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有较多原始文化的残余存在,主要体现在“补拉”文化中。当今侗族社会有两种独特的社会组织。一是“补拉”。“补拉”,侗语为“Pn4La:K10”,即“父亲与儿子”之义。补拉是当今侗族社会基层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每个“补拉”户数二三十户至一百户不等。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相传有共同的祖先,执行内部禁止通婚等习惯法。在侗族,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补拉”而存在。二是与补拉组织相近似的“款”组织。三五个或者十几个相邻的村寨或“补拉”组成一个“款”。“补拉”与“款”的文化内涵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把二者统摄于…  相似文献   

2.
周艺 《广西文史》2002,(1):28-31
侗族款组织,作为侗族民间的社会组织,已有悠久的历史。宋代献明确记载。侗族地区社会“古无大豪长”,“千人团哗,百人合款,纷纷籍籍不相兼统,徒以盟诅要约,终无法度相縻”。“彼此相结,歃血叫誓,缓急相救,名曰门(盟)款。”可见,侗款这种组织形式至晚在宋代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3.
侗族的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富有智慧的民族,分布在黔、桂、湘、鄂等省(区)毗连相邻地带。长期以来,侗族人民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为缔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生活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共有八十多万人,主要分布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三穗等县。侗族人多是聚族而居,一姓一寨或几姓同寨。大的侗寨有五、六百户,小的侗寨有一、二十家。侗寨多座落在依山傍水的田坝上,其住宅宽大,鼓楼壮观,寨边树木茂盛,再加上花桥流水的点缀陪衬,使侗乡呈现出一派秀丽雅致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侗族的习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人口一百一十一万,其中贵州六十二万多,湖南二十七万多,广西二十多万。在这三省毗邻的侗族村寨里,常可见到一种记载侗族习惯法规的石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停洞区信地公社宰兰侗寨的寨门外就立有一块叫“信地新规”的石碑。碑文说:“国有律,寨有规。律必守,规必尊。同心同德,国富民安。众人思安,同定如下约规……”。这是信地大队全体社员于1980年农历8月25日共同订立的习惯法规,侗语叫biac jiv。根据民族特点订立乡规民约,共同信守,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保持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侗族琵琶歌     
《文史月刊》2014,(5):F0002-F0002
<正>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侗家寨都有鼓楼,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尽情地欢乐,弹起琵琶,传歌、对歌。侗族歌手在唱琵琶歌时,也常常用它伴奏,自弹自唱。侗族琵琶歌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  相似文献   

6.
侗族吊脚楼     
侗族吊脚楼○世一侗族源于“峒民”。古时侗族地区以“峒”为行政单位,故称其地百姓为“峒民”。至于侗族自己自称“甘”。侗族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约有150万人。由于住地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  相似文献   

7.
在三穗县圣德山周围的坦洞、绞强、岑坝、等溪、龙脚、拿相、香炉、木良、顺洞和瓦寨部分地区,以及相毗邻的剑河县南明乡的敏寨、缥寨、司头、岑戈寨和平畛、小广、大洋、磻溪等一带侗族地区,解放前大约有五万人之多,直接或间接地信奉圣婆。这种信奉圣婆的活动流传到土地改革时期,也有一些村寨流传到1957年。敬奉圣婆亦称拿(敬)冷神,侗话叫“垒婆扭”或“打扭”。关于信奉圣婆的情况,虽无正史记载,但散见于当地部分侗族家谱、地方志和碑文之  相似文献   

8.
“六洞”、“九洞”地区是指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毗连的广大地区。“六洞”地区是现在的从江县贯洞区辖地和黎平县的皮林、顿洞、肇兴等地;“九洞”地区是现在的榕江县加利和从江县的信地、增冲、架里及黎平县的银朝、双江等地。这些地区历来是侗族的聚居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方式较多地保留其传统特点,民族文化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是侗族款组织最典型的地区,即拟就此对侗族的款组织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9.
笔者运用莫斯在《礼物》中提出的"总体呈献体系"对至今在侗区广泛流传的"月也"习俗进行文化解读。"月也"作为侗族传统的社交活动,具有"总体呈献"的三个特点,是一种"总体呈献体系"。它在社会层面反映了侗族传统社会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层面表现出侗族浓郁的稻作经济文化;在宗教上,反映了侗族宗教信仰中的萨崇拜;在文化心理层面,体现了侗族人民平和友善、热情好客、集体娱乐的社交方式。  相似文献   

10.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是侗寨的象征。一寨建设之始,必先建鼓楼。只要看见鼓楼,便可知必有侗族人居住。由于侗族深受汉族宗法观念的浸染,故单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楼,而杂姓村寨,则每一姓氏各建一个鼓楼。因它多以姓氏而建,故鼓楼的好坏则直接体现了一个同姓家族的兴旺与衰落。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总人口250多万。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区)边界结合部。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举世闻名;独特的侗寨鼓楼、风雨桥建筑驰名中外。此外,还有独具风味的侗族食品——油茶、腌鱼、腌肉、烧鱼、白蘸肉、槽血肉、牛(羊)瘪、侗果等。现将侗族十种风味食品及制作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油茶侗乡油茶,不仅香味扑鼻,而且能增进食欲,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它已成为侗族人民用来款待客人的佳品。  相似文献   

