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著名作家老舍不仅一向为人正直,而且还有着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肝义胆。 1936年秋天,与老舍同在山东大学任教的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正在筹备婚礼。  相似文献   

2.
陈勇 《文史月刊》2011,(11):66-67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特别喜欢孩子,他有自己的一套儿童教育观和比较超前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舒乙 《文史博览》2006,(12):25-27
老舍先生在50岁之前的住处何止八处十处,少说也有百余处,但称得上是自己的家的却不大数得出来。  相似文献   

4.
老舍是现当代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达到了家喻户晓、无人不爱的程度,而老舍的文品和人品更是受人尊敬,也因此奠定了他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老舍是文学大家,他的文学功绩世人都已经十分了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武学高手,他的第一本书竞然是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6.
汤景泰 《满族研究》2006,(4):117-123
1994年以来,通过具体作品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在文化学大视野下,老舍研究在启蒙精神、地域、市民、旗人身份、女性主义等多个层面展开,老舍个性、心理及其文化内涵的复杂性日益凸现。关于老舍具体作品的研究在经典重读中获得了很多新颖的见解,散文、戏曲、文艺理论等研究较少的领域也逐渐被重视。而以心理学、语言学等视角切入和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了老舍研究不断深化。对于创见贫乏、论题重复等缺陷,需要研究者摆正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既能走近老舍营造的文本世界与老舍对话,又能以严肃的态度正视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7.
金宝山 《百年潮》2007,(2):48-53
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收藏有一幅名人墨宝,上写:“无儿无女无分文,为理为善为人民。聪颖机智操巨细,宇宙声誉是全人。”这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夫人、时年九十高龄的画家胡絮青题写的赞美周恩来的诗句。  相似文献   

8.
老舍趣事     
陈勇 《文史月刊》2011,(10):25-25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抗战时在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给小猪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  相似文献   

9.
老舍始终不渝地以市民生活为表现对象,专注于对世俗生活的理性透视,透过纷繁的事挖掘出世俗表象下涌动着的人的灵魂,创造了现代通俗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等。老舍对世俗题材的现代性改造,使通俗小说历史上掩埋于事中的人立体地呈现在读者大众眼前,在通俗中脱俗的老舍小说成功地填补了现代作家所苦恼的先锋思想与世俗文化,现代艺术与普通读者大众之间的沟壑,让读者抛开一切世俗的娱乐与游戏趣味,触摸到的是一个个活鲜鲜的丰富而复杂的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正>1964年8月10日,是当年的安徽省徽州师范教职工难以忘怀的日子,更是徽州文学青年永远铭记的日子。至今,徽州一中退休教师姚绍青说起这一天,仍然兴奋不已。这一天,徽州师  相似文献   

11.
田美丽 《满族研究》2006,(2):106-111
满族作家老舍创作中往往刻意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张扬爱国主义主题,与此同时,他运用多种方式为自己、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进行辩护。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阶级身份替代民族身份,达到与主流意识的和谐;从文化的角度来写国人,传递国家意识,稀释民族负罪感;借助描绘回民传达民族团结观念。老舍表达民族意识的独特方式与满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止敬 《湖南文史》2013,(12):44-44
年轻的时候,我曾聆听过老舍先生的课,讲的是文学语言。本来北京话就有风趣的成分,再加上先生的性格,每说一句话,都透着逗乐儿。  相似文献   

14.
老舍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化巨星之一,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宝库。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追求俗白、清浅、结实有力、具有幽默化的风格,形成自己独特、充满魅力的语言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无愧于“幽默大师”的称号。本文试图从老舍先生的作品本身出发,老舍的生平经历出发,探寻其语言的幽默艺术的特点、表现方式和形成原因,解构这种语言幽默艺术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刘雄平 《满族研究》2007,(2):117-121
老舍做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城市贫民最重要的表现者与批判者,以其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完整地展示了具有普遍性的城市贫民悲剧,并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贫困是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罪恶、黑暗的社会,发出变革社会的吁求.  相似文献   

16.
老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创了京味小说,叶广芩是京味小说在新时期的继承者.他们都以雅俗结合的方式来写北京的人和事,展示地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们的作品也有不同之处,内容上有写平民生活和贵族生活的不同,视角上有远距离旁观与近距离审视的区别,艺术风格上有幽默、悲怆和凄婉动人的差别.从老舍到叶广芩,他们的创作既有承续性又有互补性,体现了京味小说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55年的春季,我去西单买鼓词的小唱本。记得我骑车走进一个大院子里,一位陌生人对我说:“这里是北京市文联,你找谁呀?”  相似文献   

18.
老舍民族心理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纪新 《满族研究》2006,1(3):94-110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其负面作用之一,是将满族与清朝廷视为一体,从而否定了满民族。满族社会变迁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老舍其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制约,它或明确或隐约地作用于作家的文学活动。他一生关注和书写着北京及各地满族同胞的命运,描写虽未标明民族身份却又明显带有满人特征的形象,来为自己的民族洗辱辩诬。老舍既非政治家亦非哲人,他很难跳出本民族正在遭难的小圈子去“放眼大局”,却选择了与本民族民众同呼吸、共进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老舍民族心理备受折磨的,莫过于本民族被看成是个缺乏爱国精神、不乏卖国记录的民族,他用作品中的同胞形象更用自己爱国者的一贯行动,来显示本民族的爱国传统。满族文化人反感于民国时期的道德颠覆,将“洁身自好”确立为处世准则,老舍亦如此。为了让社会上重新认识满族,他在晚年创作中正大光明地状写满族。其笔下人物所述“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正是满族人带着自我临终关怀性质的“天问”。  相似文献   

19.
“我爱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长达42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在4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总计创作了250万字的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其内容多以北京作为故事和地理背景,仅北京真实的山名、水名、胡同名和店铺名等,在这些作品中就出现了240多个,其中北海被写的次数最多,有50次之多。爱北京、想北京、写北京,构成了老舍浓厚的北京情结。  相似文献   

20.
郑璐 《丝绸之路》2010,(12):67-68
《月牙儿》不是老舍最著名的作品,也同老舍的大多数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少了一些京味和幽默,多了一些压抑和忧伤。在大多数人看来,《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题,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而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的悲歌,并以此来表现现实的残酷和对宿命的无能为力。其实《月牙儿》也是老舍对自己爱情伤痛的表达,字字悲情,透过《月牙儿》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幽默背后深藏的苦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