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唐代墓志层出不穷,尤其以唐两京地区(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地区)为特,出土数量甚巨,新刊者即数以千计,于治唐代文史之学多有裨益.2012年《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一书所刊唐代墓志资料中即有许多唐代刺史相关资料,择其重要者,参以传世文献,可对《唐代刺史考全编》加以补正.  相似文献   

2.
根据成都、万州等地区长时段的历史文献记载和现在植物状况来看,唐代这两个地区是应该有荔枝生长的。三种分布类型都应有气候学的指示意义,只是在显现气候指示程度上有差异。所以,成都和万州荔枝的生长分布有一定气候指示意义。区域小气候是受大的气候背景变化影响的,只是由于小区域的自然差异会左右受大气变化影响的程度。所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是可以指示气候的。历史气候的研究应树立宏观、长时段的研究视角,重视田野考察,讲求逻辑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相似文献   

3.
第 1期新世纪献辞朱士光 (封二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蓝 勇 (4)………渝宜段川江水系的历史分布与变迁杨伟兵 (16 )…黑水与华夏文化张 晟 (2 3)………………………从化外之地到两个文化带的相继发育——宋代以前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林 拓 (35 )……………………………………北魏至隋唐时期女性参政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段塔丽 (46 )……………………………论清代陕西社仓的区域性特征吴洪琳 (5 3)………天津开埠后的皮毛运销系统樊如森 (5 9)…………明代西安城内皇室宗族府宅相关问题研究史红帅 吴宏岐…  相似文献   

4.
竺可桢论唐代气候较现代温暖 ,依据共有两点 ,一是长安宫廷苑宥内有梅花和柑桔 ,二是成都有荔枝。其前一依据之不能成立 ,已有研究 ,这里谈谈成都的荔枝问题。竺氏谓唐代成都有荔枝 ,所据为唐人张籍《成都曲》中“锦江近西烟水绿 ,新雨山头荔枝熟”的诗句 ,而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诋斥说张籍实“未尝至成都者” ,其所言自不能属实。唯今郭声波复据唐卢纶《送从舅成都县丞广归蜀》诗中“晚程椒瘴热 ,野饭荔枝阴”之句 ,谓“中唐时在长安士人之中 ,成都有荔枝确实已属常识” (《成都荔枝与十二世纪的寒冷气候》 ,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相似文献   

5.
墓龙是唐五代墓葬中神煞俑的一种,造型为双人首(或兽首)由拱起的蛇身连接。墓龙最早出现在唐高宗年间的河东道潞州地区(今山西长治),高宗至玄宗时期又在今河北、河南、湖南、辽宁等地有所分布,唐末五代时期则主要出现在江苏地区。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其他出土遗物可知,墓龙的出现和分布与人口的迁徙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荔枝的地理分布及其贡地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三大荔枝分布区:岭南、四川和福建。荔枝原产于岭南地区,从汉代起便成为南方地区特色果贡之一,直至清末。笔者在全面考查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大荔枝分布区的形成,着重研究了荔枝种植及进贡的历史地理变迁。栽培荔枝约于汉初传入四川、隋以前传入福建;进贡则呈现出隋唐以前贡在岭南、唐宋贡在四川、元明清贡在福建的现象。通过分析得知导致荔枝种植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和人为原因(正反两种作用),荔枝贡地选择则随着政治形势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唐代于阗毗沙都督府属下十个州,通过汉语、藏语和于阗语材料的比勘,其中六城、西河州、东河州、河中州等四个州的地望和辖区可以考定。六城由Cira(质逻;Tib.Jila)、Birgamdara(拔伽;Tib.Bergadra)、Pa、skūra(Tib.Osku)、Phama(潘野;Tib.Phanya)和Gaysāta(杰谢)组成,分布在达玛沟河(Domokoriver)沿岸南北走向的狭长灌溉区中,地域与今和田地区策勒(Cira)县辖境大致相同。西河州(Tib.Shel chab gongma)位于喀拉喀什河(Kara kash)以西,辖区大致在今和田地区墨玉(Kara kash)县一带。东河州(Shel chab’og ma)位于玉龙喀什河(Yurung kash)以东,辖区大致在今洛浦(Lop)县一带。河中州(Tib.She lchab dbus)位于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的中间地带,即今和田县辖区。另有猪拔州见于新出土和田汉文文书,但地望尚不得而知。其余五个州,一在东部坎城(Kh.Kamdva;Tib.Kham sheng)和蔺城(Kh.Nīa)地区,地在今克里雅河(Keriya)至民丰一带;西部吉良镇(Tib.Gyil yang,今克里阳/Kilian)和固城(Kh.Gūma;Tib.Kosheng)镇所在的地区有一或两个州;西南以皮山城/镇为中心有一个州;北部以神山(Kh.Gara;Tib.Shing shan,今麻扎塔格/Mazar Tagh)为中心有一个州;另外一个州在南部或东南部。  相似文献   

8.
<正>颜真卿(709-784或709-785),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中国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  相似文献   

