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2.
明清民间教派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末劫救世为信仰。它是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兴起的,并从儒、释、道三教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因此与道教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明清民间教派中道教色彩浓厚的教派众多,这些教派体现出了道教世俗化、民间化的诸多流行要素,包括符箓、咒术、庞杂的神灵谱系和医术等等。明清民间教派从道教中吸收的重要养分就是内丹修炼方法,其中的无为教、黄天教、三一教、闻香教、圆顿教等教门都与道教的内丹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清代中后期,内丹修炼说在八卦教等教门中流衍为坐功运气之说,并在晚近时期进一步演变成为气功武术。  相似文献   

3.
赵克礼  陈邦年 《文博》2009,(1):34-38
陕西富县新发现明代嘉靖年间道士墓塔一座,是目前已知的陕西境内最早的道教塔。该塔铭记叙了明代一位马姓道士的主要活动,为研究明代道教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其落款中的丰富内涵.也为了解明代地方道教组织的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塔建造风格具有佛、道文化融合的诸多特征,反映了明代工匠在将佛教文化移植到道教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徐兆仁 《史学月刊》2006,(10):96-103
道教内丹学以精、、神为标识,以五派为支柱,其思想体系对于中国学术具有深刻影响。张伯端开创的道教内丹学南宗理论吸收儒、佛思想,主张三教融合,其内丹理论以性命双修为特色。张伯端的后继者坚守师法,传承有绪,注重印证,著述不断,丰富了道教内丹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宝卷是唐、五代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成的一种传播宗教的艺术形式。宋元以来,因儒释道三教密切融合,宝卷成为儒释道三教得以延展的重要载体。宣讲宝卷的仪式称为“宣卷”。自明代中末叶始,闽西北已有大量宝卷流传,宝卷与该地区的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宗族社会、地方神明祭祀等深具关联。本文试以田野调查所得之宝卷、图像、教谱等材料为基础,梳理该地区明清以来宝卷流传的实际情形,以及宣卷仪式与广大民间社会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朱玉周 《黑龙江史志》2008,(5):15-16,26
道教阴阳太极思想源于<周易>,阴阳太极图的出现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不断融合的结果.南宋学者开始把阴阳图和太极图结合起来,明代学者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缘于对阴阳太极图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道教接受了它并把它作为本教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考察得出,历史上的儒教、道教、佛教都被称为教的说法大致开始于北魏寇谦之与刘宋顾欢的时代,这是其《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王皓月译,齐鲁书社,2014年)新范式道教史下的道教定义所决定的。三教关系所说的三教是广义儒佛道三教交涉而形成的包含儒家、道家、道教、玄学、佛教五方面及其交叉形成的复杂关系。魏晋南北朝佛教已传入中国,道教、玄学盛行,这一时期是三教关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展开三教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是明代政府认可的宗教。在整个明代社会,道教以不同方式得到普通民众、知识精英和皇室成员的青睐,活动频繁。通过英国大英博物馆"明:盛世皇朝五十年"大展中展出的道教文物我们或许可以对十五世纪早期中国道教的重要发展有所认识。明代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不同的宗教活动同时并存。这并不意味着明代拥有完全的宗教自由,因为国家会采取措施对宗教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措  相似文献   

9.
王君 《文物世界》2007,(4):46-52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它与儒、佛并立于封建社会,合称为"三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代,道教的社会声势及其信奉人数均不及  相似文献   

10.
三教既斗争又融合是唐代学术思想的最大特色,唐代时,道教凭借着与皇权的结合,社会地位日高,至中唐时,道教始祖老子的社会地位被抬高到极致。这时的道教不仅在与佛教的论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且已经不满足"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样一般的社会影响,而是从义理与人生哲学方面整合儒佛之学,既纳儒入道又援佛入道,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大大挤压儒家在封建意识形态中的作用空间。道教对儒学与佛教思想的吸纳与融汇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完成的:一是重玄为宗,深化道教哲理以弘道;二是纳儒入道,融摄儒家纲常以治国;三是援佛入道,汲引佛教心性论以修身。  相似文献   

