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是对美国学者狄宇宙所著《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进行的延展性评论。作者认为狄宇宙此作从游牧一般性的起源关注中国北方游牧势力的兴起,由此引生出南北互动关系的讨论,是从中原以外的视角作出的有益尝试,呈现给中国学术界以新的意义,特别是其揭示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互动所凸显的方法论意义,更值得中国学者在阅览的基础上去体验与分享。该文又对书中有关长城的描写并结合长城的地理分区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其逻辑关系应当是:生态环境决定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和生活方式则决定族属划分,国家政治体由民族群体所建构,长城是(王朝、国家等)政治体军事攻防的产物,与民族(族群)、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并不产生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2.
《澳新美同盟条约》是新西兰与非英联邦国家签订的第一个防务同盟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其外交和防务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它不仅加强了新西兰与美澳之间的外交和防务联系,提升了自身的防务能力,而且强化了新西兰参与地区性事务的愿望,同时与昔日对手日本的关系也不得不做出适时的调整。当然,必须强调的是,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新西兰对英联邦集体防御机制的信任,新西兰与英国传统的密切关系并未在根本上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1949~196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从事了一系列准军事行动,其实质是为美国远东战略利益服务,目标是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遏制与分裂中国。其具体内容包括: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情报和准军事训练技术;在西藏实施公路袭扰和破坏行动;为达赖集团提供军事物资和活动经费;开展针对中国的情报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4.
尹湾汉简《神乌赋》结尾所引《传》文中,涉及“勒靳”的一段不易理解,研究者的看法也不一致。本文通过对《传》文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并援用传世文献与之比较,提出了读“勒靳”为“麒麟”的新说。  相似文献   

5.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and intelligence have argued that, since the 1990s,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 has been engaged in public-relations campaigns to promote its image. As evidence of this, they point to the CIA'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more briefings to the media, its greater engagement with Hollywood, and the appearance of CIA staff historians at academic conferences. Drawing on recently declassified documents and unpublished correspondence from the private papers of CIA officers, this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efforts by the CIA in the realm of opinion-forming began much earlier than the existing historiography dictates. In the 1970s, embarrassing revelations about CIA domestic operations prompted a host of loyal veterans, most notably David Atlee Phillips, to speak out in favour of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as an indispensible, effective, and honourable arm of government. They did this by speaking at universities and by writing memoirs. It will be suggested that the Agency itself was initially reluctant to support the veterans, mindful of the need for secrecy, meaning that the frustrated veterans were required to operate in a strictly private capacity. By the end of the decade, however, attitudes at Langley had changed and perception management was finally put on a formal institutional footing. In charting the birth of CIA public relation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fresh vista on the Agency's broader attitudes and policies towards secrecy and openness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6.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关系,如果按照类型分析法标准来划分,可以基本分为朝贡体系Ⅰ型、Ⅱ型和Ⅲ型三类。中国与三类国家间的关系及其各自体制内部的演变错综复杂。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中外关系显然发生了重要变化。澄清这一时期中外关系复杂的性质,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是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尽管印度尼西亚建国初期曾有其总工会代表团赴华与中共高层接触,但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两国建交问题的却是印度尼西亚前宗主国荷兰。荷兰利用荷—印(尼)联盟主导者的身份,企图在保留与台湾当局外交关系以及不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情况下,以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建交作为荷中建交的交换条件,并以此保持在华各类利益,但此举为中方所拒。荷兰不得已放弃对台湾当局的外交承认,由此台湾当局撤销驻印度尼西亚外交机构。在印度尼西亚方面,尽管美国施加了外交压力,但苏加诺总统仍采取了平衡外交政策,而中方也获得苏联对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的支持。在两国的努力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的一项国际关系新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战略思想上的一项重要创新和理论建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心作用;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大力倡导多边主义,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1):118-131,159,160
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一直没有与意大利建立外交关系。直至1969年初,中意两国关系正常化才迎来了转机,其原因主要是:中苏两国从结盟走向对抗、西方大国纷纷调整对华政策、意大利国内左翼政党力主承认新中国以及中意经贸发展的驱动。从1969年2月至1970年10月,中意两国围绕建交问题进行了长达22个月的谈判,最终于1970年11月6日签署联合公报。中意关系正常化掀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开始破产。  相似文献   