12.
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每当读起这首诗,总让我想起远方的一个古老村寨,它有着青山环绕的吊脚楼房、云雾缭绕的梯田人家、古老传统的民族文化、腼腆微笑的侗族姑娘……你或许曾在2018年春节晚会的分会场上一睹它的风采,它就是"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肇兴侗寨。侗乡第一寨曾经的肇兴交通不便,而高铁的修建让旅途变得便利了许多,从广州乘高铁直达从江站,包辆小车,不过十几分钟,便抵达了  相似文献   

13.
侗族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在建筑、饮食、节日喜庆、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建筑方面,除了造型奇特、功能完善的风雨桥,干栏式木结构的侗楼外,在每个侗寨,都有一至两座多檐像尖塔一样的建筑,这就是侗族的鼓楼。本文试作侗族鼓楼文化的研究,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加以指正。  相似文献   

14.
当你跨入南侗地区的从江、黎平两县地界,你会感到宛如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那里,撞入你眼帘的是一个个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恬静古朴,民情纯笃的侗寨,星落棋布地撤落在都柳江畔。恰似串串明珠在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座座高耸挺拔的鼓楼,亭亭玉立于鳞次栉比的干栏式侗族民居建筑群中,建筑群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这侗寨的标志。它象征着团结,预示着吉祥。村头寨尾,河畔溪房,横卧着造型别致,装饰华丽,工艺精湛的花桥(风雨桥)。还有那与鼓楼对峙而立的侗  相似文献   

15.
侗族鼓楼     
人们进入美丽富饶的侗乡,举目眺望,就会看到这些寨子中间那一座座古朴典雅、高耸庄严的鼓楼。这些鼓楼飞阁重檐,层层迭迭宝塔形,并都雕刻有各种各样图案,上彩着色,缤纷悦目,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族古建筑物。这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不断招引来中外游人。  相似文献   

16.
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侗族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侗族风俗习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地域集中,语言相同,但因内部支系不同,表现在服饰上却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本文试图通过对侗族服饰的分委、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探讨,以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一、侗族服饰的分类侗族服饰,多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衣料,细布、绸缎多做盛装配饰。喜着青、紫。黑、蓝、白、浅蓝等色,不分季节与场会穿用。主要分男子服饰、妇女服饰。儿童童…  相似文献   

17.
侗族居住黔湘桂三省区和湖北恩施一部分地区,人口一百六十多万。侗族语言是属汉藏语系壮侗水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侗乡是一个颇具古俗古风的礼让文明之乡。较少于山民们那种粗扩、强悍的性格,而较多的是具有水边居民们的清秀、聪颖。机智、富于幽默和生活情趣。是一个善于装饰生活和艺术创造的民族。侗乡鼓楼,堪称世界造型艺苑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当你站在鼓楼边瞻仰时,这个侗族人民的空间语言,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不尽的情思。一、鼓楼与侗寨侗族世居向阳开阔,林木葱宠,波光数数,风景秀媚的水边山寨。高耸入云的鼓楼,飞阁重叠…  相似文献   

18.
侗族人民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的民间复调音乐——侗族大歌,是世界文明史上极其绚丽的一页,是这个民族用以对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宝库奉献的一枚光彩照人的瑰宝。 1986年,9位侗族姑娘在法国“金秋艺术节”的演唱、震惊了巴黎观众。法国前文化部长米歇尔·居伊说:“侗歌是清泉闪光的音乐,在世界上也罕见。”法国《解放日报》把侗族大歌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法国电台高声宣布:“侗歌,是第一流的艺术,我们要向全世界播放!”艺术节执行主席断言:“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世界人民也都会喜爱的。”奥地利音乐家彼雷先生说:“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织体与一般合唱不同,它个性独特,优美动听,使人感到非常新鲜,然而又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9.
正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伺族地区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祭萨玛时,身着盛装的女子排着队祭祀,在鼓楼广场边歌边舞,与萨同乐。图为规模盛大的榕江县车江大坝三宝侗寨的萨玛节。  相似文献   

20.
在广西、湖南、贵州交界的群山之中,分布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侗族。根据史料的记载,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三国称“仡”,唐称“僚”,唐宋时期侗族地区作为中央王朝的羁縻州,“峒”作为该制度的基层行政单位,开始有“峒”、“洞蛮”、“洞僚”之称,元明清之后,有关“洞”的称谓渐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侗族”。侗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侗族是本地土著发展为侗族,第二种说法是侗族来源于广西梧州,第三中说法是侗族来源于江西吉安。三种说法都表明侗族是经过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