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相比,突出特色是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区满族风格,是中国宫殿建筑传统在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中运用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满族社会特征和生活习俗。位于东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筑组群,始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当年,是整个宫殿中形成年代最早,最具满族早期政权特色的建筑。以清宁宫为典型代表的帝后寝宫沿用着满族传统住宅的建筑特点和使用功能,在主要建筑的分布和造型装饰方面也鲜明地反映着当时满族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
沈阳清故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继承人皇太极建造的宫殿。在全国现存的宫殿建筑群中,唯一可与北京故宫相媲美。且因其为满族统治者所创建,故又以它独具的民族特色而弛名中外。 早在一六二五年前,努尔哈亦便遣人于沈阳城北原明建“镇边门”(即俗呼“九门”)处草创“taidzui tehe gung”,即“太祖居住之宫”。和时称“amba yamun”(即大衙门),也就是大政殿和十王亭(亦称八旗亭)一廓建筑。一六二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春三月,努尔哈赤迫于当时后全国所处“四境逼处”的恶劣形势,匆忙率领八旗官兵及其眷  相似文献   

3.
文溯阁与《四库全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清原 《文献》2002,(3):147-159
位于东北沈阳的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其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果断决定由辽阳东京城迁都沈阳,营建宫室,使沈阳成为东北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之中心,从而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沈阳故宫大政殿,在后金改建新国号“大清”时(1636),正式定名“笃恭殿”。这个名字的寓意、原语多年来颇费猜测。本稿使用满文、蒙古文的当时记载,得知其满文名字当时是amba dasan i yamun(大政殿),蒙古文名字是yeke ■iγulγan u yamun(大聚会殿),仅汉文名字叫“笃恭殿”。大约乾隆年间,汉文名称重又回到跟满文名字一致上来,叫大政殿,但这时满文名字又改写为amba dasani deyen,直到如今。  相似文献   

5.
沈阳故宫的建筑分三期,即努尔哈赤时期的东路建筑:大政殿和十王亭,皇太极时期的中路建筑:台上五宫和崇政殿、大清门、文德坊、武功坊,乾隆时期的西路建筑:戏台、文溯阁及东西所、太庙等。从这三期建筑中,可以看到清入关前后沈阳故宫建筑风格上的变化,体现在单体建筑门和外檐装修门上,与汉文化传统宫殿中的各种门不同,满族建筑风俗表现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风格独特。沈阳故宫的门,既可见到满族建筑风俗的痕迹,又能领略到传统宫殿的风貌,是满汉民族文化结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洪炜 《中国钱币》2013,(3):31-31,I0007-I0009
天命通宝钱为清军入关前所铸。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寓意受命于天。1621年迁都辽阳后开始正式铸天命通宝钱。当时的后金民众仍处于以物相易状态,所铸天命钱基本都未流通。后金将士出于对努尔哈赤的崇拜,多将其随身佩戴以求平安,所以后金铸钱政治寓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拓摄 《文史月刊》2005,(5):F002-F002
拥有古建筑百余座、五百余间的沈阳故宫占地达6万平方米。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所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初皇帝举行朝会、颁诏、继位等大典和各种重大国事活动的地方。大政殿汇集了满、汉、蒙、藏的建筑艺术,称作八旗亭的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议政之所。中路为皇太极时期大内宫阙。有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其侧为乾隆时增建的行宫和太庙。西路为乾隆年问所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戏台等。这一建筑群,是我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阙之一,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努尔哈赤为首的政权,不是一激而就一朝一夕就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其名称也是一变再变,先后有“女直国”、“建州国”、“女真国”、“诸申国”、“金国”等称号,最后在1616年至1619年的四年间正式确定为“后金”。1616年是努尔哈赤政权发展史上的分界点,是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的一年。在这之前,这个政权虽被称为“国”,但就其实质而言,只不过是明廷治下的、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少数民族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单位而已——地方民族政权。并不是政治、经济、外交独立的“国家”。努尔哈赤与明廷保持着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9.
滕瑶 《满族研究》2002,(2):37-44
在明清政权交替之际,后金对明王朝形成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全面割据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公开的政治、军事生死较量的背后,经济较量是决定后金政权命运的关键。本主要是论证东北边区经济,在失去中原经济依托时,努尔哈赤父子,在经济失衡的情况下,怎样为了弥补经济发展不足,解决社会成员生活困难,从而进一步为统一中原奠定物质基础方面,推行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外贸经济政策,并获得经济效益,用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中原经济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9年,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死后,他继承了后金汗位,成为后金政权的第二代统治者。一六三六年,为避历史上宋、金交恶之嫌,在盛京宫殿即沈阳故宫内,颁布了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元崇德的上谕,于是,皇太极也就从后金汗国的汗王一变而为大清的皇帝了。  相似文献   

