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永喜 《神州民俗》2009,(11):36-38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中,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下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喜庆吉祥,福寿平安,是我们民族千古永恒的热望和追求。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于积极向上意义和内容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平安和财富的积极心理的外在反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吉祥有着多彩的  相似文献   

3.
周晶 《黑龙江史志》2013,(23):139-139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就是兆示、预祝一切福善有利之事。自古莲花就被视为吉祥之花,其娇艳的花资和圣洁的品格,代表了爱情的纯真,象征了佛教的神圣净洁,其清雅至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被世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4.
正福文化是中国民俗吉祥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精神家园和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有学者归纳,中国民俗吉祥文化包括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十大方面的内容。《诗经·小雅·瞻彼洛矣》说":凡言福者,大庆之辞。"福文化就是吉祥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民俗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应重视吉祥文化习俗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祥文化现象由于缺乏研究和倡导 ,在首届新编地方志书中往往给忽略了。笔者看过一些市县志的民俗篇章 ,仅个别的设了专门章节记述取吉习俗。如黑龙江《呼兰县志》的《风俗篇》第五章为《祥瑞禁忌》 ,其中《祥瑞》一节记县民崇尚吉祥的种种习俗 ,如以“龙凤呈祥”祈福 ,尊崇“四灵”(麒麟、凤凰、龙、龟 ) ,八宝 (和合、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 )作图 ,讨口彩和以数字表示吉祥等。许多市县志则是在记述民俗事象时随记吉祥文化现象。再如泉州市《鲤城区志》卷三十三《民俗》 ,在记述风味饮食中的礼仪食品时记 :“泉州民俗婚丧喜…  相似文献   

6.
<正>羊,在六畜中性情最温善,被看作吉祥的象征,《说文解字》说:"羊,祥也。""祥,福也。"《考工记》说:"羊,祥也,善也。"古代"羊"与"祥"同,故羊者,善也。羊年,依俗之说当为祥和之年。羊年降临,吉祥如意。羊象征吉祥、幸福、美好。在羊的多种含义中,羊是吉祥之征,尤堪注意。这种观念来源非常古远,影响地区辽阔。青铜时代伊始,羊的艺术造型便时有出现。目前最早见到的青铜羊造型出土于甘肃省玉门火烧沟的四坝文化,火烧沟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头,相当于夏代后期,是青铜时代的最初阶段。出土的四羊青铜权杖,高8.5厘米,宽7.2厘米。颈部饰四圈凸棱,腹部外鼓,中部偏下对称铸有4个盘角的羊头形饰,杖头如梨形,是一件十分罕见的珍品。  相似文献   

7.
汉画祥瑞龙     
龙经过几千年的传演,到汉代,已经成为最为吉祥的动物之一.龙表现在汉画中,有应龙、青龙、黄龙等,它们象征着皇权和君德吉祥,同时还有辟邪驱灾的吉祥寓意,又是求雨的符瑞和好道者驾驭成仙的工具.汉代的龙瑞对中华民族的吉祥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吉语文字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几千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大量以福、禄、寿、喜、吉、大吉、万寿无疆等吉语文字作为装饰的纹样,使用在器物和服饰上,它们或是单独成组,或是将吉祥文字与吉祥图像相结合,通过字形的巧妙变化,是文字与图像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图像既是字又是图,  相似文献   

9.
<正>羊自古便是与华夏先民朝夕相处的好伙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羊,祥也。"吉祥的礼俗中常用羊做牲,羊也因此而成为吉祥、福祉的象征。中国古代甲骨文中象征美好的"美"字,就是呈头顶大角的羊形。同时在中国民俗中,"吉祥"更是多被写作"吉羊"。马踏飞燕去,转眼又到了中国农历的乙未生肖羊年,为此笔者特择选世界各地馆藏的中国古代名家羊画若干,略作分析,在弘扬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游春图》"是数百年来颇负盛名的一幅古代绘画,著录于元周密《云烟过眼录》、明文嘉《严氏书画记》、詹景凤《玄览编》、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和《石渠宝笈续编》等重要书画著录书籍中。在画前隔水上有宋赵佶(徽宗)題"展子虔游春图"六字。八百年来这幅画历经宋赵佶、贾似道,元仁宗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明严嵩、严世蕃父子、韩世能、韩朝延父子,清安岐、弘历(乾隆帝)等人递藏。用  相似文献   