10.
梁占军 《史学月刊》2000,2(2):78-83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魏玛共和国总理,标志着德国纳粹化的开始。德国国内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安。但是.由于法国当时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希特勒上台次日组阁的达拉第政府不得不将如何恢复财政平衡视为第一要务;同时法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对与希特勒新政权达成和解还抱有幻想,这最终促使法国政府在对德政策方面采取了“理智而冷静”的政策,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观察新中国的一个视角——试析龙须沟治理与新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以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治理落后地区作为施政的切入点,在百废待兴、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克服众多困难,花费巨额资金治理龙须沟和进行相关建设,明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凸显了人民政府的新形象,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新国家的热情。作为新旧社会转交的象征,龙须沟治理具有长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其愈益广阔、愈益复杂的演进中,15和16世纪之交开始的现代国际体系史愈益形成其能动的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对它们的首次揭示出自利奥波德·冯·兰克1833年的经典论文———基于欧洲大陆国际政治之动态机理的《论列强》。兰克之后,这方面最卓越的成果当推百余年后问世的《不牢靠的平衡》,其作者路德维希·德约揉合三项地缘政治关系理念,即海权对陆权、欧洲均势对海外优势、传统中等列强对侧翼超级大国(后两项有赖于他的创造或决定性发展),异常雄辩和发人深思地论说了4个世纪的现代欧洲国际权势斗争。德约揭示的现代国际体系史一大范式和主题可用两对概念概括: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它们与兰克的揭示大有差别,首先因为德约的全球眼界不同于兰克的欧陆眼界。德约的至关重要的深层理解之一,在于“洲级大国”之新兴绝对优势,那是现代国际体系演进史的一大必然性,而中国以及当代美国以外的其他一两个“洲级大国”成为未来世界强国的终极依据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以新加坡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为视点,在民间关系研究的框架内,探讨和阐述了新华侨华人和跨国华人的概念特征、新华侨华人与中—新民间关系的发展、海外民间关系发展的时代价值以及民间关系的模式特征和意义。研究显示,国家关系的建立,为民间关系打开了交流和交往的正式而广泛的渠道;民间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国家关系的改善、发展和地区关系的整合,奠定了厚实的民间基础;跨国移民之于民间关系、国家关系和地区关系的多元探寻,为全球化时代的移民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双赢互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工矿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广 《安徽史学》2005,8(4):71-75
抗战初期大规模的厂矿内迁运动和战时后方地区工矿建设的勃兴,都与国民政府的工矿行政有密切关系.在战争状态下建立和运作的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及工矿行政机构,根据国民政府制定的总体经济方针,参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战时工矿业相关的法规和措施,表现出若干带有时代特征的新气象,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政府在发展后方工矿业中的积极作用和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from the 1870s to the 1980s, stockmen were important intermediaries and figures of power and influ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renewal of the colonial order in New Caledonia.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Kanak and settlers working in the cattle ‘runs’ permitted a unique form of mobility spanning the frontier. The relations developed between chiefs and cattle farmers are central to the processes by which certain administrative chieftaincies emerged in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nd by which Kanak entered the ‘political’ spher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reference to the locality of Koné,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political alliances fashioned between Kanak stockmen and their employers in the context of colonisation, rebellion, evangelisation, post‐war political emancipation, local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the struggle between supporters and opponents of independence in the 1980s.  相似文献   

16.
河南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 ,不论在学术价值、理论建树方面 ,还是在推动学科建设、为现实提供借鉴方面 ,都不失为一部创见迭出、极富新意的开拓性佳作。该书也有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尚书孔传》的作者及成书问题是长期以来学界争讼的焦点。通过《孔传》与《小尔雅》两书释词的比较研究,证实了孔安国确曾训解古文《尚书》,且其解经成果被收入《小尔雅》。而从传字本义、与《孔丛子》的联系、孔氏家学传承等方面看,今本《孔传》当是包括孔安国在内的孔家学者的集体作品,是汉代孔氏家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无论安全领域的利益汇合点还是经贸领域的利益汇合点,都在解冻、维系和推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两个利益汇合点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彼此间的安全需求大于经贸需求,而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并没有因安全利益汇合点而消失,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消极影响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9.
张晓莉 《史学集刊》2006,1(6):87-93
美墨战争发生在19世纪美国大陆扩张进入高潮时期,是美国以武力进行领土扩张的开始,在美国国会内部引发了一场有关美国国家目标的外交大辩论。辩论从得:克萨斯兼并开始,涉及宣战、拨款、领土兼并以及奴隶制的扩展等诸多问题,但其核心主题在于扩张性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自由事业是否相容,美国的国家目标是追求领土的扩大,还是自由的延续,从而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权力与自由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儒家内部既有共同的理念,又有分歧.后代儒家怎样阐释前儒文本、思想,值得探讨.本文以<新语>阐释<谷梁>、<公羊>两传为例,结合汉初的时代背景,论述陆贾<新语>引用两传之文、义,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新语>大部份继承了<谷梁>、<公羊>的原义,很少与两传不同.陆贾在引用两传时,提出他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君主修齐而治平,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希望藉此为刘邦施政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