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代至清初贵州交通沿线的植被及石漠化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明清方志、游记、朱批奏折,以"移步换景"的视角,考察明代至清初贵州交通沿线的植被分布及变迁,并从石漠化地表景观、石漠化敏感性影响因子及与今日石漠化分布现状的对比等角度解读文献中所见的石漠化现象。结论认为,明末清初今贵州安顺、镇宁、六枝、盘县、普安等地已产生石漠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喀斯特石漠化旅游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开发目的,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旅游发展影响因赤,并建立问题假设树对社区居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景观是喀斯特石漠化旅游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模武的成功与否是影响喀斯特石漠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喀斯特石漠化旅游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清至民国时期是四川强震多发期,本文根据四川187种方志资料及其相关的地震史料,在统计清至民国时期四川震灾(M≥4.75)数量的基础上,与同时期水、旱灾害作了比较分析,认为震灾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其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同时并考察了清至民国时期四川震灾的地理分布、呈现的特征和震灾严重的后果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清至民国时期四川震灾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疫灾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胁。本文通过编制疫灾序列,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疫灾时空变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一、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无年不疫,疫灾季发率高达94.70%,秋、夏、春三季疫灾多发,集中了全年近九成的疫灾县数,秋、夏季尤甚,集中了全年四分之三的疫灾县数;逐年的疫灾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特征明显;在明初至民国末年的582年间,江南地区疫灾的波动周期越来越短,年均发生疫灾的县数越来越多,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疫灾越来越频繁,民国时期是江南地区历史上疫灾最频繁最严重的时期。二、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疫灾主要分布于大运河、宁沪杭铁路沿线及其以东的地区,苏州—无锡一带和环上海地区为疫灾热点区,江苏溧阳地区和浙西山丘地区为疫灾冷点区;疫灾分布重心始终位于苏州境内。三、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疫灾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交通沿线城市都是疫灾高发点,人口稠密区多为疫灾频发区,水旱灾害严重区也是疫灾严重区,平原地区的疫灾多于山丘地区的疫灾。  相似文献   

5.
南宋时期(1127-1279年)至少有81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53.29%。朝代上以宁宗、高宗、孝宗三朝的疫灾最为频繁;季节上以春夏季节为疫灾高发期,秋冬季节疫灾较少发生;趋势上疫灾频度略有下降趋势,但表现为2个波长为70年的波动周期,十年疫灾指数曲线呈"W"型,疫灾广度的年度变化呈脉冲状波动,阶段性特征明显。南宋时期全国至少有241个县发生过疫灾,其中71.37%分布于人口相对稠密的浙西、福建、淮西、浙东、江东、江西、淮东等东部诸路;疫灾严重程度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浙西路是全国疫灾最严重的地区;各路疫灾的严重性与人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从总体分布看,南宋地区的疫灾比金元地区严重,且集中分布于淮河以南今光山-大余一线以东的地区;人口密度高值区也是疫灾频度高值区,长江三角洲是全国疫灾最频繁的地区;当时全国的疫灾中心有今杭州、海宁、湖州、苏州、绍兴等城市。  相似文献   

6.
李修建 《民俗研究》2014,(5):156-160
<正>对中国陶瓷的研究,自民国时期即已展开,如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1924)、杨啸谷的《古月轩瓷考》(1933)、郭葆昌的《瓷器概说》(1934)、叶麟趾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1934)等。而第一部以"中国陶瓷史"为名的著作,亦出现于民国时期,乃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但此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又陆续出版了几部相关著作,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纲要》(轻工  相似文献   

7.
民国《丰宁县志》是丰宁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县志,记载了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丰宁地区社会民生、人物故事、风土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对县志内容的整理和挖掘,不仅有助于清末民初丰宁及周边地区地方史相关问题的深化研究,还可为该地区乡土文学、考古、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同时有利于地方历史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尽管志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但不失为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旧志。  相似文献   

8.
《文史春秋》2014,(11):F0002-F0002
<正>广西共有8个县(市、区)与越南3个省17个县毗邻,陆地边境线1020公里,占中越陆地边境线的75%。边境地区居住着壮、汉、瑶、苗、京、彝等民族,属"老、少、边、山、穷"地区,8个边境县(市、区)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自洽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全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5个。为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西制定特殊优惠政策,2000年以来实施了3次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新一轮大会  相似文献   

