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静琦 《神州》2012,(23):24-25,27
当代学者将曹植之诗赋分为前后二期,以文帝即位为界,言其文章由前期之高昂转为后期之失落。然细细品读,便觉此说存误。曹植之文赋,其神思,意韵,实乃一脉相承。若简论之,其气乃"豪侠"也。拙文将立足于其"豪侠"之文气,并结合其主要诗文而详论之,以正前人之诸谬。此外,论述中,将引《白马篇》、《箜篌引》等诗作,其真实创作年代,亦将详论。  相似文献   

2.
前贵州文史馆邀请余著《黎庶昌传》,不才曾力求简约精选,攀领提纲,以图叙其坚苦卓绝、百折不回之志趣,窃以为庶昌岩穴之士,山野之民,而具人饥己饥,澄清天下之志,内忧朝廷之愚昧保守,外凛列强刀记鱼肉之心,虽其生平之志未得伸,然在西潮东渐之最初刹那,即能有此良机深入堂奥,旷观明察,著于竹帛,期发后世之深切反省,此匪特我黔之荣光,抑亦近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之先贤也。近读其所辑《西洋杂志》,其中包罗丰厚,观察入微,刻划细腻,把握要领。其理解力之强,用心之细,令人叹服。书所载虽非全部出于手笔,同寅作品之编入者,…  相似文献   

3.
1937年芦沟桥“七七”事变即将爆发的前两个月,南京已被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所笼罩。五月七日,南京《大公报》、《新民报》、《南京日报》、《华报》等各报同时登载一条特大新闻。其中,《新民报》特号黑体字的通栏标题最为醒目:——“向国人作尸谏阮则文遗书敬望国人一致抗日”原文摘录;“忧愤国事自沉玄武湖的贵州县长阮则文,此次之死,其情之哀痛,其用意之深厚,足以感动国人之爱国情绪而袁矜者。本报已获得其遗书,现其内容,固不仅其书法之佳,词句之美,其爱国精神之伟大,已全部溢于纸面,而其对于身后之准备尤为周到,可…  相似文献   

4.
今按:全部屈赋主题在“眷怀祖国,系心怀王”。体现于有冷静之观察与分析,有炽热之愤怒与控诉,有驰骋高空之愿望,有自我毁灭之悲哀,胥于《离骚》一篇见之,此为比较晚出而最完美最成功之代表作。其他作品构思遣词,或不免重见叠出,要不外于“重著以自明”,则作者已自揭出之。读者或但见其重复总杂,便疑其为伪作,实未为知言。盖不深知其作者有矛盾苦闷之情绪,有错综复杂之思维,而有往复低回之咏叹,却彻头彻尾贯串一种声音发自其真诚深挚之激情,与夫伟大崇高之人格,非他人可得而伪也。章指:  相似文献   

5.
读书记闻     
近年来,由于工作强度和深度日增,颇感读书太少,学识浅陋。如何读书,心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于是便翻阅前人的书,想找一点有可资借鉴的读书经验。《国语·楚语》记楚庄王太子学习的事,楚大夫申叔时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前题为阳明师友之教及其思想论述,壹在由师友的进路,探讨阳明学的渊源,之后再进入其学的核心脉络,是即顺其本源,得其慧旨之谓,探讨其师友之教及阳明良知和致良知教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先生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修杰 《沧桑》2009,(3):226-227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小说史专著,其思想之深刻,论述之精辟,分类综合之准确,属辞造句之典雅,方法运用之独到至今令人叹赏。本文主要以鲁迅的研究方法之一比较文学为例,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惟光绪十有二年四月甲申,四川总督平远丁公葬于位,於戏,哀哉!凡圣哲之功德,必自视其欲然,郁郁其才而有余,犹得志之或难。窃微生之逢辰,交当代之英贤。极横流而既康,竭菁华而遂褰。惟伊人之徐步,特孤立而参天。逮爵禄之穹崇,藩西南而十年。果克终其令名,谓  相似文献   

9.
赵宝珊 《丝绸之路》2011,(6):128-128,F0002,F0003
选选之画并未阈于古人之笔与墨。也没有走先继承再创新之学习套路,而是悉心师于造化,可谓其“真”也。诚然,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乃言其概貌。科学亦有其美,道德兼具艺术之美,艺术以美为主体而备科学之真、道德之善。然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真不同,科学之真为事实之真,而艺术之真为存在之真,不仅表现为事实,  相似文献   

