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铜器腐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水环境中含有大量氯化物,海洋出水铜器在出水前已发生腐蚀,生成铜的氧化物及氯化物等。本文以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的22件铜器残片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腐蚀产物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为铜的碱式氯化物,如Cu2(OH)3Cl和Cu(OH)Cl等,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类似,但Cu(OH)Cl在国外海洋出水铜器腐蚀产物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刊于《西域古藏文化历史文献》及收藏于大英国图书馆的多件古藏文田籍残片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将其分为三类:古藏语田籍残片、敦煌附近某地官方田籍残片、米兰官方田籍残片。并就文书的格式、形制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山东日照海曲墓地出土夹纻胎漆器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4.
1988年9月,江西德安桃源山发现一座南宋时期墓葬。德安县博物馆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墓进行发掘。据出土墓志得知:墓主为南宋新太平洲(今安徽当涂)通判吴畴之妻,前宁国府通判国史溪园先生周应合之女周氏,入葬年代为咸淳十年(1274年)。出上随葬物品共408件,其中最主要为329件纺织品。除成件服饰、被褥、星宿图、荷包等珍贵丝绸文物外,另有残片若干,本文主要对该墓出土的纺织残片进行分析。登录在册的纺织品残片共计65计,其中丝织品64件,麻织品仅1件。这批残片多为裁制服饰的余料。虽属随葬器物之少数,但亦从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6件典型青铜器残片的锈蚀特征,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色谱、拉曼光谱(Raman)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SEM-EDS Mapping)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家山墓地墓葬多为中性/弱酸性、贫氯埋藏环境,有利于青铜器的保存。其锈层结构丰富,符合基于水与青铜器模拟腐蚀过程所推导的锈层结构类型。唯M46为弱碱性、富氯的埋藏环境,该墓出土残片锈蚀中存在有害锈,属于典型"粗糙疏松"锈层类型,亟须对该墓出土其他铜器进行相关保护处理。本研究系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对古代青铜器锈层结构进行原位、综合分析的工作。实践指出,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可快捷、高效、有针对性地分析古代青铜器的锈层结构。  相似文献   

6.
<正>明代周懿王墓位于郑州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组成。周懿王墓和部分祔葬墓出土少量木质棺椁残片,我们从M70(周懿王及王妃王氏合葬墓)取到2件棺木和1件椁木,从M102(周懿王夫人王氏墓)、M104、M105和M115各取到1件棺木残片样品,共7件木材样品,目的是通过木材鉴定和对其有机成分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明代高等级葬具在用材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凌家滩墓葬玉器测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在含山县凌家滩发掘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遗址墓地,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器。我们选择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偏光显微镜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测试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物相,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产地和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一、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用于X射线物相分析的样品计6件,其中4件完整,2件为残片。样品的基本状态见表一。残片样品测试按常规粉末方法进行。对于完整的几件,为了避免损伤,我们专门设  相似文献   

8.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了数块战国时期刻绘燕乐画象铜器残片。这是几年前收购得来的。铜质极薄,因之腐蚀过甚、残缺不全,难于复原。现在仅能看出为一件圆形器的残存边缘,可能是一个铜鉴之类的用具。在铜器残片的内部,刻绘图案,有楼台、车马、人物、鸟兽、植物等形象;有驾车的御者;有立在楼上引弓而射的人物;有二人对尊酌酒的形象;还有怪兽和仙鹤,或集或止,上下飞翔,栩栩如生。其刻绘的技巧古拙,而形象生动。虽然是用极细的线条刻绘,但能巧妙地表现出各种生物不同的动作。这种刻画的风格与故宫藏的战国嵌铜燕乐狩猎纹壶上的花纹近似。因此,可以证明这些铜器残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广州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遗址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盘残片为研究对象,利用μ-XRF对其胎釉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并结合这件青白釉盘残片的出土层位、装饰特点、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推断该盘属于南宋时期广西藤县中和窑产品。此发现从实物角度证实了中和窑青白瓷通过广州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为研究中和窑贸易路线提供了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10.
1978年3月,淮阴高庄一座战国墓出土了20余件刻纹铜器,其数量之多,几乎相当于过去所出土的东周刻纹铜器的总和.刻纹内容除习见的几何纹、燕饮图、动植物纹外,首见以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怪兽为其主要摹写对象.这些刻画的神怪异人,可在《山海经》中找到对应的记述.笔者认为:高庄战国墓刻纹铜器上的有关山、神人、怪兽的刻纹,可能与战国时代流行的《山海图》有关.本文研究材料:援引自高庄墓下列刻纹铜器:铜薰炉益(1:18)、3件Ⅲ式盘残片(1:3、1:0146、1:0147)、2件铜匜残片(1:0137、1:0138)、4件铜算形器残片(1:114-1、2、3、4)  相似文献   

