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出品:北京时尚经典艺术交流中心主办:文物鉴定与鉴赏时尚经典艺术馆展览时间:2015年11月7日(周六上午10:00)山东省青州市中晨美术馆张改琴书法集小序沈鹏评价女书法家的作品,往往有两种视角。一是认为娟秀婀娜合乎女性特征;再是认为雄强刚毅显示男子气更可贵。我却以为大可不必作如是观。书法写各人性情,又只反映性情某个侧面,融入作品之中。所以"书如其人"要解释得正确深刻不那么容易。无论男女又无论何种风格,作品只有优劣高下之分,一般说不在风格,更不以性别局限。记得鲁迅谈到翻译外国人名姓时说"周家女子不姓绸"。  相似文献   

2.
包山楚简133中有一"(畏阝)"字。"(畏阝)"字究竟当如何解读,学界有不同看法,或释为楚威王之"威"字,或训为秭归之"归"字。旁征文献典籍与出土材料,"(畏阝)"字无疑是一地名,为楚国(畏阝)邑,属楚国宛郡下辖地区,或与清华简《楚居》篇所见"(畏阝)山"有关,其地望在楚国方城外、"(畏阝)山"(在今河南新郑、密县一线)下的某地。  相似文献   

3.
先生王林坤,字甘木,1942年生于河南沈丘。"板桥体"书法名家。幼时追随板桥体书法大家何仰羲先生,后研悟弘一法师,经年不懈,书艺精进,声名远播,其书拙实秀润,凝厚飘逸,奔放阔达,得到业界广泛肯定,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亦对其不吝赞誉。  相似文献   

4.
《书与画》杂志2001年第4、5、6期连续发表了沃兴华先生三篇章。其内容姑且不论。所附的7幅字(真不敢称其为书法,因其无“法”)像是一个懒散的人在瞌困时写出来的,整个儿散了架,不但不能使我产生美感,反使我感到恶心。这是有生以来看过的最丑的字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沃先生为什么要堂而皇之地展示这样奇丑的字呢?难道他连“字如其人”、“书如其人”的古训都不知道?!难道他走  相似文献   

5.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也随之从书本上消失。过去认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简称《印书法》)中的"界行",就是明清活字印本上的"行格界线"。近期,笔者重新审视西夏文佛经《本续》,对将其定为木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是"隔行竹片印痕"的认识有所领悟:《造活字印书法》中的"界行",与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明清活字本"行格界线"不同,它是不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王祯《印书法》"界行"进行了论证:1.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概念不同;2.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性质不同;3.它与金简《程式》"套格"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六堡茶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喜欢,很多茶友特别是北方茶友对这个"堡"字颇有疑问:何为"六堡"?"六堡"之堡何意?"六堡"这个堡字该怎么念?有人认为这个"堡"为军事防守构筑之城堡,有人认为是土筑的小城或村镇,更有人认为是一个里程单位,或与"铺"通假,作驿站,念做"pù"(北方多用作地名)。据笔者考据,这些用法都不是六堡这个"堡"  相似文献   

7.
正宜兴的西氿、团氿、东氿,三氿相邻,彼此相通,呈东西串珠状。翻开新版和再版的汉语字(词)典,"氿"(jiǔ)的释义为:中国湖名,东氿、西氿、团氿,均在江苏宜兴。鉴此,宜兴的"氿"和宜兴的"紫砂陶"一样,独步天下,别无他处。然而何时称"氿"(jiǔ),何以称"氿"(ji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字(词)典中出现"氿"(jiǔ)字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收词语4300个)第十八篇《释水》中收录的"氿"读作  相似文献   

8.
“禺邗王”铭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多年前、河南辉县附近曾出土春秋末叶的一对青铜圆壶,壶盖外缘四周有铭文19字:禺邗王于黄池,为赵孟(广介)(介),邗王之惕(锡)金,台(以)为祠器.近代金文诸家对此壶铭文中的一些字考(?)不一,特别是对“禺邗王”之“禺”字释读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者认为“禺者吴也”(1).另者认为“禺当读为遇”.由于释读不同,故称此壶之名也不同.认为禺是吴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传世本《尚书·金縢》篇中,周公为求武王病愈而向先王祷告,当言及武王之名时,作"元孙某",伪孔传释曰:"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1)与此不同的是,《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及周公祈祷时并不避讳,作"元孙王发"(2)。对于这一差异,刘起釪先生也曾注意到,他在总结前人观点时说:《孔疏》:"郑玄云:‘讳之者,由成王读之也。’当谓成王开匮得书,王自读之,至此字改为‘某’,史官录为此篇,因逐成王所读而讳之。"江声、王鸣盛  相似文献   

