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立  李娟  相建凯  张亚旭 《文博》2024,(1):97-105
大量青铜文物在考古发掘出土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劣化,其健康遭受威胁。科学评估出土文物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文物现场提取、包装和运输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支撑。本文从评估指标、分析手段、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考古现场出土青铜文物健康评估进行探索,尝试建立了一种考古现场出土青铜文物健康评估方式,并应用于咸阳机场考古工地,验证了评估方式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益。  相似文献   

2.
杨晨 《旅游纵览》2023,(16):20-22
进入2023年,我国旅游业迎来快速复苏,各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正确认识红色旅游资源的价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有利于协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红色旅游资源价值构成,其次归纳红色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最后从价值内涵的判断、评估范围的界定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三个方面,提出科学评估红色旅游资源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物受灾评估作为文物减灾的一项重要环节,贯穿文物救灾应急、灾后恢复的全过程。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对文物受灾程度、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抢救性或补救性措施,减小灾害破坏,对科学有效保护文物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不可移动文物受灾情况调查评估工作,对文物受灾范围、类型、损坏程度等进行全面性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做好日常养护,采取预防性保护及临时性保护措施,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制定紧急预案等强降雨环境下文物保护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重要基石。人为破坏是威胁文物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建筑结构、文物价值维度建立文物建筑定损评估指标体系框架,重点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物损坏程度进行评估。希望通过专题研究和探讨,为整个文物定损评估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为文物督察、执法和处罚等提供更为科学、专业的裁量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得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逐年升高,暴雨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了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外,暴雨灾害同样也会影响到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将引起东半球热带辐合带的北移,从而使得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气候湿暖化的变化趋势,暴雨灾害频率也将不断提升。本文分析了暴雨灾害影响下不可移动文物遭受的影响,依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识别了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受暴雨灾害风险的致灾因子指标,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历史数据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得出未来我国新增的暴雨灾害严重地区;又通过分析该地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及价值情况,划分了区域内各县域的不可移动文物暴雨灾害风险等级。根据研究结果,山西南部、山东南部等地将成为未来我国新增的不可移动文物受暴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针对这些高风险区域应提前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建立完善暴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相关技术是文化遗产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构建信息集合的管理平台,而且可以成为信息二次处理和加工的研究性平台。1980年代GIS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领域,1992年国际文物保护专家首次将GIS技术用于柬埔寨吴哥窟遗址的分区及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开启了该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GIS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三个方向:文物信息管理保护平台、文物考古信息可视化展示研究、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GIS在文化遗产风险评估中主要发挥其矢量运算及可视化的功能,用来进行区域性计算及评估结果展示,使风险结果更直观。我国关于灾害的风险评估较多,但关于文化遗产在灾害下的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由于信息技术的复杂性以及文化遗产种类的丰富性,目前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研究理论、评估方法和相关系统构建步骤。建议从空间技术的融合、信息系统的整合、充实系统的应用、从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源角度下对文化遗产进行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文化遗产概念范畴、价值认知及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事业,同时也给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领域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许多挑战。本文对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及评价体系进行探讨,并结合当前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对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对象及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论述了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遗址是特殊的文化遗产类型,价值评估是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当前,大遗址价值评估主要采用主观定性的方法,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创新形式,必将在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重新认知大遗址价值维度,并探索大遗址价值评估的新方法,有助于准确识别遗产价值载体,推进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及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视域下的大遗址价值评估体系可从“基本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区域整合价值”三个层面构建。以统万城遗址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遗址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的评估研究,是实现遗址综合价值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往人们对建筑彩画更多的是关注其个体的保存状态,在我们承担清东陵裕陵维修工程中,发现对裕陵建筑彩画的价值评估仅仅以局部真实与完整的角度观照还很不够,尤其是通过对裕陵单体建筑彩画的现状勘察,裕陵建筑彩画属旋子彩画类型,其单体彩画配置存在等级差异,比较其他清代陵寝建筑彩画,清代陵寝建筑彩画的总体配置似有传承古制的观念影响.同时,陵寝建筑有明确年代,使陵寝彩画具有时代样本价值,再由裕陵建筑彩画纹饰差异、配置关系的发现,引发本文对裕陵建筑彩画价值评估和补绘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侯慧梅 《丝绸之路》2014,(14):64-65
文物价值是一个动态结构,它的判断没有终极结论,遵循着不确定原理;它的价值追求受到认知主体主观价值的干涉和影响,呈现出多元互动模态。本文通过具体实践,对文物的本体属性及价值体系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拓展与摸索。  相似文献   

