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李  江胜  郭强  秋秋  左右 《旅游纵览》2011,(7):26-32
<正>闲逛澳门街头,细品葡式建筑风格"当音乐和传说都已沉默时,建筑却还在歌唱。"建筑,可能是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和整饬。澳门作为一个被葡萄牙统治110余年之久的中国地域,虽然已回归祖国10余年,但是一幢幢风格各异的经典建筑,依然矗立街头。澳门建筑随处体现了葡式建筑的风情,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和异国风情的文化景致。澳门建筑风情无处可比。  相似文献   

2.
澳门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东西文化交汇、中葡文化融汇,构成澳门海洋文化的一大特色。澳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文化特区",使澳门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双向辐射的特殊作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对澳门海洋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澳门海洋文化必将在新世纪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西方近代文化教育制度经澳门首先传入广东。1839年澳门马礼逊学堂建立。在其影响下,广东的官绅、商人开始在广东创办一些仿照西方教育制度的书院。同时,西方传教士们又将他们在广东了解到的中国学术文化,经澳门传回欧洲。其中包括汉语、儒学、中医学、文学、艺术等。  相似文献   

4.
朱宇聪 《神州》2013,(11):225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形成了一种"君子"的人格模式。梨花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艺术,在整个社会"君子人格"的模式影响下,其艺术中也渲染着"君子"之气。同时,它也是乐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艺术性质决定了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渲染社会伦理意识、促成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整个社会的大治大化。本文便从"君子人格"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角度切入,展现梨花大鼓在艺术内容方面具有的明显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7,(6)
正5月23日,当拍卖师最后一次在澳门渔人码头会议展览中心槌起槌落,预示着澳门中濠典藏首拍完美收官。澳门中濠典藏春拍为各界藏家倾心奉献的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古董珍玩专场、青铜器专场、佛教文物专场、古代石雕专场、古代玉器专场等八大专场600多件艺术臻品,最终斩获3.9亿多港元。中濠典藏总经理赵强用"平稳中有惊喜"概括了本次拍卖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资讯     
“澳门历史城区”入选世遗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7月15日—致同意,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体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建筑群及相关街区成为中国的第31处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也是今年中国申报的唯—的世界遗产项目,它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其中包括大三巴牌坊、妈阁庙、大炮台等超过20处的历史建筑。”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  相似文献   

7.
孙荣华 《收藏家》2007,(9):7-12
"伏舜文王、孔子之遗",昭示了中国古琴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多少年来已成为炎黄子孙和文人雅士的向往与推崇。古琴艺术作为中国本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关注,目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乔支 《文物世界》2015,(1):64-65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剖析博物馆馆藏文物与文化产品研发的关系。通过阐述"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旨在表达文物与文化产品在这种关系中,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利用了馆藏文物艺术等方面的价值;通过举例阐述"宣传与被宣传"的关系,意在反映文物与文化产品在这种关系中,文化产品从商业角度宣传了馆藏文物艺术等方面的价值;通过举例阐述"静态与动态"的关系,旨在展示馆藏文物在新技术带动下所呈现出的新面貌。这三种关系没有因果,也不分前后,互相补充,却也可单独存在于馆藏文物与文化产品之间。  相似文献   

