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先秦士人的群体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逐渐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品格,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的学术迁移与典籍初兴周少川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变革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第一次得到全面的总结和飞速地发展。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学术文化从王室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得到自由地发展;“士”阶层崛起之后,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宣...  相似文献   

3.
张国庆 《沧桑》2009,(2):3-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在这一动荡时期,“士”阶层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特殊时期“士”阶层的分化与价值观、“士”与王侯的关系及“士”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士的知识结构包括道术之学和器用之学。知识阶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所谓“道尊于势”是儒家精英的自恋情结。秦朝短祚而亡是各种社会矛盾汇集激化的结果,并非由于儒家与法家两种“吏道”观念尖锐对立的缘故。汉武帝“独尊儒术”不是“政治权威”对“文化力量”的“妥协”,而是封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其整体的社会地位来说,不能不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雏形,按照传说可追溯到五帝时代,如黄帝任命仓颉造字、命大挠作甲子、命容成作天球仪和历书,舜帝令禹治水、益开山泽等。这些在统治者身边记言记事、掌管图籍、制定法律的"史"以及从事文化教育、工程技术、制作器物的人,可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鼻祖。周朝时兴起学校,选优秀之民入校深造,按不同的文化程度分为"俊士""造士"和"进士"。从此,知识分子被称为"士"。随着历史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越来越复杂,有文士、博士、儒生、秀才、举人、进士、贡生等数十种。  相似文献   

6.
楚"士"经历了由早期复杂含义发展到以仿诸夏立国后的低级贵族之代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宗法制的解体及私学的兴起为平民入"士"提供了途径,士亦转化为知识阶层的统称。春秋战国时期楚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降,随看中国内忧外患形势的日益加剧,知识分子阶层勇敢地承担起了救国救亡地历史使命。他们或以艺见长,或以突出。然而由于中国传统之重轻艺思想的深远影响,近代知识分子阶层只能遵循“学而优则仕”这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老路子。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此种情形直接阻碍了中国进一步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一个新兴的士阶层逐渐崛起,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的影响广泛,大至国家前途以及国际形势,小至个人成功和战争胜负,成为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无可非议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承创新自始至终都是以士为中心的。其中,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关心的重中之重——军事。  相似文献   

9.
何靖 《黑龙江史志》2008,(12):20-21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一个新兴的士阶层逐渐崛起,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的影响广泛,大至国家前途以及国际形势,小至个人成功和战争胜负,成为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无可非议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承创新自始至终都是以士为中心的。其中,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关心的重中之重——军事。  相似文献   

10.
<正>“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即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可谓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学术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学在王官”变为了“学在四野”,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与政治理想,相互辩难,“百家争鸣”的盛况出现,“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 这个提法出自《史记·贾生列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  相似文献   

11.
《南方人物周刊》2013,(28):70-76
1895-1925年,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关键时期,学者张濒名之为“转型时代”。在这30年里,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学会等制度性传播媒介大量创办,与此同时,出现了现代知识阶层。严复先生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受新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同时许多他引介的新观念也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当19世纪末的中国人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界时,《天演论》带去了他们所渴求的新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先生诞辰160周年临近,谨以此文致敬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的人格特征高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最初辉煌,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作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创造主体的先秦诸子,积极奔走周旋于列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匡救时弊、兴国安民为己任,表现了新兴士人群...  相似文献   

13.
朱地 《史志研究》2000,(1):32-38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一书中,作者对于建国初期的一系列思想政治运动十分关注,用了较多的篇幅对这一专题作了详尽的论述。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之所以把这些思想政治运动作为他们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重点,主要是因为这些运动提供了说明执政的共产党与知识分子阶层之间关系的背景材料。也就是说,作者是围绕党的干部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关系来研究这些思想政治运动的。作者的这一研究思路,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史学界普遍称他们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为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己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笔者认为,把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称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不科学的,应该称他们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导读寸谚b     
《江淮文史》2012,(4):1-1
有人从批判的角度说,文化精英、经济精英,加上权力精英,形成一个铁三角,垄断大部分资源,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这样的概括全面吗?回望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49年以前,新生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对权力精英构成制衡,双轮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后,这两个阶层被连根拔除。经历30年的空白期,曾经被淘汰出局的他们又一次回到时代中心。这一次,他们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国人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本文试图将中国知识分子——略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演变从一个角度理出一条脉络,探求出路。重点在思想文化,不可能涵盖一切,当然也不可能孤立于大的历史发展背景。中国"士"的黄金时期在春秋战国,真正的"百家争鸣"发源于此时。至今国人引以自豪的"几千年的辉煌",从思想层面说,实际上就是那个时期所创造以及后来的流风余韵。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中国和法国的科学领域的接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代(1643一].715年)和康熙执政年间(1662—1722年)一出现了中法两国之间最早的科学接触。这些接触以耶稣会士为中介而产生。1685年,六名法国耶稣会上高法前往中国。除了传播福音的使命之外,他们还负有双重任务:既作为路易十四的科学使节.又作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通讯院士。他们被称作“国王数学家”,并以此名义而领取一份年金、仪器和科学书籍。本文旨在分析向中国派遣的这第一个欧洲科学使团的动机,也将述及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在科学方面所起的真正作用,最后将概述他们对欧洲科学所作的贡献。一、法国传教团:…  相似文献   

18.
杨雨蕾 《世界历史》2006,35(5):126-131
自17世纪初开始,部分朝鲜入华朝贡使臣——燕行使臣在出使中国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文化。出于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和探求,他们在求购汉译西学书的同时,还访问北京天主堂,并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在华西方传教士进行直接对话。在西方传教士还未涉足“隐士之国”朝鲜之时,是燕行使臣的这些活动使西学从中国进一步东传朝鲜。西学初传朝鲜的主要推动者不是耶稣会士,而是朝鲜的燕行使臣,这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学初传中国和日本的途径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端午节是汉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端、初”同义,“午、五”相通,“端午”就是“初五”。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辟邪驱恶,都是公共卫生的原始防疫。但是我国代代相传,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受难日。龙舟是到水中去找寻屈原,粽子是给屈原的灵魂祭奠,屈原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象征,正像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受难。  相似文献   

20.
何干之的革命一生和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干之同志是我国中外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中共党史专家。我国老一代革命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大部分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为中国革命的特点所决定),成为能文能武、叱咤风云的将军、领导工农运动的领袖。此外还有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理论工作,用笔杆子战斗。这也是中国革命中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军队”,他们以笔和口为武器,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党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何干之就是这支文化军队中的一名老战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