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湘潭人嗜食槟榔,于当地形成槟榔文化。但槟榔并非产自本地,而是自海南等地贩运而来,并于明清时期逐渐成习。在对湘潭食槟榔起源故事进行民俗学考察的基础上,对外地食俗如何进入当地社会进行了研究。并在湘潭地方历史背景下,通过起源故事来还原食俗的形成过程,对食俗形成原因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是我国传统的药材及嗜好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嚼食史,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尚嫌薄弱。本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对我国槟榔种植格局,槟榔习俗文化空间分布与地区差异,槟榔的制作、嚼食方法及销售方向,槟榔礼俗的衰减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探讨,希望有助于学界对槟榔栽培与槟榔习俗文化历史演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与田野资料,通过对湘潭槟榔社会文化意义的阐释,发现槟榔在当地存在的形式与合理性,即其在角色转换中对人们各种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4.
王珺 《收藏家》2014,(3):37-41
一.槟榔与槟榔盒槟榔,又称洗瘴丹、橄榄子、山槟榔、马榔榔等。幼时如笋,树长成后似棕榈和椰子。皮如青铜,叶生顶端,入夏开花,秋季收获,其果实呈长椭圆形,橙红色。由于槟榔能辟秽除瘴,行气利水,杀虫消积,所以嚼槟榔这一习俗得以在东南亚地区流传数千年。中国西南边疆的众多少数民族都喜嚼槟榔,不仅因为其可供食用及药用价值,更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这一行为已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海南人用槟榔消瘴、忍饥,在长期的发展中,槟榔成为人们社交和婚礼习俗的载体。清末民初瘴气渐消;抽烟习俗的形成,香烟取代槟榔成为社交礼仪的载体;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传播,社会风气变化,现金取代槟榔成为婚礼习俗的载体。吃槟榔只是个人饮食行为,槟榔只作为黎族的社交和婚礼习俗的吉祥物,由海南的传统习俗演变为黎族习俗。  相似文献   

6.
闽台槟榔礼俗源流略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闽台两地一衣带水,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其中尤以闽南与台湾关系最为密切:二者之间的血缘、史缘、文缘、俗缘等早为时人所津津乐道。台湾槟榔礼俗的形成就是两地俗缘相连的一个例证。众所周知,台湾同胞有嚼食槟榔的嗜好,平时携之在身,时常咀嚼以为乐事,客人相见亦请食...  相似文献   

7.
东莞槟榔歌的缘起、功能及其民俗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秋 《岭南文史》2003,(2):39-43
《民俗》第四十三期开设了一个“槟榔专号”,上面登载了六篇关于槟榔的文章,有三篇是容嫒撰写的,其中有一篇题为《东莞的槟榔歌》,记录了作者所搜集的五首槟榔歌。文章开头有一段序言:“那时世家闺秀,于婚嫁后数日,嫂嫂、姊、妹、姑、侄等,因悬念新嫁娘之殷,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槟榔屿五大姓中的邱氏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梳理了19世纪邱氏宗族移殖槟榔屿的历史脉络、邱氏宗族组织的形成和作用,并对邱氏宗族认同准则的不同边界进行了具体分析。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来自福建海澄三都的邱氏人数逐渐增多,经过19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了融神明祭祀与祖先祭祀于一体的大宗祠组织——龙山堂,并重修了族谱。在19世纪的槟榔屿,邱氏的认同首先是宗族内部按照房派来划分的血缘认同;在宗族之外,则有闽南方言、福建公司、海澄三都、三魁岭等范围大小不同的方言群和地域认同。这是邱氏在海外采取的认同层次,体现出邱氏多面相的宗族发展策略,也成为邱氏宗族乃至闽南社群形塑的主要途径。邱氏宗族组织的再建构,代表了英属马来亚地区华人社群形塑过程中血缘认同的一种典型形式。  相似文献   

