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出土的鎏金铜当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经1999年夏和2000年的两次抢救性发掘,共在墓室周围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33座,出土物达3000余件,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中.第9号陪葬坑为出行仪仗类,共发现7匹真马和10只大犬,在两匹马的头部各发现1件鎏金当卢,甚是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章丘洛庄编钟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6月,山东省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发现一座大型汉代墓葬。根据出土的封泥推测,汉墓的年代不会超出西汉早期吕国存在的阶段,即公元前187~前180年之间。墓主应为曾做过吕国国王的刘邦之妻侄吕台。目前已发掘36个大型祭祀陪葬坑,出土各种珍贵器物3000余件。其中14号陪葬坑出土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汉书·食货志》)的重要一项。进入文明时代后,服饰被用来区分等级、职业、民族、年龄和性别,并出现了服饰的审美价值日益上升的趋向。《白虎通·衣裳》中也说:"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络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相似文献   

4.
刘松林 《文博》2023,(4):54-62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1,(2)
正玉,以其细密的质地、鲜明的色泽,温润的质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器被赋予了广泛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开始制作和使用玉器。进入汉代,继承先秦儒家"贵玉"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夏晶  马照武 《大众考古》2022,(10):59-61+96
<正>仪征联营墓群位于江苏仪征刘集镇联营村谢庄组、赵营组及联合组一带的高地上,庙山汉墓西北1公里处,是一处西汉早期墓葬的密集埋葬区,与庙山汉墓关系密切。2018—201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该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西汉墓M59出土了一件形制比较特殊的西汉彩绘虎首形柄漆盒,为研究西汉时期漆器的纹饰、形制、工艺等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