10.
“驺虞”考     
驺虞本为祥瑞义兽之名,继而生衍出职官之名、雅乐之名、幡旗之名、地域之名、峙钱之名,诸多对驺虞的释名均以兽名为中心,与兽名关涉;驺虞乃虚拟之神兽,其原型当为虎、豹、马、狮等动物的嫁接组合,其形象建构与龙、凤、玄武等虚拟神物的创设如出一辙,将其原型单一化的诸种见解均有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11.
北魏时期,异姓贵族主要指拓跋同宗九姓和勋臣八姓。在通婚关系上,拓跋和同宗九姓因有血缘关系,"百世不通婚";同宗九姓的通婚对象主要是少数族权贵和汉族大族。勋臣八姓成为宗室的主要通婚对象,但勋臣诸姓与宗室通婚也有亲疏之别。总的来看,与宗室通婚较频繁的勋姓,如穆氏、陆氏、于氏、尉氏等。而贺氏和刘氏等,由于其所出的贺兰部和独孤部曾有过与拓跋部争权的历史,故北魏建国后宗室与他们的联姻并不多见。除宗室外,异姓贵族通婚的对象以少数族居多,但汉族也不少。这说明,随着北魏政权汉化程度的加深,民族间的通婚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2.
荀子与《诗》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对于“六经”的传承,有着卓越的贡献。自清代汪中肯定荀子于“六经”之贡献以来,有许多学者对荀子与《诗》学的关系,多持怀疑态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马王堆汉墓帛书、阜阳汉简郭店楚简等以及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等地下出土文献的不断涌现,为我们研究荀子与《诗》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我们由荀子与《诗》的传流,地下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关于《诗》的称、引情况,《荀子》一书引《诗》、论《诗》的特点和影响三方面出发,可以知道荀子与《诗》学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诗》学的传承是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13.
唐宋徽州程灵洗的神话故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希勤 《安徽史学》2015,(2):114-119
程灵洗信仰是由一组神话故事构成的,主要创作于唐宋时期。唐代的神话故事是以徽州的蛟斗事件为依据,以晋许逊的斩蜃故事为蓝本,以唐高宗的千年石刻和武周革命为背景综合创作而成。宋代的神话故事是对唐代的复述,但在细节表达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映了南宋偏安江南的社会现状并受到当时社会流行的性命义理学说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9年 8月 3日- 9月 8日,在河南省浚县贾胡庄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砌多室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4块,雕刻画像5幅。其中有铺首衔环图、鹤鸟育雏图、伏羲女娲交尾图、羽化升仙图等。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为进一步研究汉画像石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周妮 《历史地理研究》2020,40(2):91-103
营汛体系是清朝地方治理的基层军事系统,对地方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营汛体系形成之后相对稳定,但在湘西苗疆,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民族人口、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该体系经历了多次进入、退出,它的建立、完善与调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反映出其“因势而变”的特征,这种特征凸显了湘西苗疆在国家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卜辞■(■、■)、寻(■、■)、谭(■)诸地,尽管读音相近,但所指实不相同。■地在鲁中泰安东南,或与商周时期的姒姓斟寻阝氏相关;寻地在鲁北章丘附近,殆为子姓寻阝氏的族居地;谭地在鲁东沂水县北部,即《春秋》经传所记谭子国的所在地。此类卜辞地名的考定,有助于武丁时期军政大事及商代民族等重大问题的重新梳理,过去所论定的西部族群,如土方、■方和方方等,都应该在殷墟以东区域寻找。  相似文献   

17.
关于《禹贡》“九江”之地望 ,汉唐诸儒多以为不出古寻阳之地 ,或以为即湖汉九水入彭蠡泽者。宋儒考“九江”,一反汉唐陈说 ,力主湘、资、沅、澧等九水入洞庭者为“九江”,后世多宗此说。本文以为 ,《禹贡》云 :“岷山导江……东至于澧 ,过九江 ,至于东陵”,此句清楚地表明“九江”当在“澧”与“东陵”之间。故此 ,考探澧与东陵之所在 ,便可察“九江”之地望  相似文献   

18.
明代濮阳涞的《元声韵学大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革新精神,在明代韵书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过低的影响,近人和当代学者对该书只作概述性的介绍,不见深入剖析。本文对该书的作者、版本及研究状况加以介绍和考证,对该书在语音和语音史方面的价值加以讨论,希望籍此使该书的各方面价值都能得到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完颜希尹神道碑》拓本的时间跨度至多为1889-1966年间。该拓本可分为四期,即初拓本、复立碑拓本、1930年拓本、1931年以后拓本。现所知者多为1930年拓本,其他各期拓本数量甚少,尤以早期"旧拓"最为难得。作为自清代迄今发现的四通"金源郡王"神道碑中唯一存世的完整拓本,其既可校著录之讹脱,又可补《金史》之遗阙,并可助考证其他金源郡王碑刻文之未知,更是研究任询书法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人汪瑗撰《楚辞集解》,在屈辞训诂、考据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著成就。他在训诂字词、考辨名物时,既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并予以新的阐发,又不囿成见冲决旧说提出新论,对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他还否定了“《九章》俱作于放逐江南时”的旧说,并对《九章》各篇的具体创作背景、写作时代诸问题进行详细考辨,发明新意,推动《九章》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