10.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11.
正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该器体制雄伟,纹饰庄严,为国之重宝。鼎腹内壁铸有三字铭文"■",这三字又见于甲骨文。其中"■"可作"■""■"两种字形。罗振玉将"■"释为"司",并怀疑该字为"祠祀"之"祠"字(1),商承祚将"■"释作"祠",认为只是省了"示",与"祖"作"且"意同(2),郭沫若将"■"释作"司",认为乃假为"春祭曰祠"的"祠"(3)。以上三者将"■"释读为"司"或"祠"。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6,(11)
正《书法丛刊》2005年第3期上刊登了殷宪《近年所见北魏书迹二则》一文~([1]),第一则是《北魏石棺墨书"四耶耶骨"》,介绍了他于2002年在大同市所见的一方石棺盖上的墨书文字(图一),"棺盖为沙岩,高四○厘米,宽二八厘米,上下框四厘米,左右框三厘米。上有墨书六行,凡五七字,可确认者五四字"。为方便讨论,  相似文献   

13.
清代广西刻书的兴盛,还以家刻本、坊刻本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家刻本,又称家塾本、家宅本或书塾本,是指私人主持或出资校刊的图书,其目的是为满足私家读书、藏书之需要,并不以营利为本,偶尔出售也只收成本。家刻本的刻印者多是官僚、地主、富绅等家业殷实者。他们有的刻印家集,宣扬祖德,以示门第高贵;有的刻印乡邦文献,选辑邑文,以示地望之不凡;有的搜罗佚典秘本,校刻行世,以示学问之博雅;有的代官场名流刻书,以利名人荐举;还有更多的是为读书做学问而刻,为发表个人著述而刻,为收集师友著作而刻,  相似文献   

14.
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淮安出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波 《文物》1975,(10)
吴承恩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生于南京淮安府山阳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县。吴承恩以文学、书法著称,据说"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山阳县志》卷十二,《人物》)。他父亲吴锐的墓志铭《先府宾墓志铭》,也是由他"撰次并书篆"的。  相似文献   

15.
正学界多视东汉为"经学时代"。光、明、章三朝奖崇儒术、重用儒生,然安帝时却出现"博士倚席不讲""学舍颓敝,鞠为园蔬"(范晔:《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47页)的现象,其转变之大、变化之剧,值得学界深思。此前学界对东汉经学发展之兴衰及其原因有诸多研究,如:皮锡瑞从经学本身出发,认为"汉儒风之衰,由于经术不重",提出东汉衰亡"实自疏章句、尚浮华者启之"(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4页);陈寅恪从社  相似文献   

16.
<正>由张英、任万举、罗显清辑录的《吉林出土古代官印》(1)一书,卷末附有吉林各地馆藏私印68方,经审阅发现,释文、断代纰漏颇多;其中3印,笔者先后已作研讨(2),余下之印,尚需辨明是非。下揭编号228之印(图一),原书释作"岌阳"。此印左字无疑问,右字不确。原书释"岌",显然不明该字为先秦古文,而按小篆的字形结构作为比照,由此走入误区。此字上部从""形,实为"",甲骨文、金文皆有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尺牍(又称书札、手札、尺翰、尺笺、书柬等,即书信)因属私人之间的交流,且具有"或通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反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周作人《周作人书信·序信》,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第2页)的特点,遂成为考察、研究写信人与受信者之交往、关系、个性,以及所关涉之政治、社会、士风等的重要文献依据;而且,若写信人擅长书法,所用信笺考究,尤其是有专用信笺者,则其艺术价值尤为珍贵。就存世的尺牍来看,清代数量很多。  相似文献   

18.
师■鼎铭"困伯太师武"一句的"困(韋東)"二字,原文写法非常奇怪。裘锡圭先生释为"東(韋東)",读为"范围",认为是遵循、效法之意。本文同意把后一字释为"(韋東)",但把前一字改释为"困"。"困(韋東)"也是遵循、效法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2月,湖北省黄冈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汇纂的"明清《黄州府志》丛刊"(点校本)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全套7册,共计350余万字,根据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乾隆十四年(1749)、光绪十年(1884)《黄州府志》刻印本和宣统二年(1910)《黄州府志拾遗》铅印本点校整理编辑而成。全套丛书保留了原著的全部内容,对  相似文献   

20.
八大山人书法原迹传世不少,但是他的石刻拓本法帖,却未曾见。启功先生藏有八大山人书法拓本,承慨允惜现,始得与真迹并行研究。八大山人书法功力极深,他临过古人各家。有人说他的字"有晋唐风格"(《画征录》)。也有人说"有锺、王气",说他"书学瘗鹤铭"(《大瓢偶笔》)。还有人说他"行楷学大令、鲁公"(邵长蘅《八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