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渚玉琮富有装饰性,其纹饰有兽面纹、组合纹和人面纹,三者在时代分期上出现的次序不一致。早期纹饰繁缛,三种纹饰都被涵盖;中期以组合纹、兽面纹为主;晚期趋于简化,主要纹样为人面纹。装饰图案的演变反映了良渚先民不同时期的审美理想、宗教崇拜和巫术冲动。  相似文献   

2.
正水波纹,亦称波涛纹、浪涛纹,史前彩陶上已把水纹作为装饰纹饰,在甘肃、青海一带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非常流行水涡纹~((1)),至宋元时期水波纹成为瓷器上盛行的纹饰,元代开始多以条带状辅助纹饰的形式装饰在瓶、罐、壶等类瓷器上,明清时期陶瓷与宫廷服饰上的水波纹与岩石结合称为海水江崖(牙)纹。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所说的"瓦楞纹",是指商周时期装饰在青铜器上的一种几何形图案。其特点是宽阔的横系作突起或凹陷的槽,状似一排排的仰瓦。旧称"平行沟纹",也有"横条沟纹","沟纹"",瓦纹","横条纹"",瓦沟纹"等称谓。这种纹饰在商代晚  相似文献   

4.
何锦 《东方收藏》2022,(5):5-11
<正>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铜镜纹饰丰富多彩,有花鸟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纹等。这些纹饰的出现是中国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谓中国青铜艺术中的瑰宝。其中,以人物故事为主要题材的纹饰,还表现得十分突出。一、唐代的神仙人物故事纹镜与动物、植物和几何纹饰不同,一些唐代铜镜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等题材作为装饰纹饰,这类铜镜称为神仙人物故事镜。从艺术角度看,这类铜镜的许多装饰纹饰就像一幅幅绘画,大大突破了传统铜镜装饰纹饰重复、对称的限制;从画面内容看,这些纹饰图案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文化内涵远大于一般的纹饰。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们都是唐代铜镜的巅峰之作。而根据装饰题材,其还可分为月宫镜、真子飞霜镜、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7,(5)
<正>古陶瓷的装饰纹饰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从陶器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制作者的重视和运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便出现了简单的几何、动物纹样;到了夏、商、周时期陶器上的纹饰装饰就显得非常普遍了,它开始发展成一些圆圈纹、涡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几何纹饰;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蛙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它最早见于临潼姜寨遗址的半坡期,经过庙底沟,尤其是到了马家窑、半山、马厂期时,以蛙纹为母体的彩陶装饰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写实到写意,由繁缛到简化,既富于变化情趣,又可自成序列,成为该期的主要纹饰之一。  相似文献   

7.
绍兴市文物商店最近征集到一件四系莲花瓣青瓷壶(见图),系1985年3月在绍兴县城南乡新春村出土。此壶高11、口径4厘米。上肩部装饰桥形四系。底足微外撇。底足高0.8、足径5厘米。鼓腹部用莲花瓣纹装饰,莲花瓣纹饰向外突出约1厘米,鼓腹围长32厘米。青釉,釉面出现细开片纹,有垂釉一滴。底足以上2厘米处一圈不施釉。根据造型和纹饰特征,此壶  相似文献   

8.
《文物》2021,(2)
重环纹是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纹饰,目前学术界只是从其表面形态来命名这种纹饰,但名称并不相同。本文通过对青铜器上此类纹饰的梳理和论证,从纹饰源流的角度,认为横列的重环纹是凤鸟纹尾羽的抽象化表现,可以称为尾羽纹;纵向层层叠压的垂鳞纹是凤鸟纹颈部延及胸前羽毛的抽象化表现,可以称为颈羽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壶类器物上,往往装饰颈羽纹或尾羽纹的时候,就有凤鸟纹相伴,有的壶上直接用尾羽纹和颈羽纹搭配。尾羽纹和颈羽纹是由凤鸟纹逐渐抽象而成的,对于这一转变过程的探讨有助于了解两周时期宗教思想和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北方,如果就纯粹陶器上的装饰纹饰而言,除新石器时代广为流行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彩陶和早期青铜文化多有发现的彩绘陶外,还有一种篦纹陶。篦纹陶属于素面陶本色装饰,与其它素面陶纹饰相比,其装饰意味较浓,形式变化多样,更富于表现力。篦纹陶从制作技术上可分为两种工艺传  相似文献   

