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洪印 《文物春秋》2002,5(3):57-61
龙兴观遗址及道德经幢位于河北省易县城内乙街。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长270米,宽175米,为一凸起的台基。道德经幢在遗址的南侧。遗址地表和经幢周围均为乙街的菜地(图一)。  相似文献   

2.
张驰 《陇右文博》2003,(1):77-80
石经幢现存于宁县城东坪台南端,距崖边十余米处,其西侧有一高2.5米,直径6米的土墩,人称点将点。石经幢由两块红砂巨石雕琢而成,上下叠放,八棱八面,每面宽0.4米。幢体高2.8米。其中上部高1.2米,下部高1.6米,地下埋有底座(见照1)。经幢上部西  相似文献   

3.
高静铮  李晓帆 《文物》2014,(4):80-84,96
<正>昆明市博物馆古幢厅中的大理国时期地藏寺经幢,是1919年在瓦砾废墟中发现的。1982年,地藏寺经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藏寺经幢高6.7米,七级八面,由五段砂石榫卯连接(图一)。经幢通体雕刻密教佛、菩萨及天龙八部共300尊,构思巧妙,布局严谨,造型生动,姿态各异,是国内现存经幢中较为精美的一座,代表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佛教艺术的卓越成就,见证了云南佛教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陈晓伟 《文物世界》2009,(2):40-44,66
2007年8月,在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败虎堡村发现了一座辽代经幢,呈六面柱体形,残高0.18米,对宽0.27米,其余各边长分别为0.13米、0.075米、0.11米0.17米、0.16米。盖顶、身、基座不存嘲。该经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正文共十九行,每行仅存四或五字,残缺严重。首行为“佛顶尊胜”四字,题记为“大辽国山西云和尚僧行该、口座僧志的、口麈沾影”,幢文共计84字。录文如下: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的唐代遗迹中,有一座屹立在松江县城内的石刻陀罗尼经幢。经幢残高9.3米,呈八角形。幢的台座、托座、束腰、檐盖各部分分别刻有卷云、海水、莲瓣纹饰和狮、龙、菩萨、天王诸相,结构谨严,气势雄大(见图)。这座经幢,最早见于宋《嘉禾志》。志中有"石幢"一条,下注:"望云桥南,此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经幢是以道教信仰为中心,在吸收传统丝帛质幢、幡后,又在唐代佛教经幢带动下而兴起,更在皇权政令推动下率先流行于全国。道教经幢作为道教文化遗迹,虽然数量有限,但却是道教碑刻的典型形式,并在古代石幢中占有重要地位。大概由于道教经幢数量少及佛教经幢率先兴起的缘故,目前学术界通常站在佛教文化领域,将道教经幢视为佛教经幢的产物,并进行捎带性陈述。缺乏在道教视野中对道教经幢予以独立探索。随着道教考古新发现以及道教碑刻文献整理的推进,一些道教经幢得以重现于世,虽然道教经幢的总量仍十分有限,但却足以支撑在道教信仰视角下,对古代道教经幢进行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毕丹紫玉 《文物春秋》2012,(4):61-63,80,1
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卢龙县城南,为八棱形多层式石质建筑,高10米,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幢身共分6层,现基本保存完好,底4层为石刻文字,上2层雕刻佛像,除第四层幢身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外,其余为金代大定年间重修。本文对此经幢进行了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8.
<正> 位于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唐天护城遗址的天护陀罗尼经幢,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幢高4.7米,全部用青石雕刻累积而成。幢座最下面为一方形石座,每边长1.35米、高0.15米,其上置一八角素面石盘,石盘上为一八角八面扁平石,海面龛内刻交足佛一躯,扁石上为一八角素面石盘,最上面置一圆形覆莲式石座。此为五层幢座。幢身为八角八面石柱,高1.38米,每面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首南〔南面〕上部阴刻“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十二字。未面经文后刻“大唐国镇州井陉县天护城东禅寺内有……开元十五年岁次丁卯十一月已亥朔八日建”等字,这段刻文为经幢的建造年代提供了确切纪年。幢身上面为雕刻华丽精致的七层幢顶。自下而上第一层为八角八面扁石,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笔者陆续对豫北地区的新乡、汲县、温县和沁阳等四县的五座经幢进行了调查。这五座经幢中,有唐代的三座,即新乡县开元四年、开元十三年经幢,沁阳县开元十八年经幢;五代的两座,即温县天福二年幢和汲县开运二年经幢。这五座经幢现保存都较完整,均由幢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并对有关的一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供研究者参考。 新乡县开元四年经幢  相似文献   

