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蒋立群 《文史天地》2002,(10):37-37
据查,“王八”一词已列入《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又作“忘八”、“亡八”,衍生出“王(忘)八羔子”、“王八崽子”、“忘(王)八蛋”等,现在则“乌龟王八蛋”一锅端,上了影视片,成了出现频率颇高的日常用词,但不知怎么总觉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2.
“咊”与“和”这两个字,都是以禾苗的“禾”为主干,仅仅是“口”的位置摆放不同: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在右的是现在的一个常用字,大家一见就认识。如“口”在左。恐怕认识的人就很少了。  相似文献   

3.
“麻胡”考     
刘大寿 《文史月刊》2003,(12):54-55
问题的提出儿时在平遥———现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乡下度过。每每夜间哭闹,母亲便以“麻胡”来吓唬,自己便恐惧,便用双手紧紧搂抱母亲,便哭闹声立停。“麻胡”,在我同代人的心中是一种凶恶的吃人的野兽。稍长,随母亲去邻村赶会(赶集)正正在玉米吐穗时。回家路上,见不远处田野里一只狼悠闲地正走向一片高粱地,大人们都说,那是“麻胡”,自己便紧紧拉住了母亲的手,催母亲快走。心中也便以为“麻胡”原来便是狼。至于“麻胡”两个字怎么写,是“麻胡”、“马虎”,还是“麻虎”?并不知晓。后来读了书,游了一些地方,知道以“麻胡”来恐吓小儿的,不仅…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众多矛盾时,人们时常使用“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明显的歧异。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把贯穿整个近代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称为“基本的矛盾”.把中日矛盾称为当时的“主要的矛盾”。这里,他对“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这两个概念是区别使用的。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却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我曾收到过一位青年史志工作寄来的几篇论,要我“斧正”。并称,他要凭此成果申请高级职称。翻阅之后,只觉得如坠五里雾中,实不知所云。我思考再三,实难膺命,这事只好搁在一边。然而,一年之后,作寄来登载其大作的省内某报纸复印件,还附有作介绍。对作的学历,已发表的作品和获奖情况详加介绍。并说其论是“最新力作”云云。  相似文献   

6.
佚名 《湖南文史》2011,(3):55-55
最早的时候没有“鼻”这个字,而是用“自”这个字来表示“鼻子”。 后来,人们在“自”的下面加了一个声符“畀”来表示鼻子。“畀”读作“bi”,是给予、付出的意思。“自”和“畀”合在一起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于是用来指称鼻子了。  相似文献   

7.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巴蜀史志》2007,(1):18-19
为认真做好对前志“补遗”工作,就前志究竟遗漏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遗漏?在续志中应该补记哪些,以及如何补记,文章认为主要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实为宗”。“据事直书”。还历史一本来面目。留下一部真正可为明鉴的“信史”。  相似文献   

9.
“黄祸论”或“中国威胁论”的历史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衔天 《百年潮》2007,(1):11-14
“黄祸论”或“中国威胁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解一下“黄祸论”的百年史,分析一下其实质所在,对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能使我们保持更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0.
陈来元 《百年潮》2007,(8):61-63
1958年,中国兴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公社最终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在以色列,有一种被称为“基布兹(KIBBUTZ)”的农业合作组织,规模虽没有中国当年的人民公社大,但其姓“公”不姓“私”、姓“社”不姓“资”的性质比起中国的人民公社来,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故熟悉以色列“基布兹”的中国人都称它为以色列的“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运动。这场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对人民解放军建设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后来又为什么停止了,这些恐怕是许多人都想知道的。  相似文献   

12.
陈碧舟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5):109-120+159-160
1959—1965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比学赶帮”运动是一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群众生产运动。运动的方针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多快好省”转向“质量第一”。运动开展了两次:第一次由中央下发指示,即自上而下地开展;第二次则是在央地互动之下,由地方经验推广至全国,即自下而上地开展。运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既有效发挥了地方政府、工业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也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中提振了中国经济,同时还树立了“质量第一”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16日,有关报章(下统称“今报”)相继报道,说“柞水发现五百年前西安府界碑”,或言“柞水发现五百年前明代西安府界碑”,颇引人注目。但读着读着,即为生疑。  相似文献   

14.
胡相 《江淮文史》2009,(6):139-145
“宁中”、“联中”和“湾中”是一所中学的发展历程,它创立于1923年,校史悠久。现据我所知漫话如下。  相似文献   

15.
祖远 《湖南文史》2011,(3):68-70
同其他艺术一样,烹调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风靡海外,引得外国饕餮们交口称赞的川菜就多属于前一类。有这些正宗川味陈于席,自然于口腹、于气氛皆一大乐事。然而,“阳春白雪”不免“曲高和寡”。  相似文献   

16.
《中华遗产》2013,(11):78-81
“乡”、“县”、“州”这些今天还在沿用的行政单位,在诞生之初与“家”的概念息息相关。古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便于政令的实施,完善赋税的管理,把一定数量的“户”固定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之内,  相似文献   

17.
谢石 《湖南文史》2002,(5):76-76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一套一套的,什么周公之礼,什么孔孟之道,什么仁义礼智,什么公正廉明……结果如何呢?在人民心目中,除了有几个少得可怜的包拯、海瑞等典型,寥若晨星地在广袤的空中屈指可数之外,几乎是无官不贪,有吏皆污。“宦场即如市场,居官犹同贸易”。这就证明官冕堂皇喊得震天作响的“治国之道”不过是“听取蛙声一片”的空洞套话而已。无怪乎读诗书的毛泽东在晚年发出感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天涯过客。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禾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李海 《江淮文史》2004,(2):91-94
“反右”斗争之前,我在合肥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兼民革支部主委,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革”一爆发,我又被“打翻在地”,其后的遭遇,一言难尽。“革”结束后,我的“右  相似文献   

20.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15、16世纪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建立“乌托邦”社会的构想。不同的时代及地理环境下,两人本着同一个社会理想,以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两种不同世界。其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老子的无阶级观与莫尔的“奴隶”阶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