11.
王霞 《南方文物》2011,(2):145-148
赫图阿拉是努尔哈赤和后金政权最初期的首都,女真人的崛起和后金政权的建立在十七世纪早期不仅影响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而且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所以赫图阿拉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也具有一定而且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通过多次征战统一了东北女真各族,此后,经过一系列内部整顿建立起后金政权,随着势力不断强大,他又将矛头指向明朝,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大获全胜,巨大的野心驱使他又发起了宁远之战,但此次战役,由于袁崇焕等将领婴城固守,刺血誓师,后金部队遭受严重创伤,战后他一蹶不起,1626年八月于沈阳逝世。同年,皇太极即位,他在位期间一方面继续执行努尔哈赤的扩张战略,另一方面又在不断要求与明议和。后金与明议和高潮共达三次,但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擅长贸易.努尔哈赤极其重视发展商业贸易,积累财富,为建立满族政权奠定了物质基础.满族政权建立之后,努尔哈赤发展国内商业贸易,满族经济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但努尔哈赤用极端的手段干预商业贸易,对广大汉族来说,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是历史的倒退.皇太极继承皇位后,重视国内贸易同时,积极发展与周边朝鲜、野人女真、汉族、蒙古贸易往来.通过与朝鲜贸易,转嫁了国内经济危机;与明张家口贸易.不仅换回大量的物资,而且打开进入中原的通道;与蒙古贸易,间接换回中原的物质;与皮岛和野人女真贸易,增强了后金有生力量,并为后金进攻明朝剪除后患.皇太极从贸易中换回大量物资,拉拢了满、蒙、汉上层贵族,通过贸易达到他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目的,为满族政权的巩固、进军中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努尔哈赤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满族人民引以为荣的民族英雄。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他进行过研究。本文拟对他统一女真,治理后金的措施及其作用做一论述。 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锐意进取 努尔哈赤终生奋斗不息,仅仅几十年中,使女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宏观而言,他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女真统一,二是后金政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努尔哈赤继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明军进人辽沈地区,建立了后金政权,成为清朝的奠基者。后金迁都沈阳,应该说是努尔哈赤的英明之举,这不仅加速了满族封建化的进程,而且更有利于日后的入关,一统天下。但迁都沈阳后,努尔哈赤一方面使进入辽沈地区的满族人丁继续过着"耕战二事,未尝偏废"的生活,另一方面,强制推行"编庄"政策,将各地汉民分给满洲各级官吏奴役,使大批的汉民纷为农奴或奴隶。又对进入辽沈地区的满、蒙、汉各族人民进行"鉴别",凡是尼湛旧部、明朝好细和反对后金统治的人,杀无赦。这种高压政策,激化…  相似文献   

16.
姚斌 《满族研究》2001,(3):53-55
明朝鉴于努尔哈赤攻取抚顺,节节胜利,决定于明万历47年(1619年)2月率大军分东、南、北、中四路向努尔哈赤后金政权所在地赫图阿拉发起进攻。本介绍了由明将刘綎率领的东路军在今宽甸境内与后金兵作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盛京皇宫这一皇家宫殿建筑群,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盛京皇宫整体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大政殿与十王亭为布局,科学地运用几何透视原理,是后金时期建筑美学的重要成就,属于盛京皇宫早期建筑,带有浓郁的满、蒙、藏化融合特点。“中路”建筑与之相适应。“西部”建筑为雍正年以后增建,突出了汉化“四合院”特点,反映了满汉化融合。整个盛京皇宫与紫禁城宫殿建筑相比,体现了满族特殊的历史及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女真人社会中使用铁器由来以久,早在肃慎时期即已有之,经过辽金到明末,铁器已有相当发展,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为了扩大农业生产,加强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开始使用工匠,大批量生产铁器,推动了女真社会经济在军中发展,所以,明王朝和朝鲜开始采取对女真人铁制品供应与交换的限制政策,到后金明末公开宣战时,完全停止,但后金政权通过战争掠夺及自己生产,已经基本上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盛京是努尔哈赤在沈阳开创的一代都城,经其子皇太极的续建,不但成为后金为都二十载、白山黑水尽为其有的经济中心,而且是清之发源地,从此移鼎北京,号令中原一统天下,努尔哈赤在与明较量的相互彼此消长之际,能适时准确地把握住瞬息万变的时机,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毅然作出迁都沈阳的决定,在历史上可谓明智而迅速的选择,英明而果断的举措。它不仅是后金开国史的重要转机,而且给沈阳城市发展史带来重要转变。然而。史学界在对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论述中,论述过程者多,究其原因,则多以实录中“沈阳四通八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朝历史的研究中,习惯上把女真(满族)的兴起至清军入关前这段历史称为清朝前史,而这一历史时段又被称作"清朝前期".16世纪下半叶,女真族在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后金政权.由于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治抱负的驱使,以及对明军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与日俱增的财富与雄心壮志,致使后金的创立者努尔哈赤及其继任者清太宗皇太极把战略发展的重点,逐渐南移到浑河上游、下游和太子河下游流域,并在这一地区先后营建了三座京城,即兴京、东京、盛京,并两度迁都,即1621年从兴京赫图阿拉迁都东京辽阳城,1625年从东京辽阳城迁都沈阳盛京城.这一迁都的壮举,实为女真人变家为国,变部为族的历史过程的缩影.本文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有关研究成果,对清朝前期在辽东地区建立的三座京城--兴京赫图阿拉城、东京辽阳城以及盛京沈阳进行初步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