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河南秦代考古(一)泌阳秦墓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由于国运短暂,河南地区的秦代考古发现较少。只是在近十年才取得一些进展。在泌阳官庄发掘的4座秦墓,均为土坑竖穴墓。唯 M3保存较好,平面为长方形,木椁四周上下有木炭层,木炭层外有青膏泥,墓口回填黄土,均经夯实。这种情况显然是受了楚地葬俗的影响。墓内两椁并列,平面呈Ⅱ形。椁下各纵置两根长方形垫木。椁内  相似文献   

2.
对南京西善桥六朝墓画像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年,南京西善桥大墓发掘出“七贤”与荣启期画像之后,曾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画家、学者、美术史家以及考古工作者分别于一九六一至一九八。年初的二十年间,在《人民日报》、《文物》杂志上发表了若干篇有关论述及专题研究论文,就其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棺椁葬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张占民先生《秦始皇陵地宫探秘》一文,很受启发,文中对秦始皇棺椁葬具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对《史记·秦始皇本纪》“下铜而致椁”和《水经注》“销椁取铜”的记载进行了新的释解。笔者认为对秦始皇棺椁葬具问题还是有商榷和论证的必要,草成此文,求教于方家。 棺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实证。商周时期的国君或奴隶主贵族的墓中,都发现有棺有椁,且随葬品丰富。商王的陵墓从形制到规格上都大得多,称为“亚字形墓”。但在一些平民和奴隶的  相似文献   

4.
何艳杰 《文物春秋》2003,(2):42-43,53
<正> 2001年3月28日的《中国文物报》报导,安阳小屯洹河南边花园庄东村发现商代贵族墓(M54)。墓葬年代定为殷墟二期偏晚阶段,墓长5.04米,宽约3.3米。内存二椁一棺,殉人15,殉狗15,出土570余件随葬品,其中青铜器200余件。据称,墓主为35岁左右的男性,应为商朝高级军事将领。在此墓中发现一件非常奇特的铜手形器,为前所未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7月岳麓书社出版了吴小强撰《秦简日书集释》一书 ,2 7万字。黄留珠、孙雍长分别写了序。这是一部充分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 ,融学术性与通俗性、科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秦简《日书》的现代汉语读本。1 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日书》和1 986年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日书》 ,都有甲、乙两种。早在 80年代 ,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对云梦秦简《日书》进行研究时就指出 :“日书因为带上日者神秘的色彩 ,向来被视为天书。”但饶先生又指出 :“如果掀开它的外衣 ,结合天文学史的知识 ,加以探索 ,便可发现它在远东古代占星术的研究上应该占有极重…  相似文献   

6.
在秦汉经济史中有关财政、税役这一领域 ,早年日本学术界的加藤繁、宫崎市定、浜口重国、吉田虎雄、平中苓次等教授曾作过研究 ,1 993年 ,山田胜芳先生出版《秦汉财政收入之研究》。可以说 ,这是日本战国、秦汉史学界比较重视的一个领域。近年来 ,随着睡虎地秦墓竹简等新出史料的显著增加 ,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更加丰富 ,日本静冈大学教授重近启树先生的新作《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一书的出版 ,使得这一领域又添一部难得的佳作。《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1 999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出版 ,全书由“序章”和七章以及二个“附论”组成。序章“秦汉的…  相似文献   

7.
去年十月底,常州市郊五星乡新农村饲养场挖沼气池时,发现一石椁墓。石椁长2.44、宽1.10米。上有三块方形石盖板,四周共有八块石墙板,分上下两层,上层高0.5米,下层高0.3米。石板厚约0.2米。椁内置一朱漆木棺,长2.04、头端宽0.54、脚端宽0.44、高0.61米。棺内随葬品少,仅在头部发现一银耳挖,一银葵花瓣形环饰,二把木梳,一残描金盒等。石椁头端外的土坑中有一黄绿釉陶罐,上盖二截断砖,罐内有一些未烧尽的木炭。棺内铜钱钱文为“嘉靖通宝”,故可确定此墓属明墓。  相似文献   

8.
告地策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丧葬文书,对这类出土文书,学术界曾先后称为“告地下文书”、“告墓牍”、“衣物券”、“文告牍”、“告地书”等。自黄盛璋提出“告地策”这一名称(《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称钱衡、告地策与历史地理问题》,《考古》1977年第1期),后来学者大多沿用。  相似文献   

