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益龄 《沧桑》2012,(5):61-62,120
清末山西的保矿运动是一场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爱国主义壮举,乡绅阶层、官僚阶层、商人阶层、学生和民众阶层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并发挥了各自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都需要国家文化精神。国家文化精神需要的是一大批经典的文化作品作为支撑,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尤其要珍视。在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中,我们首先应该厘清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的关系。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文化遗产是不能产业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民间文化应该还给人民。  相似文献   

3.
林华 《神州民俗》2009,(10):5-9,21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此项战略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加强重视、齐心协力来共同完成。在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应切实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必须统筹规划,建立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健康、科学、持续、有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宋晓丽  周伟 《文史月刊》2012,(Z3):179-179
建设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存在着认知偏离、资金短缺、技术缺乏、法制不全、机制落后五大困境,必须确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思想,健全法制,建立起有效的保护途径、技术支撑途径、资金来源途径、全民参与途径、执法监督途径,下好文化遗产保护这盘大棋。  相似文献   

6.
《宁夏年鉴》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宁夏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负责编辑的一部省级综合年鉴。近年来,一直把“社会热点”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进行编纂。这样做的原因是:年鉴的本质特征是要突出每一年度本地区所发生的重大社会活动,重大社会事件,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这些都是年鉴要记载的重点,把政府、社会各界,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关注的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单独设栏目,进行集中记述,可以起到特殊的效果,这也正是年鉴资政、存史的需要。所以,记载一地本年度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可以充分体现年鉴编辑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的办刊方针,与时俱进,记载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足迹,为社会文明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区域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进行展示是将当地民族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等以物的形式展现出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展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的宣传,用以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本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是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荔 《神州》2013,(21):286-286
已有的研究揭示出社会知觉、刻板印象、性别差异、印象形成中都存在内隐社会认知,与学习其他材料比较,社会认知学习具有更强的内隐性。本文就内隐的社会认知研究展开了论述,就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以及内隐社会认知的具体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以有形文化遗产为主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背后都存在着不易被发觉的社会经济体系、以及传统礼仪与习惯等无形文化遗产。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例,以社会经济体系为切入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既可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文化景观"等概念作出阐释,又可探讨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及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着绚丽多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肩负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研究的使命,赋有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社会责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着眼于对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阐释,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认同"是个人对自我社会身份的认知,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关系及归属感,是当代社会发展重要的心理保障。文化遗产与特定群体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认同中起到催化和强化的作用。促进认同将对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及观众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带来新的活力。博物馆必须运用其收藏的文化遗产,揭示遗产蕴涵的多层面信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发展历程,认清自身特点,强化自我认同。加强公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当代中国博物馆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由政府直接主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则是一项比较新的事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其中的文化遗产主要指古迹、古建筑群、遗址。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认识的深化,人们意识到那些"无形的"(intangible)、世代相传的、活态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各类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的急剧增多,发动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参与保护已成为文博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文物源自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人民群众保护自己创造的文化遗物是两者之间本原关系的必然要求。我国人民保护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无数的事例也充分说明民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意愿。但是诸多的文物破坏行为既体现出社会公众在文物保护实务中的错位和缺位现象,又反映出发动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专项宣传基金、发动各级募捐活动、完善三级保护网络、成立平民志愿组织、开辟平民发声渠道、设置平民奖励制度等当属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当下,文化遗产保护已不仅是“守旧”和“拯救”,更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部分被赋予沟通历史与现代的社会使命。因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价值认知与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协调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重要议题。同一时期实施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和西安大明宫丹凤门的保护利用工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其引发的社会讨论也反映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呈现方式、公众交流机制有调整空间,以更和谐地融入现代化城市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5.
焦虑、抑郁情绪的认知特征及其社会信息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社会认知和临床心理融合而触发的情绪和认知的相互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一方面,心理学从认知角度解释情绪的发生、发展,并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另一方面,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也有了十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理论建构入手,阐述了焦虑、抑郁这两种普遍的情绪问题是如何与特定的认知特征相联系的,目的在于探讨情绪的认知基础及其特性,为情绪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理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大芦村古建筑群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由九座民居院落和一座祠堂组成。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不断发展,大芦村古建筑群从保护、利用和研究等方面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从文化遗产生命史的角度对大芦村古建筑群进行调查,以时间为轴线记录大芦村古建筑群的生命历程,通过记录并分析不同的群体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拥有不同层次的认知和由此带来的对于遗产实体的不同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来展示大芦村古建筑跌宕起伏的存续历程,以期更好地实现大芦村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旅游等价值,并为其后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侗族村寨是中国西南山地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典型代表,需要人们以动态的过程和眼光看待这一人类与自然长期交融发展的过程产物。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策略采取联合式、捆绑式、扩展式的做法,在统一编制申遗文本时需要对遗产区内的文化遗产点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与标准从文化遗产学的角度进行价值认定和数量遴选,重点梳理遗产区内能够代表该遗产所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并能够体现该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的文化遗产点。侗族村寨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应对遗产地的价值属性有清醒认知并制定有效的保护机制,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计划公众的参与程度,最终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充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秦鹏飞  宣朝庆 《民俗研究》2023,(1):92-99+158-159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礼与俗同根同源,在共同的发展演进中生成了“伦理理性”的核心价值。这种伦理理性受到儒家对人性之自然的认识的强化,深刻影响了后世社会中礼与俗的实践形式。考察传统祭礼,从礼学思想的大传统出发阐述礼俗关系,不仅是对学界近年来参与“礼俗互动”讨论的回应与拓展,亦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认知。  相似文献   

19.
史勇 《丝绸之路》2010,(11):15-19
<正>近年来,随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新品类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日益得到国内学术界、文物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自2006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每届都将一种新品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论坛主题。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等以往鲜为人知的字眼开始频繁地跃入公众的视野。甘肃地理位置和战略地  相似文献   

20.
地方志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轮志书全面系统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现志书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需要。历代旧志和首轮新编地方志和部分第二轮志书比较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但也存在记述内容不够全面、记述形式比较单一等不足。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第二轮志书应从篇目设置合理、资料收集多样、内容记述全面等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