9.
<正>王庄布依族苗族乡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坡地多,山间坝地的漏斗形地貌多,石头多、地块破碎是这个乡土地的显著特点。由于全乡地势四面低而中间高,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和土地石漠化,所以缺水、缺粮、缺钱是长期以来困扰王庄乡发展的三大问题。由于我的父辈们都在王庄生活过,所以我知道王庄是一个缺水的地方。父亲说他们居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46个城市的地下水资源状况进行了逐个考察,分别从水位、水质两方面总结了该地区城市地下水资源的特征。研究表明: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城市地下水位呈现明显的区域内部差异:渭北台塬地区城市地下水位埋藏最深,达几十丈乃至更深;渭河平原地区城市地下水位埋藏相对较浅,在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关中西部及天水地区城市地下水位埋藏最浅,基本上在十米以内。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至少有22个城市存在地下水"咸苦"问题,其中有17个城市集中分布在关中渭河北岸的东、中部地区。城市地下水"咸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城市居民活动与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关中渭河北岸的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追溯唐代六胡州的建置与“灵、夏之间”行政沿革的基础上,通过对内蒙古、宁夏、陕西三省区交界处,即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实地考察,并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初步确定了今鄂托克前旗与盐池县境内的六个唐代古城址与六胡州的对应关系。从古城址的时空分布格局、选址条件、人类活动方式等出发,阐述了六胡州古城址的环境指示意义。唐初六胡州北部已经有比较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而六胡州一带建城时因受早期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在局部地形部位可能分布有地表积沙。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重点,多集中在中原、江南、口岸等城市,不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历史状况,因此很难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起源、类型、特征总体的科学总结。笔者在日常文化遗产调研的业务工作中,发现贵州城镇中保留下来可供我们作为文化遗产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古代城市建筑物、街区、城垣等遗产已所剩不多,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镇历史遗物的文化价值、社会意义所知甚少。本文拟就明至清前期黔中地区的城镇发展史做一点粗浅论述,以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velops an index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land to drought and desertification (LVI) for Italy. The index takes into account changes in climate, land use, vegetation cover, soil properties, and population during the period 1990–2000. The LVI was built up through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aimed at 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various indicators included in the synthetic index. Increasing land vulnerability was observed during this time, especially in dry areas of the southern regions. This is interpreted as a consequence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bio-physical degradation. The LVI can be used in an integrated, decision-support system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mitigation policies in rur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4.
李并成 《人文地理》2005,20(5):118-121,55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解剖麻雀”的办法,以历史上沙漠化过程发生的典型地区甘肃省民勘县为例.就其清代以来的人口变动状况及其与土地沙漠化的关系,作了系统的剖析,从中可以得出若干具有规律性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5.
Yelang (夜郎), a mysterious state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area of early China and dating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Early Iron Age (1300 bc – ad 25), is a cultural interactive junction betwee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Zhongshui Basin in Wein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stribution areas of the Yelang civilization. This area, which includes sites at Jigongshan (鸡公山; 1300 – 800 bc ), Hongyingpan (红营盘; 700 – 400 bc ) and Yinzitan (银子坛; 400 bc – ad 25), has provided a very integrated chronology, spanning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Early Iron Age in the eastern Yunnan – western Guizhou area. To investigate human migration and horse‐trading at these Yelang sites, we conducted a strontium isotopic analysis on the teeth enamel of humans and horses unearthed from these three sit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1) people at the earlier sites (Jigongshan and Hongyingpan) were all indigenous, whereas in the Yinzitan cemetery, there was a more immigrant population, and all the people who were buried in an upper limb flexed supine position were non‐local; and (2) most of the horses found at the Jigongshan and Yinzitan sites show different provenance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famous Dian (滇) and Zuo (筰) horses record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providing more clues for further study on horse‐trading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Bronze Age and the Early Iron Age.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贵州逐渐建立王朝直接控制下地方流官政权体系的重要时期,但发展的过程却较为缓慢。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背景,使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过程、空间分布和运作模式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流官政权是在卫所制下逐渐建立起来,或者采取“军政合一”的流官政权形式,改土归流的进程也是渐进而漫长,这些决定了流官政权存在设置上的依赖性、政权体系上的不完善性、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博物馆珍藏的“尘定轩”斗彩山水人物盖碗,是皇家赐予清代黔籍名宦石赞清的一件御瓷。本文通过对斗彩瓷发展史的介绍,以及这件后朝仿前朝型制瓷器的价值评述,说明它是反映清代道光时期景德镇御窑瓷器生产状况的一件难得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乾隆非常重视云南城垣之修筑,以牢固坚整为准,以保5疆固土为要,对城垣修筑分别缓急,优先修筑边疆要地之城垣。对修城经费严格管理,不得侵帑误工。为捍卫边疆,云南官民亦多有捐修之事。城垣竣工之时,云贵总督、云南巡抚甚至亲往查勘,务期城垣永固,项不虚糜。乾隆朝对云南城垣的修筑有助于巩固边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乐嘉藻《辛亥日记》是辛亥年贵州政治、社会及士绅生活的实录,如革命前并没有社会动乱,革命时也是政权和平移交,没有出现流血事件。这些记录有别于以往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