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两汉镜铭为中心,结合汉代文献和铜镜纹饰,对汉代西王母的功用演变进行研究,创新性提出西王母在汉代时已具有"宜子孙"的功能。但是自东汉末年开始,随着道家思想发展,九子母等民间崇拜神灵大量出现,西王母"宜子孙"等功能有所弱化。通过对西王母"宜子孙"功能的阐释,对"宜子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物质文化因素也进行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鹏 《黑龙江史志》2011,(19):32-33
两汉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营口市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汉代铜镜,一件是西汉连弧铭文铜镜,一件是东汉"宜子孙"凤鸟纹铜镜.两镜制作规整,图案清晰,反映出汉代精湛制镜水平,也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治状况、人们的审美和思想观念等历史文化内涵,渗透着我国古代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汉代工艺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3.
牌坊作为一种旌表褒奖建筑,其弘扬的是忠君、气节、孝悌、贞节、仁义、行善积德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道德礼教,因此它是一种礼制建筑。徽州胡文光牌坊上的"恩荣"二字表明牌坊的建造是符合礼制的。牌坊"三间四柱五楼"的规模、"恩荣"二字周围的盘龙和文臣武将雕饰等样式和规格体现了不得僭越的礼制规范,其雕饰内容也体现出忠君的纲常规范。牌坊上的石狮、麒麟、蝙蝠、鹿、仙鹤、鳌鱼等动物雕饰以及八仙等人物雕饰和灵芝卷草纹雕饰的解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寄托了宣示尊贵、长寿吉祥、福荫子孙等思想。  相似文献   

4.
山东济宁金乡汉墓出土刻石有涉及盗墓行为的文字。有学者解读为对"发""丘"者的诅咒。刻石文字作为重要的社会史信息,反映了当时盗墓行为的普遍。而其中所见"孝思贞廉,率众为善"等,则是正面的道德宣传,与"发""丘"形成颇为特殊的关系。金乡汉墓石刻所透露有关盗墓与反盗墓及其他文化现象,可以从一个特殊的侧面体现汉代社会文化多层次多色彩的复杂风貌。  相似文献   

5.
韩冰 《中原文物》2015,(2):73-78
汉代建筑特别注重屋顶上的装饰,特别是建筑的屋脊。汉代建筑上的屋脊出现了正脊凤鸟、三角形火焰珠;在"反宇"屋面出现了鸱尾;垂脊上有了起翘装饰。汉代屋脊上的装饰除了美化建筑之外,还有着吉祥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谈到"说鸽子",年长的木瓦匠都有印象,意谓"说富贵""说喜话",是一种趋吉避凶的古老习俗,一般人家尤其是乡村人家盖房,主家都要求匠人"说鸽子"以求吉利,而匠人亦巴望"说鸽子"讨几个欢喜钱。为什么把说喜话称为"说鸽子"呢?这是因为吉祥的话多得像鸽子一阵阵飞起,故老百姓就俗称"说鸽子"。经考证,"说鸽子"源于古代建房的"仪式歌",最早出现在汉代,距今已  相似文献   

7.
战国后期的秦国以身高、年龄并用的标准划定课役身分,按身高划分的"小""大"只是一级课役名目;"小"之下设有按身高划分的"能作"和"未能作","大"之下则有按年龄划分的"睆老"和"免老"。大概秦王政十六年后不久,秦国开始采用完全按照年龄标准划分课役身分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可以并容"老""小"的新型课役身分体系。汉代存在两套课役身分体系,一套是以"小""小未傅""丁""睆老""免老"("小未傅""丁",非法定名目)构成的徭役身分,另一套是承袭战国时期的课役结构,以"小""大"构成的口算身分。汉代与战国户籍上标注或体现出的"小""大",表面上名目相同,但无论性质还是指代的年龄范围都有很大差异。西晋出现的"小""次丁""丁""老"等法定名目,都可以在汉代找到相应的阶段和称谓。  相似文献   

8.
汉画祥瑞龙     
龙经过几千年的传演,到汉代,已经成为最为吉祥的动物之一.龙表现在汉画中,有应龙、青龙、黄龙等,它们象征着皇权和君德吉祥,同时还有辟邪驱灾的吉祥寓意,又是求雨的符瑞和好道者驾驭成仙的工具.汉代的龙瑞对中华民族的吉祥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胡人形象大致可以归为胡商、胡兵、胡奴(随侍、门吏)、杂耍艺人、羽人五大类,其中胡奴出现最多,这或许与其地处边郡,战事频发,战后俘虏转化为奴仆有关。汉代民众看待胡人是一种非理性、不平等的态度:一方面将其贬斥为"夷""戎狄""虏""胡"等少数族裔;另一方面因胡人异于汉人的奇特外貌将之视为"祥瑞",与瑞兽一起受到民众的崇奉。胡人被赋予某种超越现实的神灵属性,以神仙的身份跻身于仙界,体现了汉代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杨勇 《文献》2021,(1):78-84
"分"是汉代度量衡单位之一,使用极为普遍。从出土材料来看,"分"还是病方中主要的度量单位之一。作为单味药物计量单位的"分",表示的是重量,而不是等份之意。所谓汉代"两"以下无"钱"与"分"之说并无依据,将出土病方中的"分"均理解为等份之意是极大的误读。出土病方中"两""钱""分"等衡重单位并存,相互之间存在着换算关系,当与汉代通行的衡制一致。  相似文献   

11.
扬州甘泉山出土东汉刘元台买地砖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5年,扬州甘泉山以南、老虎墩以西的地方,发现一座汉代砖室墓,出土了一件东汉熹平五年刘元台买地砖券,一件小灰陶罐(可能是陶灶上的)和一面"长宜子孙"铜镜。砖券,外为七角柱形,内中空圆形,断成五截,可复原。券残长40、孔径1.2厘米。券有七面,每面宽约1.9厘米不等,每面刻隶体券文(填殊)各一行,一至六行为十六字,第七行为六字,总计为一百○二字(图一、  相似文献   