10.
山字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是我国铜镜纹饰图案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它一改春秋以前呆板、古朴的装饰风格,使纹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其大致可分为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羽鳞纹镜、连弧纹镜、彩绘纹镜、透雕镜、金银错纹镜、多钮镜等十多类’。对于这些纹饰图案的来龙去脉及其深刻寓意.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唯独对“山”字纹铜镜的纹饰图案却很少有人论及或论之不详。笔者不揣冒昧.拟作考述.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莲花纹因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美感、高尚典雅的品格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西夏时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新时期,其装饰纹样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石窟藻井装饰中莲花纹样的流变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在样式上由平瓣和卷瓣莲花纹逐渐向写实风格的莲花纹演变,二是在位置上由藻井井心逐渐位移到藻井边饰和四披,三是在技法上由以重线辅色向重色辅线演变。藻井装饰中莲花纹样的流变体现了西夏佛教石窟艺术在前期深受唐宋石窟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西夏自己的石窟装饰风格,这种变化也是西夏社会历史特别是佛教流派思想在艺术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其间青铜器的装饰风格从凝重庄严转向了朴实、简洁,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纹、攻战纹等。  相似文献   

13.
皖南周代青铜剑纹饰资料详实、变化丰富。剑格主要有兽面纹、蟠螭纹与几何纹,剑首基本上为弦纹圈及几何纹饰。剑首、剑格纹饰与剑体其他部位特征演变规律类似,各期特征也较为显著,存在一定的组合关系。研究表明,始自西周中晚期,设计者便注意到格、首在装饰上需要保持的平衡与协调,至春秋晚期该传统便达极致,其中剑格兽面纹的出现,是吴越青铜文化的一大改造与创新。而战国时期青铜剑纹饰的衰退则反映出吴越地区制剑审美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刘桂君 《收藏家》2022,(10):39-46
战国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期,其中楚镜以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纹饰精美等特点闻名于世。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楚镜做了详尽的研究,对羽状地兽纹镜(即长尾兽纹镜)也有过不少讨论,主要集中在年代与纹饰的分类上。本文在馆藏长尾兽纹铜镜分型分式的基础上,从纹饰演变的角度分析,认为三个类型的长尾兽纹之间是并线发展、同时进行的关系。长尾兽纹的形象艺术来源,正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生物—貘。貘在古时具有驱瘟辟邪的象征意义,楚人将其加以艺术化装饰在铜镜上正是取其辟邪之义。  相似文献   

15.
唐延青 《丝绸之路》2010,(10):27-29
马家窑文化不同类型时期彩陶几何纹纹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演变、发展脉络,本文主要探讨了几何纹纹饰风格的发展趋向和规律,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技术因素,以期对我国史前先民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李元 《文物世界》2009,(1):28-29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样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纹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相似文献   

17.
包袱瓶是清人的首创,又名袱系纹瓶、布袋瓶。它创烧于清康熙年间,流行于乾隆和嘉庆时期。其器型通常是在瓶身肩部,装饰一条凸雕的包袱带或束带,再于瓶肩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蝴蝶结。而器身饰凸雕的包袱纹褶皱清晰,造型独具特色、颇有创意。且施釉肥厚,釉彩艳丽,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器物的雍容华贵之感。此外"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又因其器型独特,纹饰优美,令其不仅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成为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更成为了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杜渐 《东方收藏》2024,(1):96-98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的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为我国宋代名窑之一。耀州窑作为关中地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烧制工艺、装饰手段和装饰纹样蕴含着古代匠人对文化审美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耀州窑的刻划花工艺与纹饰相得益彰,其中的牡丹纹颇具特色和代表性,富有时代精神。文章通过对宋代耀州窑牡丹纹装饰的研究,以期窥得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情趣、工艺发展水平及其纹饰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磁州窑瓷器中的儿童纹饰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宋金时期婴戏题材盛行的经济、文化背景,婴戏纹装饰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对元代以后磁州窑婴戏纹的演变做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曹斌 《文物》2022,(6):42-50
<正>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涌现出多种类型,早期流行的各种凤鸟纹,特别是昭穆时期流行的垂冠大鸟纹,成为此时极具标识性的纹样。但极具特色的凤鸟纹主要集中于昭穆时期,且未能在同时期纹饰中占据主导地位,反倒是此后流行的波带纹、重环纹、窃曲纹(常与瓦纹搭配)成为西周中后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并使西周青铜器纹饰形成一种迥异于商代的自身风格。正是因为这几类典型纹饰的出现,学界一般认为西周青铜器纹饰一改商代庄严肃穆、静谧神秘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