9.
槟榔屿是马来亚地区最早出现客家人组织的地方,本文以当地嘉应、增龙、惠州、大埔、永定五属客家人的组织历史为例,说明它们历史以来的主要活动是崇拜开拓先人、原乡神明以及先贤化身的本土保护神,通过年复一年的定期祭祀,满足身在异域的成员对原乡的文化意识与历史记忆的依赖,并因此进一步历经数代人形成了长期实践的本土客家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3,(24):14-14
槟榔致癌 央视报道指出,近年来,湖南省口腔癌患者大幅增加,而患口腔癌最重要的因素是嚼槟榔,口腔癌患者60%部与吃槟榔有关。早在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把楱榔列入“黑名单”,和烟酒、砒霜等同列为一级致癌物。据统计,目前湖南槟榔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印度是世界上槟榔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口腔癌发病率也居世界第一,印度现在商业化生产的槟榔已被要求贴上有害标签。  相似文献   

11.
以宋蕴璞《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一书为主要研究材料、槟榔屿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华人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宋蕴璞笔下二十世纪初期的槟榔屿华人及其中的知识分子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在发起、推动和参与建设学校、发起书报社、筹办报馆、参与社团等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他们漂泊海外的情感归依进行了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化、江湖义气与会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平 《清史研究》2002,(1):71-78
清代秘密会党勃兴,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分不开的。一个日渐扩大的游民阶层是会党生存蔓延的社会基础,在民间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游民文化在会党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民间文学、戏剧中渲染的“义”的观念广泛地流传于下层社会,人们称之为“江湖义气”,会党采取拿来主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会党是下层社会组织,无法从上层文化中吸取营养,民间文学、民间戏剧就成为他们建立自己的帮会文化的当然来源。“义”在秘密会党中无所不在,本文主要从会党的仪式、隐语、暗号、流行数字等几个方面作些叙述。会党利用并改造了民间普遍存在的兄弟结拜、江湖义气等内容,为自己的组织、活动、反抗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至今,甘肃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隐约形成了代际样貌的雏形。大多数作家有着深厚的田野积累,同时有着最为宝贵的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挚感情认同与真切责任意识,对母族文化的"扎根"与"深描"式艺术处理使得他们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风采。因政治意识、知识结构、文化取向、文学观念、文化身份定位等主观因素和地域生态、政策导向、媒体信息、评奖机制等客观因素而使得甘肃少数民族小说作家形成了类型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商末周初,中华民族文化在战乱中走向整合与新生。在这其间,殷商遗民作为先进的商代青铜文化的负载者,在变迁中,从中原腹地向关中、洛邑、北燕、齐鲁、江淮、宋卫之地聚集与扩散,并与周边民族汇融,从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刘红敏 《神州》2012,(29):26-26
企业思想文化与其它文化要素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并提到了凝聚、激发、塑造职工等作用。由此,这种软实力的形成对于推动笔者所在煤矿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定期组织职工群体性文化活动是促进这种文化氛围形成的关键因素。其功能定位包括组织、领导、控制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的实践,则应注意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节奏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珠海岁令时节食俗是珠海本地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原地区文化及周边文化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它具有多种文化叠合、与信仰生活紧密结合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湖南文史》2014,(7):66-67
从台北到屏东,无论漫步商业街区还是车行乡间公路,路边的槟榔店总是一道难忘的风景线。这些槟榔店占地并不大,小的只有五六平方米,大的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的陈设也很简单,仅一个冰柜、一张桌子和几张高脚凳而已。不过,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穿着泳装或薄纱的妙曼少女或站或坐,对着过往路人挠首弄姿,这就是蜚声中外的"槟榔西施",也是槟榔店最引人眼球之处。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西关”是指广州城西门城外的地区,即今天荔湾区辖内大部分地域,荔湾区之名亦由当年西关的著名风景区“荔枝湾”演化而来,古人竹枝词所唱“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记录了当时荔枝湾的景况。明清以降,岭南文化逐渐形成为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相媲美的地区文化体系,而岭南文化因应各地地理条件和历史进程发展的不同,形成了一些更小地区的民系文化,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客家文化等。西关文化则是广府文化的一个支系,它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古城产生之时。隋唐西关一带已逐渐形成街道,至明…  相似文献   

19.
古代肃慎系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生活习性、风俗习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并赋予服饰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珠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就珠江流经地域而言,珠江文化可涵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文化,但其中心主要是在广东。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珠江文化亦可等同于岭南文化。由于岭南地域广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人口来源,使岭南文化出现多个分支。在广东境内,主要存在广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