11.
1979年春至1980年春,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发掘清理岐山凤雏村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和扶风召陈村西周建筑基址时,发现了有刻划符号和文字的陶器残片和瓦片,计八十四片(件)。这里对这批陶文加以分类归纳,并谈些粗浅的认识。一、陶器残片上的符号和文字有刻划符号或文字的陶器残片,共三十一片(件),出土于QFF1T4、T5、T6探方和扶风召陈村西周建筑遗址。 1、"田",即周字。《说文解字》:"周,密"这里的周当指岐周,其写法与周原甲骨文相同。周甲H11:31的周作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遗物1300件(含残片和残片可识别出的个体),有青铜器、金器、玉器和石器,还有象牙和海贝等。其中青铜器735件,器型种类最为丰富,有立人像、人头像、兽首冠人像、跪坐人像、人身形牌饰、人面具、兽面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考定东晋南朝道教《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的两件敦煌残抄本。其次考定一件《九天生神章经义疏》抄本的残片 ,并指出此残片证明《正统道藏》收入的三种古灵宝经疏 ,可能是南朝道士宋文明所撰《灵宝经义疏》。  相似文献   

14.
周原遗址及鱼国墓地出土青铜器锈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电子能谱 (EDAX)、金相分析等现代仪器,对从周原遗址及宝鸡国墓地所采集的青铜残片的成分、结构进行 了剖析,比较了合金基体与表面层的成分变化及表面的结构形态。结果表明腐蚀呈现明显电化学特 性,有选择性腐蚀,高锡相优先被腐蚀,在完全矿化层与合金基体之间形成部分腐蚀区的过渡层。因 自然腐蚀导致表面层富集Sn、Pb、Si、Fe。氯离子可穿过腐蚀层沉积于表面层并向基体延伸。  相似文献   

15.
赵磊 《收藏家》2010,(12):65-70
近日翻阅《收藏家》过刊,偶然发现数年前的一场“笔墨官司”。2002年,北京藏家的一件“显德年制”款孔雀蓝釉碗残片引发了陶瓷业界不少专家和爱好者的热烈讨论。曲永健先生首先撰文披露这件残片,认为有可能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辖域内百姓自发的歌功颂德之作,属磁州窑系产品.  相似文献   

16.
我在银川结识了一位喜爱收藏耀州古瓷的藏友。受盛情之邀,前往其寓所观赏藏品。其藏品中刻写有“道情”字的两件古瓷残片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李灿 《文献》2021,(1):85-102
《贤劫经》是鸠摩罗什不见传于世的三部译作之一,该经的传世本为竺法护所译,而鸠摩罗什译本早在6世纪便已亡佚。本文通过藏汉平行文本、语言等内外部证据,从日本书道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吐鲁番早期写经中比定出两件残片,推定其应该正是早已佚失的鸠摩罗什本《贤劫经》的珍贵遗存。这两件残片也是鸠摩罗什译经研究史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次佚作重新发现,为研究五世纪佛教史和翻译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2009年1月,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淮安市楚州博物馆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遗址发现了一处明成化时期的龙泉窑青釉瓷片堆积坑,清理出土了大量龙泉窑青瓷残件和残片。堆积时代是明成化时期,除少数残片为元代晚期外,其余均为明代早、中期。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了大量回鹘文残片,经各国学者不断刊布和研究,大部分文献已得到了解读,为敦煌学、回鹘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材料。但还有一些残片或因残损严重,保留字数较少,或因内容复杂,找不到原始文本,至今尚未得到有效释读。本文对北区B464窟出土编号464:63的一件汉—回鹘文合璧《六十甲子纳音》残片进行研究,比对出该文献系《六十甲子纳音》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一习字残片中古诗的发现与文书缀合在近年新发现的吐鲁番文书中,编号为2006TZJI∶006和2006TZJI∶007的两个残片组成一件文书。其正面字迹较少,是一件西州官文书的署名部分;其背面则布满文字(图二、三)。用废弃的公文书作为习字用纸,这是高昌国或者唐西州时期的普遍现象。关于这背面的文字,最早我们把它看作是一般的习字残片。但进一步整理之后我们发现,它并不属于吐鲁番文书中常见的《急就章》、《千字文》、《开蒙要训》等蒙学教材[1],而是一首古诗:□,斜栋桂犹开。何必高楼上,清景夜徘徊。这首五言诗的后面,紧接着“岑德润”三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