9.
龟兹西汉时领有今库车、沙雅、新和、拜城一带地方,汉以后特别是唐代,境西的姑墨(今阿克苏以东至喀拉玉尔滚)、尉头(今温宿)、温宿(今阿克苏及以西以南的部分)、据史德(今巴楚)、济浊馆(今柯坪)及境东之乌垒(今轮台)等都曾长期臣属于龟兹。笔者文字所及,即这一空间地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基础数据,考查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旅游资源,以国标GB/T18972—2003作为分类标准,建立唐代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统计分析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结论认为: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是唐代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唐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等地,并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并有较强的内陆集中性。两京地区、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地区和永州一桂州地区是唐代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封禅线沿线地区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唐代两大旅游资源带。  相似文献   

11.
Jade silkworms unearthed from the sites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reflect that the mulberry silkworms and tussah silkworms were recognized and utilized in the Liaoxi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from at least 5.5 to 5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not only makes the Yan-Liao region (extending from the Yanshan Mountains to the Liaohe River valley), where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is located, become another prehistoric center of silkworm resource utilization besides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also traces the earliest time and the area of the utilization of tussah silkworms in China from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Han Dynasty to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in the Hongshan period. Meanwhile, the quantitative superiority of jade tussah silkworms implies that wild silkworm resources were still the main source of silk for the Neolithic inhabitan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means of“taking jade as silkworm” and“turning silkworm into dragon” in the Hongshan culture coincide with those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are a vivid portrayal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as a direct roo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原史时代”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石器时代末史前文明断裂至秦帝国建立被正式纳入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之前的这一时期,是长江流域历史或文明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特征与西方史学和考古界通行的"原史时代"概念吻合,因而建议将这一时期独立出来作为长江流域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原史时代",并就长江流域"原史时代"的特征、分期及其对于长江流域自身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繁昌汤家山西周墓是一座高等级的吴国墓葬。通过对长江下游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墓葬的等级规模和出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汤家山西周墓与丹徒烟墩山、荞麦山西周墓和北山顶、青龙山春秋墓属同一等级的墓葬,皆为吴王之墓;根据汤家山西周墓主身份和墓地位置推测,《左传》记载的"鸠兹"应为西周晚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疫灾频度平均为21.0%,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频繁,疫灾频度高达34.6%。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约41%的疫灾发生在夏季。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都城所在地为疫灾多发区,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疫灾重心在河南,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陕西与河南,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频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15.
陈氏太建北伐,系东晋南朝北伐史上的绝响之作。陈宣帝太建北伐的政治策略,是联周击齐;战争进程是先取江淮,而后强争黄淮交战于周。就南北对峙军事要地与江左国土安全关系论,太建北伐是内含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双重底蕴的。但陈氏起于南朝末造,经济武备均不及北朝,陈宣帝不能审此而失之烛远,穷兵远略将不可避免最终的失败。太建北伐始胜于周齐交争之隙,终败于北周统一北方之际,要在“合纵图齐”政略选择的失误;太建北伐最终归于失败,要在不仅折兵阃外再失淮泗,而影响亦及于南北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代崖州治所,《通典》等全国性史志皆明确记载在舍城县,正德《琼台志》等海南旧志则认为在颜城县。孰是孰非?因从来无人进行考证和评断,以至两说长期并存。现经深入考证,所得结论是“舍城说”所言为是,“颜城说”完全错误。至于唐崖州治故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东南三十里龙塘镇的珠崖岭上。  相似文献   

17.
钦州于隋开皇十八年得名,唐代或为钦州,或为宁越郡,宋元以降,地名未易并沿用至今。纵观钦州历史地理沿革,其治所凡四,为钦江、灵山、南宾和安远,唐宋时期共历三次迁移。史籍对钦州治所的三次变迁有近十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不同说法逐一辨析,推断钦州治所在唐天宝元年到北宋开宝五年之间,自钦江县初徙灵山县,在今灵山县旧州镇;北宋天圣元年,自灵山徙治南宾砦,在今灵山县灵城镇;北宋嘉祐六年,又自南宾砦徙治安远县,即今钦州市区。  相似文献   

18.
《新唐书.食货志》:开元时,裴耀卿主漕事,"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其后,韦坚继之,天宝三载"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学术界据此认为,唐安史之乱前,中央的上解租赋主要来自黄河中下游流域。仔细分析《新志》记载并参诸其它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裴耀卿开元年间所漕租粮主要是来源于江淮地区;韦坚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的"山东",沿用的是汉代的语义,其漕运主体仍是江淮粟米。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以及广东地区等南方地区的衙署、寺庙、居址、城址、墓上建筑等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唐宋元时期滴水,其中以峡江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分布较密集。出土滴水整体呈长条弧形和弧边三角形两种形状,大致可分为唐-五代时期和宋-元时期两个阶段。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长条形滴水,饰几何形图案;宋-元时期沿用长条形滴水的同时,主要流行弧边三角形滴水,纹饰图案较为丰富。对比宋金西夏时期北方地区的滴水,可知其时南北地区滴水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纹饰相差较大;元代后趋于一致,历明清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