9.
澳门圣方济各堂中挂有一幅"天后圣母像",是圣母形象"中国化"之体现,亦被视为中西宗教兼融的象征。纵观澳门中西宗教文明交流史,处于"守势"的中华文明与处于"攻势"的葡萄牙及天主教文明成为主角,并且呈现出政治权力语境下的角力与博弈。二者常有摩擦与冲突,但经由双方"包容、功利"的文化传统以及彼方"本土化"传教策略下对澳门传统信俗的借力,促成彼此友好对话与调和之可能,最终缔造了中西宗教在澳门"和而不同、是容非融"之格局。因此,"天后圣母像"应是在此格局下受"灰色地带"影响之产物,亦是寻求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区民众审美诉求与心理投射相互耦合之愿景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美术在经历了长期彷徨与困惑之后,文化先驱放眼世界,留学欧洲、日本学习西方绘画精神和教育体系,拉开了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帷幕。为寻求民族文化自信,现当代中国艺术开始中国绘画的民族化探索,在题材、表现语言及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探索如火如荼,取得了丰硕成果。敦煌莫高窟被发现以后,早期的敦煌艺术研究以临摹和保护为主,为现代中国绘画的敦煌风格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当代中国艺术家和甘肃省本土艺术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他们致力于艺术创作的敦煌风格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敦煌画派"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中国"岩彩画"的发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被国人认识和喜爱,为现代中国绘画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开创了新形式和新领域。在敦煌风格化探索和研究中,也存在许多误区和问题,当代艺术家对于敦煌艺术的研究不足,机械的学习和借鉴敦煌风格,不能很好地体现当前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艺术创作的敦煌风格化要紧密围绕着文化本体和其生存发展的地域特色进行,在众多艺术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敦煌艺术及"敦煌画派"的发展必将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1.
<正>"方寸之地"澳门,或许就代表了中西文明之间真正发生现实碰撞与融合的起始之处。在看似"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中,澳门潜存着400余年不同族群共处、多元文化并存的交汇磨合,研究价值巨大。这或许是今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澳门基金会等专门召集"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初衷。曲终人散,尽管"澳门学"的前景仍不明朗,而一本《澳门政治发展史》著作却史为大家所熟知了。  相似文献   

12.
<正>在平凡的生命里,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做了一份职业,这份职业被称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2007年,我又多了一个身份,有幸成为武汉市政协的一名委员,如今我担任武汉市政协委员已经有两届。在这近十年的武汉市政协委员经历中,我感受到武汉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尽自己的所能,努力促进武汉与澳门之间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我欣喜地看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澳门的孩子越来越  相似文献   

13.
亦朋 《收藏家》2004,(9):3-4
从1999年起,澳门艺术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连续五次合作,举办大型专题文物展览,向海内外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展览推出后,反应热烈,获得社会各界人士高度评价。今年9月,澳门民政总署属下的澳门艺术博物馆再次与故宫联手,并获得上海博物馆的鼎助,合办“至人无法——故宫、上博珍藏八大、石涛书画精品展”。  相似文献   

14.
2011年5月28日至30日,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暨澳门民政总署、澳门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逐波泛海——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陶瓷外销与物质文明扩散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两岸三地、东南亚、欧洲、美洲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9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研讨会在香港、澳门两地召开,包括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演讲厅进行的学术研讨活动(2813—29日上午),以及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澳门北湾出土外销瓷片展”开幕式.  相似文献   

15.
周筠 《纵横》1999,(12)
澳门寺庙经历了数百年,中华文明在澳门生根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色彩。 澳门寺庙的宗教划分 澳门的宗教信仰涵盖了道教、佛教和传统的民间信仰。 澳门最原始的民间传统信仰主要为对海神的崇拜。黑沙考古发现一件彩绘浪花圈足盘,盘足上镂有  相似文献   

16.
李士娟  白皕 《收藏家》2007,(2):13-18
澳门民政总署辖下澳门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澳门基金会、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澳门日报》合办之“永乐文渊─清代宫廷典籍文化艺术特展”,为故宫博物院首次在院外以宫廷典籍为中心的展览,藉以向观众展示其独具特色的装帧形式与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使观众领略清宫典籍文化的风貌。该展览于2006年12月15日下午在澳门艺术博物馆揭幕。  相似文献   