10.
顶尊陀罗经幢原位于河北临城镇两口村崇福寺南大殿中,现存临城县文物保管所,修建于北宋嘉五年(1060)。本文对经幢所载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加以录文,并分析了经幢的建造缘起、北宋河北临城地区陀罗尼信仰的状况。此经幢为研究河北佛教史、文化史提供了又一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建于后唐的武安西营井陀罗尼经幢是河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因暴雨倒塌,2001年进行了修复。本文介绍了该经幢的基本情况,记述了在修复过程中对经幢的清理和复立加固步骤,并对此次修复的方案、措施谈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清康熙六十一年经幢》是三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该经幢形制较小,但保存完整,详细记录了建幢缘由、发愿文,以及建幢者和工匠的信息资料、造幢时间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经幢的形制、刻文等诸多信息研究,考证该经幢的功用、所处时代当地民众信仰、民间习俗,以及建幢人族源情况和匠籍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西昌近郊发现一件元代的佛教经幢,该经幢系元代在凉山地区流行的佛教密宗的一支,阿吒力教的经幢。经幢直立,呈长方形,顶部为半圆形。四面均有文字,其文有梵文和汉字,又以梵文为多数。在经幢的两侧有两龛佛教造像。由于年久,风化严重部分文字难辨。经幢通高133厘米,下部宽23、厚19厘米,上部宽25、厚14厘米。正面有竖刻梵文六行,背面有竖刻梵文五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经幢与石灯、灯幢三者形制上的比较,提出了金华万佛塔出土的所谓“经幢”,是宋代所刻经文的幢子配装在唐代石灯部件上而成的,进而认为此“经幢”兼有经幢和石灯的功能,故改为“灯幢”之名称更妥当。  相似文献   

15.
清嘉庆以来广东及东莞地方志中有关于东莞南汉经幢的多种录文,近来又有旧拓公布。通过比对现有资料并对该经幢石刻第一面铭文重新录文,对与该经幢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其一,这一石刻并不是塔,而是经幢,当时除建有这一经幢外,另建有五层砖塔(或石塔);其二,此幢建造之目的,是为了超度被杀之象,而非镇象。  相似文献   

16.
《文博》2019,(6)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梵语陀罗尼经幢,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尼文化交流的象征,故多命名为"中尼合文陀罗尼真言经幢"。本文通过对经幢刊刻内容的分析,以为其当称作"梵文真言陀罗尼经幢",唐建中二年(781)刻立于大兴善寺,其性质和尼泊尔没有关联,而应该与不空碑同属于不空三藏卒后的礼仪纪念碑。  相似文献   

17.
因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经幢盛行于中土大唐,流播五代、辽、宋、金。经幢造像为经幢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叙录了海宁安国寺唐会昌四年(844年)经幢所镌佛教造像,通过图像与经文的比照,初步考证其主体造像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与经文的变相,揭示了经幢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月在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经幢,上勒唐景净所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简称《宣经》),乃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其与该经敦煌残本正可互补。本文据经幢拓片与敦煌本对勘,并参考国内已发表的录文简体本,制作了经幢本《宣经》校勘本。本文尚考证《宣经》敦煌本与经幢本的差异,认为唐代存在不同版本的《宣经》,而敦煌本应较经幢本为早。本文还考察了该石幢选刻《宣经》的内外原因,认为石幢并未把《宣经》全文刻完。最后,本文指出该景教经幢的发现,再次确认了20世纪40年代现世的所谓小岛文书B系今人伪造的写本。  相似文献   

19.
麦淑贤 《收藏家》2023,(10):52-66
南汉大宝五年石经幢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经幢有两套民国拓本,涉及多位岭南名家,为文物本体与区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文章通过释读拓本的题跋及钤印,分析两者的由来及其之间的关联性,重点阐明其在考辨经幢及其文字、记录经幢本体状况以及反映近代岭南文人交游情况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长兴县博物馆藏有一件大云寺唐代石经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书者为唐代书法名家胡季良。该经幢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经幢形制、佛教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