11.
先秦蜀道已经通行,为天下的统一提供了军事与文治教化的可能。政区分割而民风不一,秦巴山地水陆贯通成就了汉代道教源地。蒙元时期,全真教融合三教,在北方政权中获得认同。宋蒙战争使人口迁移,文昌祀迁移扩散。道教的发展促进文昌祀等级扩散,明清与科举相关的梓潼神崇奉与扩散前有别。  相似文献   

12.
道教阴阳太极思想源于《周易》,阴阳太极图的出现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不断融合的结果。南宋学者开始把阴阳图和太极图结合起来,明代学者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缘于对阴阳太极图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道教接受了它并把它作为本教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近年钤有"九老仙都君印"的织物在江苏的明代墓葬中屡次发现。通过考证,可知此印文来源于茅山道教,名号指向道教教祖太上老君,同时道教认为该印具有诸般神力。以现有"九老仙都君印"钤印织物的发现情况来看,随葬此物是流行于明代中期常州地区的一种地域性葬俗,证明了当时茅山道教对于周边世俗丧葬习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山西本土道观如芮城永乐宫、太原纯阳宫、大同纯阳宫、恒山悬空寺等出发,分三部分进行详细介绍。前两部分分析道教"天人合一""、三教合一"、"神仙崇拜"等思想对道观建筑形制、道士造像、装饰艺术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道教宫观的三种形制:帝王宫城式、宫观式、庭院式。  相似文献   

15.
朝元观位于江津县四面山镇洪洞村西北4公里。它坐落在海拔1282米的山顶上。古木森林围绕,人迹罕至。依七个小山峦地势,呈七星点斗风貌。绿树参天,森翠幽环,真世外洞天。朝元观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962年)。重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这座大型古观具有多项特色:一是融德、释、道三教为一,有三教雕像(宋代石窟龛);二是殿宇古朴,保持明代风格;三是道教内丹(老君碑)文珍奇重要;四是联文与匾题具有高深的文学哲学价值;五是四川省道教史的重要遗迹。(-)殿宇原址较大,因在山顶森林中.县志关载。原有祖师殿(今残存…  相似文献   

16.
正丽江古城是个多元宗教汇聚之地。明代以后,纳西族木氏土司积极吸收汉藏文化,采取对汉、藏宗教也兼包并容的态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等相继传入丽江。明清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移民不断增多。在明代,古城居民兼信东巴教和佛道教,木氏土司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家里有专职的"祭天东巴"。明朝以后,古城居民中有越来越多的汉地移民,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九龙山集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于一山的多元宗教文化地区的田野调查,认为文化相论研究方法对九龙山"一山三教"具有它独特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性。九龙山三大宗教在相互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宽容;在交流中求共识,三大宗教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在儒佛道三教中,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特点和文化本质的是中国的道教文化。在我国众多的道教庙宇中,能全面反映道家宇宙观和天象观,并能够以高超绝妙的泥塑艺术再现这种深邃理念的,山西晋  相似文献   

19.
1965年温州市白象塔清理出一些宋代彩塑造像,这些造像不仅有佛教神祇,也有道教神像。结合两宋时期"三教合流"社会背景及历史潮流的影响,考察造像的放置方式、供奉情况,笔者蠡测,白象寺、塔在宋代可能与摩尼教有关。  相似文献   

20.
岳阳广化寺     
张慧 《沧桑》2012,(3):46-47
山西长子县岳阳广化寺是华严宗的道场。其建筑精巧庄严,尤为难得的是大殿东西两壁的明代水陆道场壁画虽有人为的损伤,但基本保存完好,色彩艳丽,完全以绘画的形式诠释着在这一时代儒、释、道三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融合的内涵,更是佛教进一步世俗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