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入关之初,清统治者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以别逆顺,维护统治,强制汉人改穿具有满族生活特点的衣冠。同时礼法制度上多承袭明代,修定了严格的衣冠制度,冠服体系周详严整。从帝后到官员的冠服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类,都有各自严格而详尽的定制。而清代严格的服制对便服限制不大,可依据各人喜好选用衣料及纹饰。同时,部分便服  相似文献   

2.
王建芙 《收藏家》2014,(4):50-56
<正>衣冠自从摆脱了蔽体御寒的原始属性后就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征,蕴纳着深邃而多元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更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王朝更迭时必制定新的冠服以作为新政权的外在标志。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吸收了传统服饰文化中色彩与纹饰等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骑射文化元素,形成特点鲜明的服饰制度,以皇帝后妃为主体的清代皇家服饰,包括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在不同场合穿着的各种服饰。礼服肃穆庄严,吉服喜庆热烈,行服  相似文献   

3.
《四朝恩遇图》为明代首辅毛纪(1463~1545年)于嘉靖十年(1531年)所作,书中绘制了十六幅其在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和致仕后所着各类冠服的画像,对应十六篇题记,辅以相关谕旨、进表、记事十二篇。该书仅存世明代手写稿本一册,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本文首次刊布了稿本封面以及部分图页,并在考证毛纪生平与记录稿本信息基础上,结合文献,着重对十六幅图中所描绘的明代文官全部官服系列的服饰包括进士服、庶吉士服、常服、赐服、祭服、公服、朝服和忠靖服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管杰 《文物天地》2020,(5):36-41
明代纺织品文物与今天相去稍远,保存不易,传世较少。故宫博物院曾因明清皇宫之便而有所收藏,但其收藏的数量和品类也较有限。至于一些海外传世品如日本京都妙法院收藏的明代赐给丰臣秀吉的服饰,保存虽较完整,但也为数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考古发掘的明代纺织品文物虽有大量出土,但大多色彩褪却,纤维老化,不如传世品,尤其在色彩方面,出土品的信息多有缺失。孔子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均为孔府旧藏,存世数量之众、跨越时间之长、涵盖款式之多,在传世纺织品文物中几乎可以说是独此一家。但由于年代久远,传承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保存服饰的库房条件简陋,致使部分服饰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并在继续劣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孔府旧藏赤罗朝服是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孔府衍圣公的朝服,是现存数量较小,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官服,极其珍贵。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结合文物病害情况,采用传统的针线修复法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6.
庄英博 《收藏家》2014,(1):45-48
山东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珍贵的孔府旧藏服饰。由于织物面料的有机特质,明代以前服饰存世极少,且多为墓葬出土,像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明代服饰这样系统、品类繁多、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者,绝无仅有,堪称“半部中国明代服饰史”。  相似文献   

7.
唐代官员大礼服包括祭服、朝服和公服,各依礼制用于不同场合。然祭服使用范围较小,而朝服、公服礼节繁琐,穿著不便,因而,唐廷虽然制度层面尊从古制,但实际操作中却是屡有调整:初、盛唐时期朝、公服多被祷褶服所取代,后祷褶服渐废,则由常服履行二者职能。这种独特的礼服格局是强大、开放的唐帝国的精神实质的体现,更是南北朝至隋代一直在进行着的民族大融合及多种文明大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严勇 《收藏家》2007,(4):53-59
清代皇帝的服装十分繁复,根据清代冠服典制,清代皇帝的服装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等。朝服属于礼服的一种,为举行登基、朝会、万寿节、元旦和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用,它是皇帝各类服装中规格等级最高的服装。朝服至高无上的尊贵特性,决定了它在制作、用料、  相似文献   

9.
刘川渤 《文物》2023,(4):43-57+97+1
安徽博物院藏《章子钧夫妇子孙容像》是徽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明代祖宗容像群画作之一,画中包含章子钧与夫人练氏及其子孙共23位人物,生活时代跨越唐末五代、宋代和明代,所着服饰形式依时而绘,包括朝服、公服、常服、命妇服饰等。笔者根据画作上题写的《御制练氏全城传》判断容像绘制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为善阴骘》撰成之后。另从章子钧穿着的蟒服加襴及其夫人所戴发冠形制等细节推断成画时间不早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此外,容像服饰存在不同时代混搭及内容不准确的现象,应与当时对服饰僭越的容忍程度放宽和画师对历史服饰认知程度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4,(1)
<正>山东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珍贵的孔府旧藏服饰。由于织物面料的有机特质,明代以前服饰存世极少,且多为墓葬出土,像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明代服饰这样系统、品类繁多、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者,绝无仅有,堪称"半部中国明代服饰史"。这批明清服饰,体现了当时的舆服制度和服饰制作高超的水平,也是研究清代以前中国传统服饰的活化石,对于东方服饰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府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是明代服饰文化的标志物,是有机质丝织品信息、织染绣绘非物质文化信息、典章制度文本信息综合交融的文物载体,是中华服饰文化基因的标志物。在推介服饰文物传承、研究的同时,其负载的礼仪文化基因更需要弘扬传承,由展览所激活的孔府旧藏服饰文化基因经由年轻观众融入当代生活,进而推动后代持续传承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服饰。以物为中心的博物馆展示、保护、研究功能正在激变,孔府服饰通过展览、保护和市场开发,引导着人们的穿着行为,要传承服饰基因,应以穿着传统服饰为要务,只有以穿着为引领的研究、展示、传播和产业转化,才是文化基因传承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正《南方文物》2015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明代殿试考官与考生服饰研究》(以下简称《殿服》),其中有关皇帝赐新科状元冠服的内容阐述不够全面,在此借助贵刊对该问题加以补充说明。一、《殿服》的内容与不足《殿服》一文认为,明代皇帝赐给新科状元的冠服存在朝服和常服两个官服系列,但朝服系列的服装构件又都有部分缺失,不够完善。这一认识主要由《大明会典》的内容分析而来,因为明代服制中皇帝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让“孔府服饰”这一独特存在的重要文化遗产从历史沉睡中醒来,成为中国服饰穿着传承的文化标本和核心标志物。山东博物馆通过展览平台,9年长效推进三个以“孔府服饰”为主题的展览,在价值、文化、传播三个层面推动“孔府服饰”的穿着性传承和产业化发展:依托文物形制、色彩、染色、结构、工艺研究,恢复明代服饰制作工艺和色彩体系;通过展览、网络、教育推动“孔府旧藏服饰”文物标本群产业化发展和穿着性传承,传统服饰重生于信息化的当下。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7,(6)
<正>清代的服饰制度,从清初创立,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不断修订,至乾隆时终于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服饰体系,在形式上既保留了紧身窄袖的民族特色,同时又沿袭了汉文化中一些传统典章制度。龙袍作为宫廷服饰中重要一类,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清代龙袍以故宫博物院存世量为最大,其他文物收藏机构也有部分传世品,总体来看,清代龙袍形制丰富,制作工艺复杂,集历代织绣工艺之大成,  相似文献   

