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覆亡。但南方的广大地区仍处在原明朝官吏的统治之下,他们相继拥戴明朝宗室建立了福王(弘光)、韩王(定武)、唐王(隆武)、桂王(永历)四个政权,是为南明,其中桂王朱  相似文献   

2.
一、南明五个政权概述当清兵入关扼杀了李自成义军建立的“大顺”政权以来,朱明江南诸王曾先后建立了五个政权,以图恢复,但都相继被清兵消灭。公元一六四五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宏光”政权,不到一年即被清兵摧毁,福  相似文献   

3.
正李自成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在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自缢煤山,明朝北廷倾覆。但同时,江淮以南还有半壁江山,两京制让留都南京还保有完整的中枢机构,明朝之国祚,也应如永嘉南渡之东晋、临安重建之南宋,接续不绝。然历史此时尽显吊诡,从福王朱由崧于南京改元弘光开始,到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南明一朝18年间历经四帝一监国,留下  相似文献   

4.
明代除了正规的十三朝实录外,还有睿宗、崇祯及南明诸朝实录的修纂。前者已多为人关注,后者则少有人论及。然而,后者虽不是正式的明代实录,但在明代史学史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明朝非正式实录修纂情况的考述,可以弥补《明实录》研究之缺  相似文献   

5.
明朝灭亡后,一些明朝遗臣由于自身军事实力不足曾向邻国借兵,以图恢复,即所谓的乞师。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平虏侯郑芝龙曾两次向邻国日本乞师,但均未成功。第一次因大风,使者未能到达;第二次则是由于德川幕府出于日本地位的提高、战略上的考虑以及自身的锁国政策而予以拒绝。虽然郑芝龙的乞师并未成功,但这次乞师表明了明朝政府自万历之后对日本态度的转变,也影响了其他南明遗臣对于日本的看法。通过分析德川幕府拒绝乞师的原因,则能了解当时的日本对待中国的态度。同时,有助于我们以一个更复杂、更具联系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  相似文献   

6.
隆武政权在南明诸政权中最有作为并最具中兴胆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 ,不仅制定了系统的中兴战略 ,而且千方百计付诸实施。可惜 ,这一战略内受制于闭关自守、画地为牢的福建地方实权派郑芝龙 ,外遭到相对强大的清军全力攻击 ,最终在双重压力下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7.
正上明末一段历史,错综复杂,多少年来聚讼纷纭,一直是史学界甚至文化界的一个热点。由于战火兵燹,史籍焚毁殆尽,种种原始依据荡然无存。待到世事稍定,清代官修明史,主事者既秉统治者意旨而妄加取舍,且据个人与党社好恶而随意涂抹。致使相关史实模糊,谬说盛行。如《明史·本纪》至二十四卷《庄烈帝》为止,以崇祯身亡、清兵入京作为明朝终结,而不承认南明弘光及其后隆武、永历等南明诸帝。在《奸臣传》中,却录入担任要职主要在弘光朝的马士英传记。更为荒谬的是,传中将马士英阮大铖二人交错而写,造成两人关系非同寻常的印象。作为正史,不仅不加考证和辨识地采用大量言无实据、似  相似文献   

8.
公元1644年10月清王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这39年中,各地有组织的武装抗清战斗此伏彼起。在1652——1661年间西南和沿海地区出现的大规模抗清斗争中,以郑成功和李定国为代表结成的“郑李联盟”起着重要的作用。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是明朝中央政权土崩瓦解,南明的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相继覆灭;另一方面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先后遭到重大挫折,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其他地区和沿海分散的抗清武装未  相似文献   

9.
明代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李白成打进北京,崇祯帝朱由俭上吊之后,算是基本结束了,但其“尾声”却拖了十七、八年,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死,才划了完整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正《为何明朝皇帝大多表现平庸仍然维持近300年统治》明朝共传16帝,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外,其余14个皇帝,大多表现平庸。如此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却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这是为何呢?一是有强有力的内阁保障权力正常运行。自正德帝以后,皇帝们就沉溺于各自  相似文献   