17.
自16世纪开始,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西方殖民势力向东方扩张,一方面,使东方国家成了它们侵略和掠夺的对象,给东方国家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日渐增强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澳门作为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租占的通商口岸,在沟通全球贸易,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特殊的枢纽与门户作用。一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骚扰之机,勾结中国海盗,混入澳门。之后,又利用武力和贿赂明朝地方官吏的手段,并借传教为名,租占了澳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8.
澳门历来属于中国,自16世纪中期一直被葡萄牙占领。澳门货币几经变化,可分三个阶段。一、“一地多币”混杂阶段: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葡萄牙殖民者霸占澳门。1905年葡方想在澳门统一行用葡币,但被中国居民抵制。当地百姓仍主要使用中国银锭、银元、制钱和铜元;另有包括葡币在内的多国金银币;澳门钱庄、银号也印发了本票式银票等。澳门经历了较长的“一地多币”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各国货币自由出入、自由兑换、没有外汇管制的格局。二、以带有葡萄牙国徽的澳门元为主的货币阶段:1902年葡萄牙大西洋银行在澳门设分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被其重视,中国古钱币文化艺术一直备受诸多学者关注。从中国古钱币历史发展、艺术之美到传承发展,都需经过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古钱币特征及文化艺术,提出具体想法,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金善 《南方文物》2010,(3):93-97,106
冷兵器时代,剑是防身和作战的一种短兵器,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帅"之美誉。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经过侠士的(武)术化、道教的神化与儒家的写意洗炼,剑器已不再是单纯的兵器和舞具,而被赋予了更多文化气质和中国特有的"侠义"崇拜,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位、心态、风度以及它所包含的哲学意境,在国人心中占据着远非其他兵器所能望其项背的崇高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剑(舞)文化。在华人世界里,崇剑、尚剑的流风习俗至今绵延不绝。剑的来历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表明远在我国的黄帝、蚩尤时期,就发明了剑器,但那只不过是剑的雏形罢了。史书和考古资料表明,剑器在商朝中后期已大致成形。西周初年,经过武王以"修文教"为目的的调整之后,剑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兵器属性,兼有了人文教化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兼备了健身、娱情和修养心性的体育功能。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铜剑最发达的时期。但在商至汉初的千余年间,剑作为步兵的基本武器活跃于战场上。晋、唐以后剑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代表权利和身份的礼器。但是,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佩剑不可随心所欲。据唐代徐坚等编篡的《初学记·武部·剑》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与剑器在古代逐渐发展和盛行的同时,剑舞也伴随着剑术的产生而出现了。它始于春秋,兴于唐宋。其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剑术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千百年来,演绎成了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龙行剑等诸多著名的剑术套路。其共同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轻快飘逸、矫健优美。极具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剑舞的发展与剑在战争中实用价值的降低和礼仪作用的提升有直接关系。汉初,剑逐渐被利于砍杀的刀所取代。一些将校官吏由佩剑改为佩刀。汉魏以后,佩剑的用途除了防身外,更多是用于作佩饰。西晋时,朝官上殿所佩带的剑,竟改为木制品,成为纯粹的装饰品、或者成为配有玉佩饰的身份标识。隋唐时期,剑器逐渐演变成了王权或者会所某些特权的象征,出现了广为民众传颂或旧戏曲里演绎的上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的"尚方宝剑"文化。北宋时期,宋太宗以剑舞之法来训练军士。南宋至元朝,从舞蹈意义上讲的剑舞基本上从艺术舞台上销声匿迹了。元人普遍带刀不带剑,自然也就谈不到剑舞了。明清时期,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这些剑法为后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新中国成立后,剑舞艺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戏曲艺术、杂技艺术中的剑舞之技大放异彩。而民族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更使古老的铸剑艺术纷纷再现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铸造了"香港回归剑"、"澳门回归剑"、"千年龙剑"、"中华第一剑"等,并将它们作为国礼赠送给相关国家和地区。最近,国威剑、法威剑、军威剑、奥威剑等,又被研制出来并分别赠送给人民大会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奥组委等。经过后人的努力,凝结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传统的剑文化不断地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剑器的文化内涵,就是正义、正气的象征,是我们民族文化——"龙"文化的集中体现,至今仍丰富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剑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华夏民族对世界历史文化的独特贡献,挖掘、整理和保护中国传统剑文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