12.
正有潘璧《绣余刻画图》漆盒。砚底铭:"绵绵瓜瓞。庚子七月篆于绿玉书屋。轮川在峨。"后刻"轮川"姓氏印款,并"长林""子子孙孙"闲文印款。砚取上品端石,精心雕镂。以大瓜为体,浅挖成堂。尾琢瓜棱从简,额覆瓜叶以繁,并镂雕过池瓜蒂。侧叶底出螭龙,乃美好吉祥意。瓜叶过墙出砚背,又垂一小瓜,古称瓞。图式典出《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句,寓子孙绵长。惟款识及名章形制皆日人习气。或为轮川于庚子时(1900)吴门定制,十载后归于  相似文献   

13.
东牌楼出土的几枚东汉末年"户籍简"载有"算卒"之语,整理者认为是汉代"算赋之一种";但汉代史籍中均不见"算卒"的固定称谓,此"算卒"当是指"算"(算赋)、"卒"(兵役)两种赋役名目。这几枚"户籍简"与里耶所出秦代户版、走马楼孙吴户籍简的形制、格式均不相同,既非乡户籍,亦非县户籍复本。根据汉代的造籍程序,从其所载内容均为"笃癃""九十复""甲卒"等特定名目看,东牌楼这几枚简应该就是临湘县案比民户的专门簿籍。  相似文献   

14.
汉印中有些文字由于和常见写法不同而被误释。本文结合秦汉篆隶文字资料,对四方汉印中过去被误释的"膂""华""犊""野"四字进行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15.
有辽一代,在诸多手工业及建筑行业中,均有大量的工匠存在。出土石刻文字表明,辽朝工匠的类别,除了人数较多的"木匠""石匠"外,还有诸如"砌匠""铁匠""瓦匠""锻匠""贴金匠""画匠"等等。辽朝政府对工匠的管理至少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各类工匠"作头"管理,二是建筑行业各部门"提点""勾当"类官员管理,三是手工业大类行业"使""都监"等官员管理。少量石刻文字资料显示,辽朝初年应仿唐制,中央设有"将作监"等管理全国手工业及建筑行业的职能机构。但其是否确凿,还需深入发掘石刻文字及传世文献资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四夷服"镜铭是汉代镜铭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以七言为主的有"四夷服"字样或表达四夷来服含义的铜镜铭文。"四夷服"镜铭出现于王莽时期,兴盛于东汉时期,其出现、兴盛的原因分别与王莽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东汉儒学有密切关系。"四夷服"镜铭的内容包含了汉代人希望四夷归服、国家太平,父母双亲长享昌乐、夫妻恩爱、子孙绵延不绝,寿如金石、富贵昌乐、官位尊显的幸福追求。汉代人的这种幸福观包含了国家、家庭、个人三个方面,是一种爱己、爱人、利天下观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苌丽娟 《文献》2021,(1):151-165
民族地区民间写本文献中的"数目"类词语存在多种特殊标记方式。这种特殊标记法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书写符号""及筹算数码的使用上,其次体现在合文、连笔、省略、羡馀四种特殊书写形式所造成的文字单位不确定性、字词关系的非一一对应性。本文以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苗侗村寨各类文书为研究中心,辅以同时期的瑶族、仫佬族、白族等民族地区民间汉文写本资料。结合典型文例,对清水江文书"数目"类词语的特殊标记方式进行解读,同时对特殊标记法产生原因略作剖析,以期为写本文献的正确释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汉代张骞"凿空",如今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上,使节、官吏、商旅、将士、僧侣乃至"流人",东往西来,相继不绝。而自明代洪武五年(1372)冯胜大将军选址嘉峪塬西麓,"始置关为极边之防",嘉峪关即成为河西走廊的军事要塞,也成为连接中西交通的咽喉。无论什么身份,何种缘由,行经关城的文人雅士总要驻足回首,雪泥鸿爪,留下生动的文字记录。自明以降,尤其到清朝和民国时期,以"行程记""考察记""记""录""行""历程""行记""游记"等形式写成的记实之作,多达数十种。这些"行纪"往往诗文并茂,记录与歌吟相映成趣,在真实记录历史沿革、关隘地理的同时,生动描绘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军事形胜等路途"所闻所见"。经嘉峪关而创作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著名的如明代陈诚《宿嘉峪关》、杨一清《嘉峪关》、清代洪亮吉《入嘉峪关》、裴景福《登嘉峪关》等,但他们的歌吟正因其亲历登览而显得弥足珍贵。这些书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新见的北大汉简的字体进行考察,考虑到其书写年代,结合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武威汉简等文字材料,总结出汉字在汉代的演变情况,指出汉代大量抄书是使汉字字体由甲骨文金文的竖长形演变为汉代隶书的横扁形字体重要因素。又结合汉代史实,探讨了"闾里书师"在汉代正字活动中起到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两汉思想史,多是以思想家为轴线的思想史,约等于是思想家的谱系。思想史写法如果转变为以思想为轴线的思想史,或谓观念思想史、概念思想史、问题思想史,则将是真正的思想的历史而不再是思想家的历史。借用数据库方法,通过关键词语的统计分析,研究两汉时期的观念史是可行的,这种研究将会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思考。"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说法不完全符合汉代社会实际,孝不是汉代社会伦理体系中最核心的词语;汉代是一个重义守信的时代,信义观念的重要性大于孝观念;财富观念、社会公正观念、法观念,都是汉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观念。数据统计方法介入汉代观念史研究,将会使思想史研究的触觉,真正地延伸到整体性的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