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文明旅游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不仅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甚至损害了我国游客的国际形象。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国内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原因,结果表明:(1)游客迫于群体压力或对外界信息掌握不足,选择从众,导致不文明行为扩大化;(2)景区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诱导造成游客行为失范;(3)游客过度追求个人利益,降低自我约束,打破文明行为规范;(4)旁观者效应导致责任分散,游客不文明行为制止难度增加。针对问题,笔者分别从提升游客个体素质、完善景区管理体系、建立游客诚信档案、引导媒体正面宣传4个层次提出游客不文明行为改善路径。  相似文献   

2.
旅游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公民的道德水准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反映,是社会荣辱观念,公民道德素质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当前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为什么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出现,这是我们应该深究的问题。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广泛存在,既跟旅游活动自身的某些特征有关,也跟现阶段我国旅游者素质普遍较低,而旅游消费管理又长期滞后有关。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雷平  施祖麟 《旅游科学》2008,22(2):33-37
出境旅游市场是我国当前三大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市场,对出境旅游发展水平与阶段的正确认识是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基础。基于全球44个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家与地区的1980年至2004年出境旅游及相关数据,本文采用截面回归与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的研究发现:随着人均GDP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一国的出境旅游率将会呈现指数形态的上升,在现价美元16000元左右将会出现出境旅游的爆发性增长;但一国的出境旅游率存在大国效应,人口规模与出境旅游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还显示,只有经济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对出境旅游增长的影响才会明显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文明旅游体现了国民的修养与国家的道德水准,更是实现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步骤。根据碳足迹计算器,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旅游者的碳足迹,加大碳排放量,破坏了不可再生的旅游环境资源。为了实行低碳生活、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更好地保护地球,每个旅游者都应该做到文明旅游,人人有责。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非常重视公共道德和国民修身问题。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演讲中,孙中山重点批评了国民不修身、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指出修身与否直接影响中外交往和国家形象,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并就如何修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孙中山对国民修身的论述,对于矫正当代国人的某些不良行为、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旅游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公民的道德水准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反映,是社会荣辱观念,公民道德素质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当前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为什么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出现,这是我们应该深究的问题。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广泛存在,既跟旅游活动自身的某些特征有关,也跟现阶段我国旅游者素质普遍较低,而旅游消费管理又长期滞后有关。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明旅游体现了国民的修养与国家的道德水准,更是实现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步骤。根据碳足迹计算器,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旅游者的碳足迹,加大碳排放量,破坏了不可再生的旅游环境资源。为了实行低碳生活、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更好地保护地球,每个旅游者都应该做到文明旅游,人人有责。  相似文献   

8.
动向     
重点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2005年,我国公民出国(境)旅游达3100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然而,2005年至今,从巴黎到纽约、从香港到台湾,国内外媒体屡屡对中国公民出游时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披露和报道。2006年8月,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针对国人出行中"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  相似文献   

9.
张晶 《旅游纵览》2015,(2):17+19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自身所暴露的诸多不科学和不文明的行为却成为这一发展旋律的不和谐音符。主要针对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分析阐述,探索其产生原因及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减少旅游者游览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提升旅游者的素质,对旅游业的长久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自身所暴露的诸多不科学和不文明的行为却成为这一发展旋律的不和谐音符。主要针对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分析阐述,探索其产生原因及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减少旅游者游览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提升旅游者的素质,对旅游业的长久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选取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作为研究个案,以总体态度为中介变量,构建事件旅游影响居民感知和支持行为关系模型,并运用Smart PLS3.0分析软件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事件旅游影响居民感知、总体态度和支持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居民对事件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对总体态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负面影响感知对总体态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2居民对事件旅游的总体态度对支持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3总体态度在旅游影响感知与支持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说明居民对事件旅游的正负影响感知通过总体态度影响支持行为;4居民对事件旅游的支持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正面感知,而不是负面感知,同时应进一步关注总体态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曹新向 《人文地理》2007,22(1):18-22
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测评,可以反映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后续能力和未来前景。通过构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从旅游业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差异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大部分省域具有较强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中部大部分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居中,而西部大多省份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较弱,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基本上相似。同时,研究也发现,旅游发展潜力的强弱分布基本上与旅游竞争力的强弱分布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王鑫  吴晋峰  李蕾  郭峰 《人文地理》2012,27(5):128-133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满意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均值比较法,探索性地研究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感知形象。对外国游客认可的中国独特形象、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认知形象的主导因素、不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认知形象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三点建议:塑造鲜明国家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改善交通接待设施,着力优化旅游环境;更新换代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本研究可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设计和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For many centuries now, those considering themselves civilized have carried out numerous atrocities—from abductions to dispossession to massacres—against those thought to be less civilized, all in the name of civilization. This has particularly been the case in the last 500 years when Europeans came into contact with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ir voyages of discovery and subsequent settlement. One of the justifications for these offences was often couched in terms of the self-appointed duty of “civilized” Europeans to bring the blessings of civilization to the “savage” and “barbarian” hordes, also called the “white man's burden” or the “burden of civilization.” Many nations took up this sacred trust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bringing enlightenment and salvation to the uncivilized peoples of the world, during which the latter were either subjugated or perished. In this article I trace the intellectual heritage of the sacred trust and note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ranging from debates between Sepúlveda and Las Casas over Spain's rights of conquest in the New World to the musings of key Enlightenment thinkers such as Locke, Hegel, Kant, and J. S. Mill. As some of its advocates acknowledge the sacred trust and concomitant civilizing missions were inevitably and invariably violent and went against the very idea of civilization. And as Las Casas deftly highlighted, much of the reasoning underpinning the sacred trust was in the form of “poisons disguised with honey.”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旅游六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与分析,认为旅游业现阶段的"新六要素"应该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底蕴、文明状况、员工素质,针对德国与四川现阶段的旅游活动"新六要素"进行比较和研究,发现四川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对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俊  黄秀波 《人文地理》2014,29(3):22-27
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的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的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的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的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圆刚  余润哲 《人文地理》2020,35(5):141-149
本文运用元分析方法,综合国内学者的定量研究结果,最终选择27篇文章详细的数据,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强度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漏斗图和FSN值检验,均显示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存在发表偏倚;②验证了地方依恋、游憩涉入、态度、满意度、规范、知识以及感知价值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满意度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强度最高,其次为地方依恋、游憩涉入、知识、规范和态度,感知价值最低;③研究样本量的差异在感知价值、规范、满意度及态度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调节作用明显;④研究案例地类型差异在地方依恋、感知价值、满意度、态度、涉入及知识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⑤研究的年份差异在地方依恋、态度、游憩涉入、知识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开发战略AHP决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开发战略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并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应该首先实行冰雪旅游产业化战略目标,同时不可忽视冰雪旅游国际化战略目标;而争创品牌战略是第一重要的发展战略;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不够开放、经济欠发达和管理体制较落后,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根本改变"多头管理、政令不一"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滑雪旅游等。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可以确保实现"提高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综合竞争力,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冰雪旅游胜地"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20.
旅游开发给乡村旅游地带来了深刻影响,作为东道主的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情感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文章从个体心理角度,通过对婺源34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内归因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和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内归因对积极应对行为有正向影响;②相对剥夺感在内归因与积极应对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③自我效能感负向调节了相对剥夺感和积极应对行为的关系,即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居民,其相对剥夺感对积极应对行为的负向影响会被削弱。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归因方式、相对剥夺感、应对行为的关系研究,也为乡村旅游地社区治理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