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立凡 《炎黄春秋》2004,(4):70-70,72
袁世凯自小站练兵起家,创建北洋新式陆军,是继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后起之秀。在顽固派看来,他是一个新派人物,并不值得信任。  相似文献   

2.
帝制运动开始后,英国认为现阶段不能实行帝制,英国不会支持,帝制问题可推迟到欧战结束后进行。帝制运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英国实施两面政策:一方面响应日本号召,联合对袁世凯政府进行劝告,另一方面准备从速承认帝制。袁世凯宣布帝制后,英国经历了从要求立即承认帝制到观望到赞成取消帝制的态度变化过程。英国在袁世凯和护国军之间保持中立。袁世凯取消帝制后,英国对帝制取消后的乱象持不干涉态度。  相似文献   

3.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09,(12):32-34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袁世凯不满足于民国总统的地位,他妄图君临天下,开创“袁家王朝”,在中国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俯从“民意”,接受帝位,宣布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极。但他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举国一致的声讨下,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洪宪帝制梦只做了八十三天就可耻地破灭了。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在其小站练兵、入鲁主政、坐津督直、辛刻出山、帝制自为的五个时期,始终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往来,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及发展给予了露骨 世凯政治 上的极大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到袁世凯“仿德”、“防德”、“联德”及“排德”的政治、外交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使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很快取而代之。孙袁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民众心理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政局的极其复杂性,相关的分析能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威 《安徽史学》2015,(4):89-9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袁世凯预判中国政治态势,周旋于革命派、清政府、立宪派等各派力量之间,一方面以北洋军的强势压迫革命党人;另一方面以革命党人的杀气威胁清政府,最后迫使清朝皇帝退位,促成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袁世凯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官僚,缺乏民主共和思想,他不但没有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反而妄图坚持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又成了阻挡历史车轮的势力。结合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对袁世凯的性格心理及其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于袁世凯本人以及这段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使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很快取而代之。孙袁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民众心理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政局的极其复杂性,相关的分析能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保存于民间的民国时期地契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宝贵资料。本文介绍和分析了民国初年的两张“有洪宪”年号的地契,认为其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袁世凯称帝以及皇帝梦破灭的史实,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一定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起袁世凯,人们除了想到银元"袁大头"外,还会想到"窃国大盗"四个字。但时下有人也不以为然,认为"‘窃国’的帽子老袁戴了一百多年足够了",而今应该给他评功摆好摘帽平反  相似文献   

10.
11.
我从清末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即在他的属下,直到他死亡为止。这里,就记忆所及叙述辛亥以后袁世凯的一些事迹。惟以时隔五十年,遗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幸知者补充订正。  相似文献   

12.
近日有一篇叫《另说袁世凯》的文章,却以“新观点”的面貌出现。文章赞扬袁世凯在政治上实行了“宽松政策”,并说,“正是由于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蔡元培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邵飘萍、黄远庸两大新闻巨擘一则则独家新闻、一篇篇时论文章众口交传;革命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文章指出,说袁世凯政府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宽松政策”,它的各种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显然,这是历史的颠倒。袁世凯政府实行的是专制独裁政策,是违反…  相似文献   

13.
杨度的政治主张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了急剧转向:从主张君主立宪转向赞同民主立宪,并组织共和促进会,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而呼号。杨度政治主张的这种转变,是迫于客观形势的暂时策略,还是政治思想的根本转变?学界向来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杨度从主张君主立宪向赞同民主共和的转变,是一种暂时性的策略,并不是其政治主张的根本改变,更不能说他根本放弃了孜孜追求的君主立宪理想而倾向民主共和。从总体上看,杨度仍然是君主立宪的信奉者,赞同共和制度只是权宜之计,不过君主立宪的"君主"内涵有了根本不同:立宪君主不再是清帝,而是一代枭雄袁世凯。正是抱定借"君主"以实现立宪的思路,杨度才会撰写《君宪救国论》并发起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大造舆论。  相似文献   

14.
马丽 《黑龙江史志》2013,(19):93-94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顺理成章的复出,这引起了日本的警惕,因其害怕这个昔日的老对手。但面对中国国内几乎众口一致的非袁不可的呼声,其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袁世凯复出后亦深知日本的意图所关,对日本采取了虚与委蛇的策略,并在关键问题上利用英国限制日本对中国的渗透,对于日本愚弄皇室勤王的举动,也一一化解。  相似文献   

15.
王玉龙 《文史天地》2010,(11):24-27
说道“六君子”人们总会心生敬畏,而这里的“六君子”却是一帮逆潮流而动的反面人物,跟历史上前五起的“六君子”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的帝制运动作吹鼓手。袁世凯因出卖戊戌六君子而功成名就,可他却没想到自己导演的“六君子”的粉墨登场,竞成了他身败名裂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阀顺利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但是在其策划变更国体,准备帝制自为的时候,却遭到了北洋系军政要员的反对。本文以洪宪帝制时期的《盛京时报》为主要材料,力求通过《盛京时报》的报道和评论,展现北洋系要员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反对。  相似文献   

17.
马勇 《安徽史学》2012,(3):13-27
在辛亥传统叙事框架中,袁世凯重出江湖后一味搅局:先是利用武昌危机与清廷讨价还价攫取权利;继则用清军打压南方,威逼革命;终则利用南方革命党人逼退清帝,进而交换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这个传统叙事框架在过去特殊年代自有其解读的合理性,但显然不是从史料发出,用事实论证,多少带有以袁世凯后来帝制自为倒推其重出江湖时的心情和作为,与历史事实具有相当差距。本文根据新旧史料最大限度还原袁世凯在武昌起义后的一段心路历程,重建袁世凯从君宪到共和的踌躇、无奈、顺势及转变的限度。本文认为,作为晚清重臣,袁世凯从维新到新政,再到仿行立宪,一路走来,基本上充当着晚清政治变革重要推手,他们那一代政治精英能够认同的也就是君主立宪,所以袁世凯重出江湖后的政治选择就是利用政治危机推动政治变革,实现君主立宪,只是当君主立宪被各方面抛弃后,袁世凯方才顺势而为,变成一个有限的共和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2,(10):48-50
蔡锷(1882-1916),一代名将,因率先举旗“为国民争人格”、推倒袁世凯帝制,而被誉为“再造共和第一人”。他出生之际,正当清朝摇摇欲坠的大变动时代。1897年10月,维新变法运动呼之欲出,年轻的梁启超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前往长沙,出任著名的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不足16岁的少年蔡锷步行350华里,从故乡湖南邵阳走  相似文献   

19.
1915年底,袁世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举国哗然。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率先登高一呼,发起"护国战争",全国立刻应者云集,终致袁世凯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可以说,是蔡锷给了袁世凯致命的一击。然而,蔡锷和袁世凯并非一开始就水火不容;相反,两人刚开始很是英雄相惜。蔡锷最初甚至是袁世凯的"铁杆",而袁世凯也对蔡锷青睐有加。蔡锷是一个职业军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蔡锷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还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深受军国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14日摄政王载沣发布上谕,任命被罢官后定居在河南彰德(今安阳市)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及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陆军大臣荫昌和海军巡洋、长江联合舰队统制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