11.
骆菲菲 《收藏家》2022,(6):65-68
<正>“福、禄、寿、喜”是天界分别掌管降福施祥、功名利禄、寿命、吉祥的四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用来表示幸福、美满、和乐、吉祥的词语。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人们通过谐音、象征、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来自现实和幻想的主题,如仙禽瑞兽、祥花瑞草、历史典故等,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祷,对平安欢乐的向往,对良辰佳节的庆祝,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张莹李理 《收藏家》2020,(10):51-60
《诗经》有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说中华民族的先民出自瓜瓞,世代延绵,繁衍后代。自古葫芦就被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并逐渐演变成为葫芦文化,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福禄",是吉祥福禄的象征;又因其多子,被视为多子多孙。  相似文献   

13.
乔家大院是吉祥文化的综合体,也是研究分析晋中地区传统民居吉祥文化的重要样本。乔家大院的吉祥文化既有北方常见类型,又有流传于当地的民间习俗,它们隐显于大院的院落布局、房屋营造、建筑装饰、陈设布置、修建仪式等各个方面,承载着宅院主人趋吉避害、祈福求祥的愿景和期望。  相似文献   

14.
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2013,(8):54-56,63
<正>"祈福"是指祈求神明降福或建立道场,祈求福祉及还愿之事。《说文解字》解释"祈,求福也";福,祐也。祈福就是追求幸福,求神灵保佑;同时也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祈福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祈福文化同吉祥文化一样,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祈福活动对创造美好家园,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熟悉祈福文化,对推动和加强续编地方志关于民俗文化的记述大  相似文献   

15.
彦杰 《中华遗产》2020,(5):150-153
穿耳原是贱者事?《庄子》里有一句话:“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意思是,侍奉天子的人,不剪指甲,不打耳洞。何故?初唐道家学者成玄英注释说,这是因为穿耳剪爪“恐伤其形”。换句话说,打了耳洞的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没有资格伺候天子。明代学者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得更明白:“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啥?好不容易忍着剧痛在耳朵上打了洞,却不是为了美,反而变成了“贱者之事”?  相似文献   

16.
秦有《发征律》,《发征律》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员及物资的调动管理。狭义上,《发征律》的内容包含徭、戍及物资调拨等与调发征行相关的事务;广义上,还涉及"徙属""宿直"过程中人员调动问题的处理。秦代《发征律》与《徭律》《戍律》的内容各有主旨,互为补充,三者为并列关系。汉初《兴律》的生成是围绕"兴"的内涵,在原有若干单行行政法和民法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秦汉时期"集类为篇,结事为章"的法律编纂手段,从技术层面构建了律令篇章的"二级分类"。"二级分类"是秦汉律令编纂者在立法过程中力求法律的完备与细密,由技术导致的结果,且在现今出土的律令文献中得到证实,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7.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其历史悠久,内容浩繁,要想彻底廓清其源流,理顺其谱系,却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我国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基于强烈的民族感情,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出发,经数十载的资料积累和笔墨耕耘,继《楚源流史》、《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东夷源流史》后,又推出了《炎黄源流史》这部鸿篇巨帙,洋洋洒洒,林林总总,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一大贡  相似文献   

18.
<正>当传统非遗邂逅当代艺术,如何研发出秉承传统并适应当代生活习惯与文化需求的生产性保护工作模式和项目炒"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8月的恭王府像往日一样,笑迎天下宾客。拥挤的人群中,你会发现很多穿着个性、造型迥异的年轻人,吸引这批人前来参观的便是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三大板块,建构《白蛇传》"古本"与"今相"的多重关联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相似文献   

19.
莱西丁鼎君,朴雅士也。历就曲阜、南京诸校学,高材勤学,该博多方。后从金景芳先生游,专志三《礼》,卓然有成。尝撰《〈仪礼·丧服〉考论》,物彻疏明,剀切得体要,有称于学林间。近复取宋聂氏《三礼图》为之校释。书成,示而征序,乃述之曰:  相似文献   

20.
话说督亢     
方嘉 《文史精华》2013,(4):63-64
"图穷匕见"是人们非常熟悉、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处"荆轲刺秦王",也是人所共知而且津津乐道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道:"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刘向编订《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应先见于《战国策》中所收录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