9.
书画赏析     
王振中   《贵阳文史》2006,(2):F0003-F0003
记“欢乐星期五”《书法,原作长70公分,宽40公分》胜败不惊从容上阵牌前共论家国事输赢无意嬉笑出兵局后独怀故旧情应坤、黄锦、继周、聚沛、明忠和我,年龄相若,平均八十岁。均是四九年建国前后参加工作并在八十年代后退休。我六人曾在原省立贵阳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以来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画像砖墓中,出现了不少的琶琶图像。据目前笔者所知,主要有以下几处: 1914年日本学者著录的吉林安洞沟三室墓。墓内藻井中绘有“琵琶仙人”。该墓年代“大体相当于北魏时期……大体相当于五世纪以后。” 1944年在辽宁辽阳棒台子发现的一号墓。壁画中有两幅“奏琵琶”的画像。1955年发表的简报说该墓年代:“当在东汉晚期,也可能再稍晚一些,但不会晚的太远”。1984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史纲》上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4,(12)
<正>《文物》2011年第12期刊登了《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和《北魏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铭文》(以下简称《铭文》)两篇文章,介绍了新近发现的一座时代为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457年)的墓葬,为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但是,两文都根据石椁封门石上的铭文,将墓主定为尉迟定州,笔者认为这一结  相似文献   

12.
1982年2月,潜山县模范公社王湾大队庆丰生产队彭家岭发现西汉墓一座。墓呈长方形,长3、宽2.7米。棺外有椁,椁上有横木。棺周身髹朱漆,有榫卯。棺两侧有边厢,内有随葬器物。出土器物中有木质漆耳杯十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物》1981,(6)
1980年3月,新都县马家公社二大队第三生产队晒坝东北发现了一座木椁墓的北壁椁枋,随即由省博物馆和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清理工作。从3月14日开始至5月3日结束。一这是一座有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木椁墓。墓向正西。墓道也开在墓坑的西面,底  相似文献   

14.
一据《外国文学集刊·第二辑》中的一则报道:“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二日至二十日,在长春市召开了日本文学讨论会,并成立了日本文学研究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吉林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参加者有从全国各地来的八十余名专业人员和业余研究人员”。这则报道中还提到:“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论文有三十余篇,其中在现代文学方面有论及无产阶级作家宫岛  相似文献   

15.
李林 《文物世界》2007,(5):36-37
2000年夏秋之际,骄阳似火,山西乡宁县历史上第一次考古发掘正在嘉父山进行。这是一处春秋时期墓地,其中的4号墓葬具为一椁一棺,椁长3.53米,宽2.30米,高1.50米;棺长1.76米,宽0.50米,高0.74米。椁下两头各有横木,垫着木椁。男性墓主  相似文献   

16.
新都战国木椁墓与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2月,新都县马家公社发现了一座战国土坑木椁墓,这是一座大型的土坑木椁墓。此墓早年被盗,棺椁内的随葬品早已盗掘一空,难得的是这墓在木椁的垫木之下,发现了一个腰坑,坑内有随葬铜器一百八十八件。这座战国墓对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首先,我们认为这是一座战国时期比较典型的楚文化的墓葬。可以从葬制、出土遗物的组合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关于战国时期的棺椁制度,我们从楚墓  相似文献   

17.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于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迄今已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它作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二十年来的《日书》研究成果作一简略的回顾和评价。一、睡虎地秦...  相似文献   

18.
1983年发现的广州象岗南越王墓,是中国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该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引起了南越国历史文物研究的热潮,其墓主问题也一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西汉南越王墓》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之后,学术界基本确认墓主赵昧为南越国第二代王,即《史记》、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县博物馆联合发掘了黄冈地区黄冈县黄州龙王山砖厂取土揭露的一座战国墓葬。墓葬位于砖厂北部山坡的顶端,带有斜坡墓道,墓向为北偏东68°。墓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四壁向内倾斜,墓口长6.10米、宽5.70米、深5.68米;墓底长3.56米、宽2.72米;墓道长7.60米。填土上部为掺杂白膏泥的呈红色或黄褐色的五花土,椁室上部和四周填塞青膏泥。葬具为单棺单椁。椁室长3.O4米、宽2.17米、深1.03米,由椁盖板、挡板、壁板、底板组成。在椁内有纵横两根  相似文献   

20.
1984年3月,连云港市孔望山吴窑一队发现汉墓。汉墓位于孔望山西坡,这一带的秦汉墓葬群曾在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发掘过西汉侍其繇墓和西汉霍贺墓以及网(?)庄汉木椁墓等墓葬(图一),这次发现的汉墓共三座,依清理顺序,编号为LKM1、LKM2、LKM3。 M1: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坑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2.8米。椁顶板用不规则的楸木劈制而成,排列参差不齐,长的是2.7米,短的是2.6米,共12块,东西向置于棺、厢之上。墓分为两棺,两厢,这种合葬墓的形式在连云港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在清理棺、厢内时,发现底部积有厚约5厘米的草灰,无骨骼痕迹(图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