11.
正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中央王朝土崩瓦解。明军叛将吴三桂(明山海关总兵)引清兵入关,借追剿"流寇"之名,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中原。"流寇"李自成、张献忠分别建立的大顺、大西政权,亦无法抵御清军攻势,败退江南。而江南地区明朝宗室诸王又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政权,均以"正统"自居,力图恢复大明江山,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政权在清军及叛将的围攻之中迅速覆灭,唯有永历政权坚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南明弘光政权北使议和团成员马绍愉、陈洪范致吴三桂书,考证了明清之际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及南明弘光政权贯彻执行“联清灭顺”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3.
“永历”系南明桂王朱由榔的年号(1647~1661年)。明朝灭亡后,朱由榔在两广主要官吏丁魁楚、瞿式耜的拥戴下,于1646年11月18日在广东肇庆正式继皇帝位,第二年(1647年)行用“永历”年号。永历政权建立后,永历帝朱由榔在瞿式耜、何腾蛟等官吏以及李自成、张献忠余部郝永忠、李赤心、高一功、孙可望、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将领  相似文献   

14.
1992年4月19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市中心的五华山西南坡建筑工地的施工中,出土了一批明代官印。这些文物出土时无伴随物,距地表约2米,据现场观察,当是有意藏埋于地下。明代末期,五华山是南明政权的所在地,出土官印当是永历帝西逃时所藏。清光绪三十三年,在五华山南部修建两级师范学堂时,曾发现南明政权永历皇帝玉玺“敕命之宝”一方。此次是第二次发现。南明政权官印在云南其他地方也有发现。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此时,南方一  相似文献   

15.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宁远总兵吴三桂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号引清军入关,从此,清军控制了渴望已久的山海关,长驱直入。占领北京、挫败李自成、击跨张献忠、覆灭南明弘光、隆武、永历诸政权,进而完成了清朝入主中原对全国的统一。如果没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事件的发生,清军绝不会如此顺利地在月余内占领山海关并进取北京。就此而言清军入关与进取北京确乎有某些偶然性。但有人夸大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作用,甚至把清军入关  相似文献   

16.
地处湖北省西南部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解放以来,陆续发现和收藏了元、明时期有关鄂西地方史的一批铜质印章。其中有元末农民起义军明玉珍部在川东建立大夏政权后颁发给鄂西的地方政权印,有明朝颁发给鄂西的土司政权印,以及明朝在鄂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千户所、百户所的印。现简介于下。一、大夏政权下的鄂西地方政权印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是明朝初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一般称作“洪武迁徙”。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  相似文献   

18.
洪武五年"岭北之役"中,冯胜彻底放弃了包括宁夏在内的甘肃行省广大地域,其原因是"惧回鹘之兵",即惧怕当时势力正盛的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但北元和东察合台汗国皆受困于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未趁机进取甘肃,而以甘肃为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带".这就给明朝重新收复甘肃提供了时间与机会.但明朝在甘肃的经略也止于沙州与哈密,原因是明朝作为建立在东南部的政权,同样将甘肃地区作为"边缘地带",满足于收复元朝旧疆.冯胜放弃甘肃的主观原因是他对甘肃中唐以来"北方民族化"的社会文化面貌觉得隔膜.明初西北疆界格局与洪武初年明朝、北元、东察合台汗国三方政权在甘肃地区形成的地缘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万历初年,由于自明初以来为强制推行不足值的宝钞纸币,绝大多数钱局已多年停铸;作为民间流通主要货币的铜钱日渐稀少,已不敷应用,钱价上涨一倍,嘉靖金背钱四至五文即可直银一分。万历四年(1576年)帝令户、工二部按嘉靖钱式铸“万历通宝”,随后又令广开铸局,以解钱荒,题准十三布政司、南北直隶开局铸钱。随着铸局的广开,中央政府对各地钱局约束力的减小,各地王府纷纷铸钱,钱币的质量逐年下降;私铸现象时有发生,以南方诸省为甚。由于万历钱的铸期较长,在明代铸钱的诸朝中铸量相对也较大,所以至今比较常见。“万历通宝”钱的版别品种较繁,…  相似文献   

20.
<正>商传先生著《走进晚明》一书于2014年7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何兹全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世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成果之一,是一部对晚明社会转型问题深入研究的力作。"晚明时代"所探讨的内容始于万历初年,至弘光政权的覆灭为止,前后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弘光以后的南明政权,存亡于战乱之中,没有了繁荣景象,与晚明时代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场景,已迥然不同。关于晚明时代开始发生社会变迁的观点已为目前许多学者所认可和探讨,商传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以"国家权力的异化"来解释明朝何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走向灭亡,认为"晚明时代国家权力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