11.
论述与中国文物建筑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认真进行文物价值的评估,理解价值中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关系,注意抓住评估对象的特色,是指导文物建筑保护和使用的关键环节;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工程是保存文物古迹的必要手段,为贯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需要对方案和技术进行权衡;传统营造技艺只能通过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工程实践来传承。  相似文献   

12.
对价值的认知和评估是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也是编制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名人故居类文物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历史遗产,对其进行价值分析更是讲好历史故事、彰显文化内涵的前提。青岛市部分名人故居的研究案例表明,分别从名人视角(历史成就、突出贡献、社会影响等)和建筑视角(历史特征、风貌特色、科学布局等)对名人故居进行价值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探索名人故居价值内涵的路径方法。而展示思路上兼顾名人价值导向和建筑价值导向,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名人故居现状,指导文化的展示与建筑的修缮,为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杨涛 《丝绸之路》2012,(2):35-36
五泉山地藏寺建筑群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地藏寺位于五泉山景区山腰,海拔1610.2米。本文主要对五泉山地藏寺的建筑形式、保存现状及价值评估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黄国强 《沧桑》2008,(5):22-23
在山西省永济市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唐开元铁牛,是华夏文明成就的又一重大发现,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造型之美,与国内外同类文物相比均属空前,文物价值巨大,堪称稀世国宝。本文着重从桥梁建筑、冶金铸造、雕塑艺术三个方面对铁牛的重要文物价值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人类对乡村价值的认知不断发生变化,正确认知乡村价值将引导乡村选择合适的政策并开展健康有效的建设实践。本文立足于乡村价值的原生性与动态性属性,梳理了城镇化进程中人类对乡村价值特征、内涵以及重点的认知。针对新型城镇化时期特点,构建了“全域全要素”的乡村价值再认知框架,明确了“乡村地域—村域—居民点”空间层级以及“生产—生态—生活—社会—文化—空间”价值类型,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价值认知需构建空间层级间的纵向衔接关系并厘清价值类型间的横向关联关系。基于乡村价值再认知,提出乡村发展建议,以期实现乡村价值全域激活、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游憩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敏  陈田  刘爱利 《人文地理》2008,23(1):13-19
近50年来,旅游地游憩价值评估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为相关自然保护区、景区的管理与决策起到重大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游憩价值评估的探索。综合分析国外的相关资料,旅游地游憩价值评估主要集中于旅游地环境资源总经济价值评估、生态旅游发展与政策评估、游憩项目评估和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使用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估值法等方面。我国的游憩价值评估主要集中在森林游憩价值领域,方法应用和研究规范上与国外尚有差距。此外,针对我国部分研究将出现将游憩价值评估与经营资产价值评估糅合,认为游憩价值评估与经营资产价值评估是两条独立的主线,不应互相混淆。  相似文献   

17.
古玩玉器     
一、玉器的功能和价值 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之说。后世流行的“宝”字就是家与玉的组合,可见玉的价值之高,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对玉器进行价值评估,首先必须了解其原材料——玉的质量和价值,然后判断玉器的文物、艺术和实用价值,三者综合评估才能准确得出玉器的价值。衡量古玉器价值还要看其时代特征,雕琢工艺,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历史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在历史社会环境及其文物的集中区,并对二者产生渐进或剧烈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在不断提升,灾害的发生及其防范应对又会或多或少地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社会环境中有所体现。有鉴于此,提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防的几点建议,一充分了解和识别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历史上的主要灾害类型以及影响,判断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灾害和灾情;二持续开展关于自然灾害之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破坏性影响调查、研究和评估工作,不断深化相关认知;三针对风险类型和破坏性评估,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保护;四不断深化和细化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和区划研究;五在更大的"区域灾害系统"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协调风险管理与预防工作;六总结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中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方法和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的雷电灾害防御分级管理,使用福建省2016年至2020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了福建省雷电活动3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雷击密度和雷电综合强度作为雷电致灾风险评估的参数,建立了福建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雷电致灾危险性指数RH模型,在1km×1km的经纬度网格内计算雷电致灾风险,使用自然断点法得到雷电致灾风险分级指标等级阈值,进而将福建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雷电致灾危险性划分为四级。从文物建筑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防护装置建设及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赋权价值评估模型与实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分类与价值评估是资源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本文引入分类赋权思想,运用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方法,综合主客观赋权,构建了遗址遗迹类文化旅游资源、建筑空间类文化旅游资源、商品类文化旅游资源、活动类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模型.对大湘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价值评估实测表明,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分类赋权评估模型具有合理性与可推广性,可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文化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