15.
覃淡 《文物天地》2023,(2):72-76
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为曲阜衍圣公府历时四百余年所形成之私家档案,涉及历代衍圣公及孔府公务、私事两项,分为12大类,其中,袭爵类档案详载历代衍圣公承袭爵位之信息,是为此类档案重点。现存此类档案24卷,另有清代散档1件;丝织品诏令类档案3件。此类档案为研究孔氏子孙袭爵受封之原始资料,也体现了历代政权对孔子嫡裔及儒教哲学体系之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服饰研究及实物辨识过程中,人们一般根据《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等记载清代服饰典制的文献,把八团彩云金龙纹样认定为清代后妃吉服上的专用纹样,并进而以之作为区分清代皇帝和后妃服饰的重要标识。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清代服饰实物、清代宫廷绘画中的服饰图像以及清代文献中相关的记载等直接或间接的资料的考察和分析,认为这一认识存在片面性和不准确性。事实上,八团彩云金龙纹并非清代后妃服饰所专有的纹饰。清早期,皇帝也曾穿用过饰八团彩云金龙纹的吉服,这种男用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与女用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存在着明显相异的形制特征,并有其特有的始创、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衍圣公作为孔子嫡系后裔在封建时代备受尊崇,他们不仅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经济上也十分富足,拥有大量的田庄地产。耕种这些土地的百姓则被视为孔府的屯户,只给孔府交纳赋税,提供差役,不用向官府交租纳税和承担徭役。屯户们为了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很多孔府田庄都兴办了集市,以便于生产生活物资的交换流通。这些集市不归政府管理,不用向政府纳税,只对孔府负责。而集市则分为两类,一为屯集,需要定时向孔府缴纳银钱或实物税收,以供修葺林庙、祭祀孔子和日常开支;一类为义集,所得税收不用上交孔府,可以留作本处书院、义学或庙宇祭祀之用,故通称屯义集。本文试通过孔子博物馆收藏的《孔府档案》来考察孔府屯义集的不同之处,从而揭示出孔府经济活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建芙 《收藏家》2014,(5):43-49
<正>贵胄冠袍清朝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员在宫廷朝会及筵宴活动中,要跟随皇帝穿著礼服、吉服、行服等不同的服饰。同时,由于清朝文武品官自上而下均实行九品官阶制,其佩戴的冠帽、穿著的服装也必须按照各人官衔和品级戴用,不允许发生僭越错误。官员服饰实际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标志。清石青直径纱补服(图20)补服是君臣在春夏秋三季里举行嘉礼庆典和吉礼祭祀活动时套在朝袍外边穿着,或单穿的一种礼褂。既属于礼服,又属于吉服。清,纱,身长122.1、中腰70.9、下宽116、袖长84.9、袖口30.8厘米。  相似文献   

19.
薛雁 《南方文物》2001,(3):54-57
目前,明代丝绸服饰的出土已非常之多。由于明代已不属考古学上的重点,因此,除少数极为重要的墓葬外,大量明代文物未被充分研究,特别是一些中小博物馆所收藏的明代服饰中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未被整理。其实,明代是中国丝绸史上缎类丝织物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一个时期,研究明代的服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江西星子县出土、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一件缂丝鸟补缎袍的面料、款式、补子等方面作一些考证和研究。一、明代丝绸出土的基本情况我国明代丝绸出土早期的不多,山东邹县和曲阜县交界明鲁荒王朱檀墓所出丝绸服饰属于明代早…  相似文献   

20.
正玄端服是华夏礼服"衣裳制度(衣分两截,上衣下裳)"的体现。因为玄端是很规范的男子礼服,并且多做朝服和祭服使用,所以古代男子有"朝玄端,夕深衣"之说,正是因为早上的礼仪更郑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将服饰分为正装与休闲装。诸如T恤、夹克等休闲装顾名思义是休闲之时所穿,而到了正式场合,人们往往以西装革履的装扮出场,久而久之,这些来自西方的服饰便成为了中国人默认的常、礼服,而我们本民族的服饰却早已被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