场,解决国内粮食过剩的问题,而美国更看重冷战联盟,并着眼于维护冷战联盟内部的团结,为此在不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向加拿大做出一定的让步。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博弈反映了作为联盟主导者的美国开展联盟管理的困境,也体现了联盟政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北京政府外交部、加拿大移民局等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了加拿大人头税法案的衰微以及《中加移民条约》提出的过程;分析了中国南北政局对中加订约交涉、排华法案制定的影响以及中国领事的订约努力与华社反对排华法案的抗争。加政府率先提出两国订约,却在1923年选择全面排华,这一历史转弯是加拿大朝野长期种族歧视、主张“白色加拿大”的必然,而中国南北对峙的局势又为其提供了外在藉端。《中加移民条约》是双边平等协商解决加拿大华人移民问题的正途之一。订约交涉虽以失利告终,但北京政府外交部与驻加拿大的中国领事们为维护国家尊严,坚持平等订约、维护华侨权益的努力值得缅怀。  相似文献   

8.
郝银侠 《民国档案》2011,(2):108-118
田赋征实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财政经济制度.国民政府选择田赋改征实物,是抗战时期特殊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也是当时环境中解决财政经济粮食困境的必然选择;从机构的相对完善性、实践成效的显著性、粮食供应的相对畅通性等方面观察.田赋征实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施的一项具有成效的制度,它以及相关的征购征借,成为抗战中后期国...  相似文献   

9.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19):18-18
"最近好像有一种舆论,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中国人和印度人吃肉吃多了。印度人不吃牛肉,那吃牛肉的肯定是中国人。后来我想也对,中印两国人口多,要多吃点粮食多吃点肉,粮食供应确实紧张。可实际情况,难不成我们就应该是吃菜和吃米饭吗?"  相似文献   

10.
虚拟耕地是指从具体农产品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耕地资源消耗,有了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一种不可移易的资源的耕地就可以虚拟地依存于具体农产品的贸易中,并成为一种可以在地区或国际间进行流动和贸易的虚拟资源。对1980~2004年中国虚拟耕地及其贸易量的分析表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粮食虚拟进口耕地和出口耕地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都较小;目前中国虚拟耕地贸易最重要的主体已经由粮食让位于油料,影响虚拟耕地数量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粮食安全而是生活质量,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政治性决定了粮食的战略产品性质,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但中国应该动态把握耕地的有机调整。  相似文献   

11.
《海德公园宣言》与二战期间加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加拿大与美国关系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两国关系由战前的彼此疏远发展为战时的相互合作。在两国关系改善的过程中,1941年4月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共同达成的《海德公园宣言》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将分析《海德公园宣言》产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对战时加美关系的影响。一加拿大与美国地理毗邻,同为北美国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拿大长期与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保持密切的联系,而对其强邻美国一直存有戒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加美两国尽管经济贸易有较大发展,但政治上比较疏远。战争的爆发改变…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北平城市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颇费。北平火车站附近的粮栈作为第一级市场将粮食输入到北平城内,一级销售商携带粮食样品在第二级粮食交易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第三级市场销售商在二级交易市场确定货源后,将粮食供应全市人民,最终覆盖整个北平城。第一级粮食市场承担代替外地粮商销售买卖的功能,多集中在车站附近;二级粮食市场确定了一级市场的货源后,进一步将粮食供应系统扩大;三级销售市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米庄和陆陈行,其特点为数量大、规模小、覆盖范围广,有效地将粮食输入给最终消费者。粮食供给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本文围绕粮食这一主题,探讨了民国时期北平城市粮食市场的总体运作原则、粮食商业的运行模式以及每级粮食供应商的特点与粮食流通方式,指出北平粮食市场的三个级别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潮州粮食供给地区及路线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 潮州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粮食日益不能自给, 不得不到本地区之外购买粮食。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大, 江西赣州, 广东雷州、琼州、高州, 福建厦门、台湾, 东南亚暹罗、越南等国先后成为潮州粮食的供给地。粮食供给地的变化, 引起贸易路线的变迁。潮州粮食贸易亦与潮州华侨出国有很大关系, 潮州的粮食贸易形成自己独特的原因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英国、加拿大两国国家档案馆的原始史料为基础,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运输的时空为经纬,对1917年3月至1918年7月,一战中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赴法的历史进行整理研究。如对一战中英军中国劳工的运输线路、承运情况所遇到的困难做了详尽的解析;介绍了中国劳工在威廉角与皮特洼劳工滞留营地、中国劳工的秘密过境与加拿大政府书报检察制度等情况以及英军运输中国劳工的全部过程与运输人数。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虽然仅是中国劳工援战的一个环节,但时至一战百年之际却仍属于新鲜的发掘与书写,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1955~1956年,上海市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疏散。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人口压力,上海市动员了大批外来农民回原籍生产,并组织城市失业人口前往江西等地参加垦荒建设,期间共有50余万城市人口被疏散。从人口形势与粮食供给关系来看,城市粮食供应困难是导致这次城市人口疏散的重要原因。这一事件影响到此后的国家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6.
一 中国方面的研究 (一)中日共同历史研究2010年中日关系史研究中,最具看点的莫过于中日两国学者对始自2006年底的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评价。2010年1月,中日两国各10位学者组成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在经过3年多的共同研究之后,宣布中日历史问题的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结束,并公布了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7.
苏联的远东地区和日本,在地理上邻近,经济上互有所求,十月革命前就有着密切的沿海贸易往来。这种贸易关系,除在二战后期双方处在直接交战状态时,一直没中断过。但是,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各个时期双方所执行的政策不一,历史上的纠葛颇多,这使它们经常发生政治上的不和、对立及貌合神离,明争暗斗的事例。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二战前日苏贸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为两国建交前1917—1925年的时期,有七年;二为建交后的1926年到二战前的1939年时期,大约有13年;三为二战开始的1940年到日本投降的1945年时期,近5年。可以说,苏日贸易发展史是不断克服政治障碍发展贸易关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李博英  尹海涛 《人文地理》2022,37(2):167-172
克罗地亚是马可·波罗的故乡,作为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国家、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与克罗地亚贸易投资合作数据,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的贸易投资合作进展及其贸易投资中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进行分析。结论发现:中国在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中处于相对核心位置;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更具互补性,竞争性较弱,存在较大合作潜力。目前,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稳步发展,今后可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领域和范围,加强两国在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旅游和服务外包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自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十分迅猛。从1991年起,贸易额每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据日本海关统计,1997年日中贸易额达到7.6924万亿日元(约638亿美元),是1972年的58倍。(I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前,将一个什么样的中日经贸关系带入ZI世纪,是中日双方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对当前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对面向21世纪中日经贸关系的合作问题略陈己见。一、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贸易现状:进入9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4月24日,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讲席教授方涛应邀以"移民、侨民和贸易:经济发展与一体化的驱动力"为题主讲了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讲座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5号会议室举行,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主持。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宋燕鹏,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伊巍博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研究员张琪然、中新社记者付强以及侨研所同志参加了讲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